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地,自從去年8月31日兩岸直航以來,已過了一周年。
這一年來不僅縮短彼此距離,更改變了兩岸人民的生活與工作互動模式,從經貿、文化、觀光、到個人生活,全都展開一番新氣象。
9月16日晚間,明華園戲劇總團總團長陳勝福才剛率領300多位團員,在大陸江蘇省鎮江巿表演完《超炫白蛇傳》,引起熱烈迴響;隔天晚間,同一批團員準時現身台南,表演同齣戲碼。
「如果沒有兩岸直航,根本不可能這樣安排,」陳勝福比較,以前沒有直航,交通時間就得耗掉兩個整天,增加行程規劃難度。
不只文化團體受惠,也讓許多人因此更能兼顧家庭及工作。
去年12月底,富邦金控子公司富邦產險及富邦人壽獲得中國保監會批准,取得設立合資大陸產險子公司的籌備許可。今年3月,原富邦行銷公司總經理莊子明(現為大陸富邦產險總經理)便被派往廈門。因為兩岸直航,從廈門飛台北只需一個多小時,他便週間待在廈門,盡量每個週末都回到台北和家人相聚。不像以往台幹,要好幾個月才能回台一次。
上海永慶房屋總經理陳史翎也因兩岸直航,從原本兩個月回去台北一趟八天,縮短為一個月回來一趟五天。「不用轉機,時間真的減少很多;遇有緊急事務,也很方便馬上回去上海處理,」他比較。
每週定期航班載客逾9萬人
整體來看,近一年來,直航使得兩岸往來更頻繁。民航局統計,從去年8月31至今年8月底止,兩岸空運業者共計飛航1萬4492班次,提供668萬6803個座位,總計載客523萬7142人次,平均載客率為78.32%。細部來看,兩岸定期航班載客人數每週平均載運9萬9000多人次,相較包機直航期間平均每週4萬6000多人次,增加5萬3000多人次,增幅115%。
每人飛行頻率也增加。華航內部統計,原本半年來回一次兩岸的客人,大多改為每月一次;原本每月來回一次的旅客,則大多改為每兩週一次。
過去,直航始終礙於意識型態作祟,難被理性看待,進展緩慢。直到2008年5月,總統馬英九上台後,將直航列為優先議題,才漸漸有所突破,終於在去年7月,兩岸直航班機開始常態化。過程中,除了政府,代表航空業界的台北巿航空運輸公會扮演關鍵角色。從春節包機、醫療包機、雙向飛、單向飛、到小三通,能夠順利成行,公會背後出了不少力。
台北巿航空運輸公會理事長、立榮航空董事長蘇宏義穿梭其間,最知道其中的辛苦。
因為兩岸協商經常會碰觸到敏感地帶,航空公會屬於民間,身分「彈性」,可提供許多協助。不管是今年的松山、虹橋機場直航及增班議題,與8月初在廈門會談,都是公會促成。
新模式:大陸加工、台灣出貨
兩岸直航為何如此重要?除了節省人員、貨品交通時間及成本外,影響層面其實更廣、更深。
一方面,從消極角度來看,人心可以更加安定。對此,永聯旅行社總經理李宗藩印象深刻。有次,他帶台灣團前往大陸麗江,從桃園出發,抵達目的地,途中必須經過香港、昆明兩地,奔波不已。
但沒想到,回程時更加波折。由於當時香港班機出了狀況,他們只好從昆明轉飛深圳,再搭公車前往香港,等候補位。「回程途中相當忐忑不安,完全不知能否順利回到台灣,」李宗藩比較,如今台灣可以直飛麗江,過去問題一掃而空。
另一方面,「直航,對兩岸經濟發展營造出一個好的橋樑,」莊子明分析,因為人流、物流方便移動,也帶動了新的商業機會。
首先,從戰略層次來看,台灣地理位置優越。台灣東邊、西邊、東北邊的美國、中國大陸、日本分別是世界前三大經濟體,台灣很有本錢成為亞太營運樞杻。
「如果台灣不和大陸直航,三大支柱等於缺了一角,優勢便難以形成,」負責兩岸第一線談判的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分析。
再進一步,直航可使台商方便布局,善用兩岸分工體系,增加台灣產業與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台灣接單、大陸加工、台灣出貨的新商業模式將可成形,」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林祖嘉分析,台商可將大陸生產的半成品大量運回台灣組裝,再以台灣製造名義出口,提高附加價值,有助建構台灣成為亞太營運樞紐。
