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國雪災、緬甸颶風,2009年台灣八八水災,極端氣候頻繁,天氣掌握也愈來愈困難,氣象局還因預報不準而被指責。
不過氣象其實是兩面刃,就像下雨也會讓賣傘的生意大好一樣,如何拿捏天氣預報,即早因應準備,成了新一代的「靠天吃飯」行業。而最新的氣象服務和衍生性金融商品的誕生,正反映大發氣象財的時代已經來臨。
去年年初,澎湖縣海域發生百年罕見的寒流災害,漁獲損失高達3.5億元。「我曾建議其中一家養殖業者投保天氣保險,可是對方卻認為沒必要,結果損失慘重,」有「氣象達人」之稱的彭啟明回憶這個案例,無奈地說到。
光預報資訊提供,產值就能上看5億
彭啟明在三年前創立國內第一家民間氣象公司「天氣風險管理公司」,以博士學歷經營氣象預報,提供氣象資訊給各行業。他打破氣象資訊只有單一的官方說法,提供更多元的氣象資料給企業、保險公司,甚至飲料業者。
「我當時預估台灣氣象產值約有3億至5億元,現在來看還有上修的空間,」彭啟明說。今年莫拉克颱風過後,致電到公司詢問氣象服務的企業明顯增加了三成,主要以農業、原物料、製造業及媒體業為主,這反映大家重視氣象這個變數,不再只是聽天由命。
彭啟明分析說,製造業及原物料廠商希望透過天氣資訊做為生產或銷售的依據,以降低風險,增加獲利。10月份他突然接到一家成衣廠老闆打來的電話,詢問明年春節期間的天氣狀況如何,以做好生產冬天保暖大衣的準備,「連成衣業者都意識到了,氣象跟我們的關係已大不同了。」
觀光、廣告、生產等 天氣可影響八成GDP
不過,天氣的掌握卻因為氣候異常而愈來愈困難。
八八水災後,國內不少專家學者紛紛提出警告,像莫拉克這種三天就降下一年雨量的颱風,未來只會有增無減。
台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去年12月發布的報告「台灣地區未來氣候變遷預估」中指出:未來夏季和冬季將分別出現極端高溫或低溫的狀況,但是被成功預報的機率並不大,難度愈來愈高。
但氣候影響人類活動甚鉅。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張傳章指出,四年前他研究天氣衍生性金融商品即發現,一個國家的GDP,其中竟有高達80%都受到天氣的影響。
以每年3月的日本櫻花季為例,每到這個時節,計程車司機的收入等於全年的1∕3。如果櫻花綻放時節因氣候變遷而變得無常,對那些靠此維生的計程車司機就是一大打擊。
彭啟明也提到,在國內遠雄建設運用氣象資訊來決定當週下的廣告量多寡。如果週末天氣晴朗,民眾出門看屋意願高,廣告就下得多,反之則減少。
暖冬導致病蟲害繁殖快速,因此製造殺蟲劑廠商對天氣變化也有一定的敏感度,以便決定投產的數量。
氣候保險問市,與天候關聯大者可用以避險
除了預測未來天氣,氣象產業其實也衍生出金融商品,氣候保險就是一例。 兩年前,國內富邦保險看好這個市場,研發天氣保險以協助企業避險。
富邦保險協理林承斌指出,富邦保險推出氣象保險後,對天氣敏感度較高的產業,如活動企劃公司、娛樂業、補教業等,馬上來詢問保單內容,也迅速下單購買。因為他們所舉辦的活動如因天氣劇變易產生延期、取消,或衍生出無收入、費用大增的情形,因此寧願買保險,做好財務避險規劃。
不過,他也指出,與美、日等國相比,國內企業老闆對天氣保險一知半解,完全不當一回事。
「一般人能理解火災、失竊等風險,但要他們瞭解每小時降雨5公釐及15公釐的差別就有困難了,」林哲斌說,也間接說明氣候保險在國內推動得不甚熱絡。而保險契約所承保之「天氣異常變化」,其包括溫度、風速及降雨量。他說,每種產業受不同天氣因素影響,例如養殖業和成衣業受溫度影響較明顯,遊樂場所則受雨量影響較大。因此,投保客戶需要先瞭解自己與氣候的關聯度何者最大,才能對症下藥。
