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繪一個烏托邦的思想,對人類而言,是鼓勵,還是諷刺?
天安門前準備拿肉體對抗槍彈的學生,得到全世界華人,甚至美國政府的敬意或支持。但跟著學生的精神勝利,不論在蘇聯、在大陸,半個世紀以來共產主義者企圖建立的烏托邦夢想,隨之動搖。
共產思想,可能是人類最古老的夢。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禮運大同篇,就認為一個完美的國度,是「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但中國人從來沒有做到這點。
烏托邦與夢
十六世紀英國的湯瑪士.莫爾寫了一本「關於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這是「烏托邦」名詞的出處。烏托邦島上,一切共產,實施家長制,居民行為完全理性。
政治大學政治系教授朱堅章分析:烏托邦的出現,一方面是莫爾對當時政治的不滿,再加上地理大發現,才把他的理想國,寄託在一個無人知曉、遺世而立的島上。
「人有時的確需要虛無的目標,但如果說得太具體,一定是假的。」深研政治思想史的朱堅章教授認為,一個政治人物如果可以把他的理想國,設計得巨細靡遺,「一定是騙人的」。
極權的母親
簡單的說,因為莫爾的烏托邦違反人性,正如同共產主義違反人性一樣。
根據歷史記載,莫爾的烏托邦,引發了一場烏托邦思想、烏托邦文學的熱潮。甚至從一六六三年到一八五八年間,陸續有尋找烏托邦的荷蘭人、英國人,移民到北美這塊新大陸,過著公社的生活。在這兩百年間,類似的小「烏托邦」,一共有一百三十八個,可是終究大夢一場,煙消雲散。
正因為烏托邦違反人性,在追求這麼一個國家的時候,必須靠一個強有力的組織,執行一切的資源分配,往往也因此造就了極權的統治制度。蘇聯這個老大哥和中國大陸,是最典型的例證。他們帶領全球超過五分之一強的人口,追求一個最理想的國度,但結果卻一度帶給這些子民極大的恐怖悲劇。
烏托邦幻滅了,在大英百科全書裡,它被視為「虛幻不存在的世界」的代名詞。
悲天憫人的中國作家豐子愷,在民國二0年代曾寫下他的烏托邦「明心國」、「大人國」。在明心國裡,每個人的胸膛是透明的,好人的心,跟壞人的心,完全無法遁形。
而在大人國裡,人人以「吃虧」為「占便宜」。一個叫化子,拿著一籃鈔票,說他錢太多了,乞求一個公館主人接受,結果還遭到嚴詞拒絕。
這樣的世界,現代人不要說去做了,恐怕連想都不會去想。
不美滿的生命
許多人不相信有烏托邦。「看不到的,我都不信。」國民黨立委黨團書記長黃澤青,乾淨俐落地說:「我喜歡想,但不是幻想。」
但是對反對團體而言,在與執政體系的抗爭中,他們不能沒有一個夢。「我們的烏托邦就是執政。」民進黨文宣部主任黃宗文強調,現在談在野黨執政,也許遙不可及,但不見得永遠不能實現。
人生都是不美滿的,充滿痛苦與挫折,心靈上需要寄託,是「烏托邦」永遠不會就此畫上句點的原因。
人類追求理想國的隊伍裡,宗教的力量是最持久而深入人心的。一位基督教徒認為,他們的烏托邦不在天堂,而是寄望在人世間「每一個人都信主」。
人間、天上或許真是一線之隔。但湯瑪士.莫爾的智慧帶著嘲諷。烏托邦(Utopia)的希臘字根,原是「沒有」和「地方」兩個字的組合。
這世界,那裡還有烏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