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河南省文物局日前宣布,在安陽縣安豐鄉發現了曹操的墓。
曹操於公元220年卒於洛陽。1000多年來沒人知道他葬在哪裡。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把曹操形容為巨惡大奸,說他怕死後遭鞭屍,故有「72疑塚」之設。民間對此說法代代相傳,但歷史學家則存疑,因為從來沒有發現過「72疑塚」。
這次在安陽找到了曹操的墓,據媒體報導,有兩點證據可信其為真:其一、出土文物上,刻有「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用慰項石」等字樣;二、墓室出土三具骨架,一男二女,經鑒定男性約60多歲,與曹操死亡年齡66歲頗為相合。
曹操是一個政治家,也是一個文學家,在他周圍集中很多智謀與文學之士。曹操所作慷慨悲涼,反映了那個喪亂的年代。像他的〈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一直為人吟詠到現在。
曹操有25個兒子,長子曹昂早年戰死,最有名的兩個是曹丕、曹植,都極有文學修養。曹丕雖隨父常在軍旅,然手不釋卷。他所著《典論‧論文》到現在還是經典古籍,他寫的《燕歌行》是現存最早的七言詩。至於曹植,更是文采冠群儕。
當然,後世最為「膾炙人口」的還是丕、植兄弟之間〈七步詩〉的故事。曹植幼年聰慧,頗得曹操喜愛,有意傳位予他。某次曹操出征,丕、植並送路側,植發言有章,左右矚目,操亦高興;而丕悵然若失,不知所為,左右耳語曰:「流涕可也。」及辭,丕涕泣而拜,操及左右皆欷歔,以植詞多華麗而誠心不及丕,遂定丕繼位。公元220年曹操死,曹丕為魏王,忌曹植之才,開始迫害他,貶為安鄉侯。等到逼漢獻帝禪位,自己做了皇帝,更想殺害曹植。據劉義慶《世說新語》記載:
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爭權奪利等同慢性自殺
《世說新語》所述各事,多屬可信,而劉義慶只晚於曹植211年,去魏不遠,其說必有所本。唯謂「帝深有慚色」,似不無可斟酌之處。
蓋曹丕胸懷狹窄,記小事,報私仇,缺乏政治家風度,戕害許多他父親留下有功勛的舊人。茲舉一個顯著的例子:左將軍于禁兵敗投降關羽。孫權取荊州,遣于禁還魏。禁衰老憔悴,見丕,泣涕頓首。丕安慰他,拜安遠將軍,令謁曹操高靈,但事先又著人畫了關羽戰勝、于禁伏降之狀於靈屋。于禁見了,羞愧發病而死。宋代司馬光評論說:「廢之可也,殺之可也,乃畫靈屋以辱之,斯為不君矣!」意為不夠資格做皇帝。
像曹丕這樣的個性,怎麼讀了〈七步詩〉會「深有慚色」呢?事實上,他終身未用曹植,曹植想放棄皇家身分,參與一般人的考試進用,他都不准。曹植許多朋友都很有才華,如果曹丕能用他,對朝政應該有所幫助。曹植一生不得志,抑鬱以終,只活了41歲。而魏王朝的幾任皇帝,都無力處理內鬥問題,只傳了短短49年,就為司馬昭所奪。
用豆萁煮豆子,豆萁當然先燒光。即使豆子煮熟了,也是別人大快朵頤。所以,煮豆燃豆萁,還不僅是同根相生的問題,更是利害與共的問題。但是後人哀之而不鑑之。如今,一個團體,一個政黨,一個政府,甚至一個國家,有多少煮豆燃萁之事?而豆萁均不自覺,更無遠見,仍然為一點私利、小利拚個你死我活。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