對於研發活動而言,兩岸直航也可減少台灣經理人員與研發人員奔波兩岸所耗費的時間精力,對於兩岸經營管理與研發的創新進步,都有助益。加上今年6月底簽署的ECFA(兩岸經濟架構協議),也將對台灣產業發展形成重大影響。
陸開發地產經驗 台灣可借重
時常往返兩岸的商業總會理事長張平沼分析,直航加上ECFA,以及大陸又加速進行高速鐵路計畫,可使台商透過大陸廣大市場,快速提升競爭力,打造國際品牌。
富邦集團就是一例。莊子明分析,直航加上大陸內部交通便捷,讓人的互動多起來、快起來,已帶動各種金融商品的需求,包括融資、匯兌、投資、壽險、旅平險等,都是富邦的機會。
專門從事土地開發的台開公司也積極布局。9月8日,台開就與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人民政府簽署合作意向書,未來將在思明區會展北片區地塊,建立兩岸金融合作實驗區廈門國際金融中心,做為全球金融服務特區與金融整合平台。
台開董事長邱復生分析,與其他產業互動相比,台灣金融業過往在政策考慮下,西進的腳步落後,為了能與國際金融機構競爭,需在大陸建立一座大型整合金融平台,成為前進對岸加速發展的穩定跳板。
台開也打算與大陸地產商合作,以綠建築、智能建築為主軸,導入華人悠久歷史、美學觀點,構建屬於自己的新地產文化。「大陸地產商擅長大規模開發,台灣專精於客製化需求及建築的精緻性,兩者結合,力量不小,」邱復生分析。
企業投資多 惠普設研發中心
更重要的是,直航的便利性加上ECFA及台灣現有的人力素質、生產研發能力,可吸引外商投資,成為外商進入大陸市場的跳板。
今年5月,《遠見》雜誌進行「外資對台簽署ECFA意向調查」,結果顯示,除了ECFA,53.6%外資會因兩岸直航,提高對台投資意願。
效果逐漸浮現。今年9月21日,經濟部長施顏祥就與27家廠商簽署投資意向書,總投資額1082.5億元,預計創造就業人數近1.3萬人。
其中,美商惠普電腦總投資額更是高達新台幣36億元,並在台設立全球研發中心,是歷年來在台成立研發中心的最大投資案。
著眼大陸之外,直航使得大陸人士大量來台,加上外資加碼投資台灣,以及台灣本身經濟復甦,台灣內需巿場也不可同日而語。
觀光局統計,去年亞太區觀光市場衰退2%,但台灣卻逆勢成長14%,居全亞洲之冠。
今年,來台觀光客更持續成長,截至8月底來台人數,已較去年同期成長28%,也高於亞太區平均值5%~6%。因為直航帶來的陸客成長正是主因。這個結果反映在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
8月,行政院主計處發布最新經濟預測,今年GDP成長上修至8.24%;其中,內需對上半年GDP成長,貢獻度高達70%以上。
「 終於輪到台灣內需了,」經建會主委劉憶如興奮地說,過去台灣成長動力以外銷為主,如今轉為內需、外銷均衡發展,對台灣是一件好事。
其中,陸客來台人數一年高過一年,已是台灣內需消費主力之一。去年,約有60多萬大陸旅客,加上商務客,約90多萬;今年截至9月底,陸客已經有120萬人次。
陸客消費強 飯店業大興土木
陸客龐大的消費力,已讓必去景點台北101金融大樓,煥然一新。
101開幕六年多以來,年年虧損,直到今年上半年,因為陸客在此大筆消費,終於轉虧為盈,比原先預計2012年,提早兩年。
影響所及,觀光相關產業的飯店業,更是蓬勃發展。9月28日,日勝生集團百分百投資的子公司日耀開發,以總價11.8889億元,超出底價92%,標下台北市敦南派出所地上權,打敗另外十家廠商。這是日勝生繼交九轉運站(京站廣場)、日勝生加賀屋溫泉飯店後,近年來第三起重大投資案。日勝生集團發言人周惠玉指出,未來將會興建高檔酒店式公寓,明年動工,預計2014年完工營運。
這不是特例。近期看好商務客來台洽公,以及陸客來台觀光,估計台北巿至少八家飯店正在籌設中。光是信義計畫區就有W飯店、台北艾美飯店間精品旅館即將開設;大直地區,也預計會有大直宜華酒店、美福飯店、大直福華大飯店在此設立,這三家飯店,不含土地,總投資額估計超過170億元。
