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萬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2300萬人的島國,也可以培育豐沛的運動競賽能量,讓國際社會不得不頻頻重視台灣的存在。
1960年代起,田徑場上有著十項全能「亞洲鐵人」楊傳廣、「飛躍羚羊」紀政縱橫各國;棒球場上則有頻頻奪冠、令國人振奮的威廉波特少棒賽代表隊。 1980年代,高爾夫球名將涂阿玉以精湛球技征服日本;旅美高爾夫好手陳志忠也以優異表現技驚歐美球壇;而郭源治、郭泰源、莊勝雄的「二郭一莊」三大巨投,更是揚威國際與東瀛,為台灣奠定「棒球王國」美名的基礎。
1990年代迄今,台灣體育的成果更為豐碩,足稱「百花齊放」,不僅在棒球場上造就出王建民、郭泓志等「台灣之光」,在世界棒球最高殿堂的美國職棒大聯盟裡取得一席之地;高爾夫球也有年輕好手曾雅妮躋身世界排名第2高位;網球界則由當紅炸子雞盧彥勳擊敗前世界第1、美國「火球男」羅迪克(Andy Roddick)、打入溫布頓八強備受國際媒體矚目。其他項目如跆拳道、桌球、撞球、舉重、標槍、長跑等,也都相繼出現為國爭光的世界級好手。
天分+吃苦耐勞=成功的條件
回顧過往,早期的體壇健將,堪稱台灣刻苦精神的縮影。除了本身的優異天分外,肯吃苦、不怕累,是他們成功的致勝關鍵。
以國球棒球為例,「那時大環境很不好,大家生活都苦,所以很多人就走上運動這條路來找未來,」中華民國棒球協會祕書長林宗成指出,當時的棒球選手天分高、也很能吃苦耐勞,加上有教練的細心指導與生活上各方面的照顧,才能培養這麼多的優秀人才。
過去紅葉少棒隊以木棍為球棒、石頭當球,並在樹幹綁上輪胎來練習揮棒,這段時代影像,至今仍深烙在許多台灣民眾腦海。
此外,早期體育項目仍未如此多元,國家政府的重點補助也起到相當大的提振作用。
曾打破多項世界紀錄的「飛越羚羊」紀政便曾坦言,如果沒有在1963年獲得政府補助前往美國參加特訓的話,有可能在1968年拿到奧運銅牌嗎?
有可能在69、70年間破了好幾個世界紀錄嗎?
自1990年代以降,隨著全球大環境走向更細緻的運動專業化,加上網路通訊科技普及、國際交通便利、國民生活水平大為提高,晚近一輩的運動員,除了必不可少的刻苦訓練外,與過往前輩相比,有了更多元的資訊管道,對於提升自我技能、體能訓練、運動防護,以及職涯發展規劃等,都帶來更充裕的優勢條件,也促成近年各項目人才輩出,頻頻在國際上發光發熱。
「拿棒球來說,以前的優秀球員都只到日本發展,但現在王建民、郭泓志等共30幾個台灣球員,都到了美國大小聯盟,」林宗成分析表示,如果郭源治、郭泰源能有像今天這樣發達的各種資訊,他們的成就可能也不亞於今天的好手們。
不只是棒球,包括網球、高爾夫、甚至撞球、標槍等項目,近幾年來台灣選手也都相繼「大舉西進」,在國際上取得數一數二的傑出表現,為台爭光。 體壇新一代的「台灣之光」們,堪稱是「運動天分」「本土刻苦精神」與「現代化資訊科技」「全球化」的匯流成果。
三大體育隱憂,政府應加把勁
然而,今天台灣的傑出體育成就,也正面臨著多項挑戰。
首先,是少子化現象對基層體育人才來源不足的威脅。「現在家長生得少,對孩子吃一點苦都很捨不得,而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小孩抗壓性也不如以往,」國家級跆拳道教練宋景宏語帶感慨地說。
「少子化是目前明顯的環境缺點,讓年輕的撞球愛好者有明顯減少的現象,」撞球運動協會理事長涂永輝也不約而同感到憂心。
其次,是政府體育政策與基層期待落差不斷擴大。除了國光獎金的獎勵範圍縮小、不再擴及基層學校的教練,令他們感到灰心外,相關單位對於提振運動實力也缺乏長遠而扎實的資源規劃。
著名的台南幫桌球老教頭林忠雄便指出,體委會只有當奧運、亞運這種大比賽快到之前才能有一筆經費來做臨時集訓用。但其他國家,像日本、新加坡、大陸都是全年編列經費投下去,讓教練與選手可以安心地集訓、前往世界各地比賽交流,所以進步非常快。
第三,是各國政府結合民間企業積極厚植運動國力,讓台灣相形處於落後劣勢。
「日本、韓國、中國的政府補助真的非常多,感覺投資選手都不用錢一樣,每個選手投入幾十萬美元,」網球明日之星張凱貞驚訝地講述自己在國際上的觀察。
「現在許多國家有心要發展撞球,投入很多資源去做,提升很快。大陸是最明顯的,這五年內提升很多,」女子撞球選手張舒涵也強調。
體育是一國基本國力的體現,也是效果絕佳的柔性外交。體育事業的發展固然不能全推在政府身上,然而政府儘管財力困窘,但也應拿起手中的政治權杖而有所為,甚至鼓勵、調動民間力量的注入。
「我們看重的不是政府有沒有給錢,如果政府真的沒有資金可以支持,但卻能夠協助從其他民間或企業管道獲得支援,那我們會非常感謝!」盧彥勳闖進溫布頓八強後的回台感言,或許正道盡台灣運動選手的一致心聲,也指出未來台灣重振體育國力的可行之道。
向台灣之光致敬
除本期運動類介紹的12個新台灣之光以外,從過去到現在仍有許多知名但本刊未報導的台灣之光,請見右表。製表:黃浩榮
郭源治 前日本職棒中日龍隊投手
郭泰源 前日本職棒西武獅隊投手
陳金鋒 La New熊隊野手
王建民 美國職棒華盛頓國民隊投手
倪福德 美國職棒底特律老虎隊投手
楊傳廣 1960年羅馬奧運 獲得男子十項全能銀牌
紀政 1968年墨西哥奧運 田徑女子80公尺跨欄銅牌選手
涂阿玉 旅日名將
呂良煥 「高爾夫大使」
陳志忠 旅美、日名將
連玉輝 廣州亞運網球隊總教練
詹詠然 女網單打排名最高50名
趙豐邦 男子花式撞球曾排名世界第1
柳信美 女子花式撞球曾排名世界第1
朱木炎 2004年雅典奧運跆拳道 男子組第一量級(58公斤級)金牌
陳葦綾 2008年北京奧運 女子舉重48公斤級銅牌
林義傑 世界四大極地超級馬拉松總冠軍
蔣澎龍 2000年第15屆 亞錦賽男單、男雙冠軍
推薦更多新台灣之光,請上《遠見》網站:www.gv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