你還沒見過「會呼吸」的建築物嗎?到台北花博走一趟就知道。走在花博會場,新生園區的新生三館(夢想館、未來館、天使生活館)無疑是人氣最夯的場館,從早到晚吸引大批民眾駐足流連。
獨樹一幟的造型設計、運用大量原木建材與採光玻璃、綠化植栽與建物的緊密結合等特色,讓人彷彿走入會呼吸的建築物。許多眼尖的民眾也好奇:新生三館與北投圖書館似乎是兄弟?沒錯,這幾間建物都是有節能減碳功能的綠建築,它們背後也有著共同母親——九典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張清華。
和自然打太極,得共生與和諧
「我們要思考如何跟自然環境的力量打太極,在你來我往中取得和諧,互相共生,互相受益,」張清華表示,風、雨、陽光都是自然界巨大的「軟」力量,如果採取太多鋼筋水泥的「硬」方法去對待自然,注定會失敗。
因此,整個花博新生園區的設計與工法都採取「軟」的方式進行。而「借東風」和「藍綠合作」則是她的兩大軟設計心法。
「如果你研究台北市的氣候,會發現基隆河沿岸是吹著東風,」指著牆上的花博周邊地圖,張清華像位教授一樣地解說,「我們要學孔明借東風,風從哪裡來,就在哪裡打開窗,把東風引進展館裡,把熱氣帶出去。」藍綠合作,指的是新生三館上藍色的太陽能板發電,以及屋頂與牆壁上青蔥翠綠的植被設計。「藍綠必須合作,環境才會變好,」張清華打趣著說。
並且,在整個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張清華也不斷思考如何讓整個建物在博覽會結束後,還能順利拆解,讓建材將來還能回收再利用。
今年度,張清華的團隊已經有六個建案設計取得鑽石級綠建築證書,受訪時她一再謙虛強調:「環境英雄是整個團隊,不是只有建築師一人。」
張清華也感性地說,不是只有人類會蓋建築,鳥、水獺等生物也都會蓋建築,但牠們會用自然的材料去築巢,絕不會用有害自然的方式,「我們也要這樣做,把好的環境留給下一代,把自然還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