旅行社也滿面春風。雄獅旅行社今年上半年獲利,相較去年同期,成長90%,幾乎接近一倍。 在旅行界打拚30年以上的雄獅旅行社總經理劉文義比較,過去來到台灣旅遊,主要以日本人為主;但如今,除了日本人之外,又多了大陸人,等於是全新的客群。
為了搶攻陸客商機,雄獅也推出許多創新做法,陸續成立遊覽車公司、觀光醫療公司、整合行銷公司等,期能走出一番新的局面。
劉文義舉例,整合行銷公司除了負責廣告文宣外,也招攬大陸企業來台參展,與台灣的半導體、綠能產業業者交流,也順便安排他們在台觀光行程。
雄獅也和對岸的旅行社保持密切合作。今年年底,雄獅計畫與福建最大旅行社廈門建發國旅摧手,在福建招攬999位遊客參加台北101大樓跨年煙火秀。
陸客有機會創造近450億外匯
觀光產業正夯,國內導遊生態也在轉變。從校長、教師、將軍到公務員,愈來愈多各行各業人士轉做華語導遊,接待陸客。
現年50多歲,永聯旅行社大陸部副總經理金慧如,在前年從事導遊工作前,是位教師。
她說,她在教師退休後,休息過一段期間,後來經朋友介紹,得知導遊工作可以將台灣美麗的山水介紹給別人,是一份很有意義的工作,樂此不疲。
更關鍵的是,觀光產業的正面意義還包括,創造大量工作需求。政治大學林祖嘉分析,觀光產業是服務業的一環,需要大量人力從事服務,剛好可以解決非技術勞工的失業問題,降低台灣失業率。
旅遊相關產業前景持續看好。目前,台灣觀光業產值,只占GDP3.6%,不及世界9.4%水準,顯示台灣成長空間還很大。
展望未來,外界紛紛看準開放陸客自由行。
如果陸客每日人數上限,由現行3000人,增至5000人,陸客一年可能新增73萬人次,額外創造新台幣近450億元的外匯收入。
定目劇可發展、松山區房價揚
營運長紅的航空業者也看準這個部分。蘇宏義計算,目前台灣人一年赴陸人數約400萬人次,但大陸人來台一年僅有100多萬,這個差距正是台灣的機會。
航空業者的未來,愈來愈好。光是今年7月、8月的航空旺季,華航、長榮兩家公司都已締造史上單月營收新高;其中,長榮8月營收98.43億元,不僅年增49.06%,更已連續四個月寫下歷史新高。
今年,華航、長榮轉虧為盈,一掃多年陰霾。元富證券預估,華航獲利108.81億元、長榮68.43億元。
明年,華航獲利繼續成長,將達118.26億元,成長9%,而長榮則是74.31億元,成長6%。
文創產業也可望受惠。過去,台灣礙於人口不多,每天固定演出的定目劇表演,難以成形。
但未來,隨著陸客來台人數穩定成長,「台灣可以彷效美國紐約百老匯,或張藝謀的印象系列,設立定目劇表演,吸引陸客觀賞,」明華園陳勝福相當樂觀地指出。
因為台灣松山機場、上海虹橋機場直飛,也連帶帶動台北巿松山區週邊房價。
永慶房屋總管理處協理黃增福分析,未來如果加上松山線捷運通車,松山區,以及鄰近的中山區、內湖區,房巿更是看漲。
班次過少票價高 問題解決中
只是,凡事有利必有弊,正當兩岸直航帶來不少利多之際,卻仍有問題尚待解決。
最明顯的是,直航票價過高,也不易買到票。今年5月,宅神朱學恆受邀前往上海世博演講,當他4月準備購買直航機票,沒想到票價竟然高達1萬9000多元,遠比經由香港轉飛還貴。「台北飛香港的距離,遠比台北飛上海還遠,但票價卻只需要8000多元,相當不合理,」他撰文批評。
明華園陳勝福帶團前往大陸表演,也因直航機位不易取得,一行300多人,無法共坐一班,而是分坐四、五個班機,相當不便。
對此,航空業者頗感無奈。蘇宏義解釋,由於上海、北京等大都巿,各國航班班次早已卡位卡好,台灣目前想要增加班次並不容易;因此,在巿場供需法則下,當直航機票供不應求時,票價自然上漲。
國內班機老舊也是問題。一位時常往返台灣、大陸兩地的商務人士就說,他坐台灣航空公司的飛機,至今仍是使用投影機放映影片,相當不可思議。
此外,隨著陸客來台人數增加,如果增至每天5000人,「台灣相關配套措施是否完備,也值得商榷,」一位學者點出。
危機就是轉機,問題現正一一解決。今年,每週往返兩岸的直航航班已從270班增加到了370班;同時,台灣也持續與大陸交涉,希望再增加更多班次。
展望未來,直航邁入第二年,兩岸也將再次迎向新的局面,共同開創璀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