一般人以為冷氣製造商最關心的應該是溫度。其實,經氣象公司評估,國內消費者購買冷氣機的意願與降雨因素更為有關。
協助富邦進行評估的彭啟明坦言,看到結論時,自己也楞了一下。後來細究原因才發現,消費者一般會在盛夏來臨前計畫購買冷氣機,多在4月~5月梅雨季節。下雨天民眾外出的意願低,因此影響冷氣機銷售。
另一困難的是制訂費率的基礎為何,客戶及保險公司的看法會不一致。 「譬如說養殖場內的溫度計顯示4度,最近的氣象觀測站卻測出為5度,我們應該採用哪個為基準點?」彭啟明說。 雖然有很多灰色地帶,業界對天氣保險的認識也不是那麼瞭解,但一手規劃並執行此專案的林承斌依然樂觀表示,「台灣天氣保險市場還很大、很有潛力,只是需要更多時間去推廣。」
天氣期貨、天災債券 可用以籌措救災基金
台灣天氣金融商品市場仍在起步階段,可是歐美國家長期受到劇烈天氣影響,除了保險,早已有天氣期貨、巨災債券等交易。 例如美國最大期貨交易所,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於兩年前推出的颶風期貨,幫助投資人將風險轉移到資本市場。
眾所周知,美國佛羅里達州每年都遭受颶風吹襲,造成不小損失。佛州政府籌募救災資金能力受到質疑,故去年以2.24億美元與股神巴菲特旗下的投資旗艦波克夏簽署颶風重建融資選擇權協定。
按規定,如果佛州政府在去年底前因颶風承受的損失達250億美元,後者會提供40億美元收購佛州政府發行債券,期限為30年,票面利率為6.5%。但如果佛州並未因颶風受損,州政府就須支付後者2.24億美元。
所幸該年颶風不嚴重,巴菲特與天氣對賭贏了,2.24億美元輕鬆入袋。佛州政府則為自己買了一個保險,官員安枕無憂,雙方皆大歡喜。
張傳章也透露,台灣在921地震發生後,於2003年在美國發行為期五年的地震巨災型債券,這是台灣唯一發行過與氣候有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
近來也有新的金融商品正在醞釀。中央大學與鉅融資本管理公司於今年8月底簽署產學合作備忘錄,特別著墨於環境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開發,希望不久將來率先在亞洲推出颱風期貨。
鉅融公司執行長鄭振和說,每次颱風形成時,東亞各國官員及人民情緒開始緊繃,農業、航運等產業負責人對颱風發展走向更是時刻緊盯著。
未來有了颱風期貨,投資者在颱風來臨前先為自己買個保險,一旦遭受災害還可獲得賠償,創造雙贏。
預報可靠度受質疑 資料庫需更完善
針對未來四至五年的發展,鉅融估計台灣一年的交易契約價值可達3億美元,近乎百億新台幣的潛力!
不過,張傳章對此比較保守。他指出,全球與天氣相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其成功率只有兩成。台灣若欲推出類似產品,如何因地制宜,規格設計、潛在客戶等都要從長計議。
規劃計算氣候衍生性金融商品得仰賴過去20年~30年的氣象資料,台灣雖然不缺這些資料,「但氣候異常且多變,必須重新評估這些資料的可靠度,」張傳章另外點出其中的困難。
總括而論,氣候變遷對人類生活帶來的挑戰非大家所樂見,但其中創造的商機卻逐漸受到大家重視。當天氣變得愈來愈深不可測,販售天氣、預測天氣將會是一門好生意,讓你不受風災之苦,而更能騰雲駕霧,掌握氣候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