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日,籌備超過六年的世博會將正式展開,預計每日有40萬遊客參觀世博會,預計帶來7000萬觀光客,其中500萬來自外國。
「北京奧運讓全球驚豔中國的崛起,上海世博會則要向世界展現它能與世界交流,一起合作的目標,」今年5月1日前夕,也就在世博會進入倒數一年的關鍵時刻,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副局長陳先進接受《遠見》專訪時說。
台灣也趕上世博最後班列車,最後一刻決定投資10億台幣設立台灣館,肯定在這千載難逢的機會中不缺席。此外,台北城市實踐館及震旦企業館等,都確定進駐世博會,成為台灣參與世博會著力最深的一次。
超速蓋地鐵,快紐約倫敦五倍
「世博會對上海而言,真的是非常好的歷史因緣,」陳先進投入世博籌備好幾年了,感受到為了世博,上海獲益很大。
例如,加速交通網路的建設。
上海的地鐵總規劃總長度是400公里,從1982年第一條開始建設,直到2007年才完成127公里。但是從2008到2010世博會前,必須全部完成。等於兩年內就超過過去26年的建設總量。
「但是28年就蓋完400公里地鐵, 這是什麼概念?紐約蓋到400公里用了155年,倫敦用了153年,」陳先進以此顯示上海的快速發展。
進行大搬遷,城市換新面貌
還有城市風貌也趁世博會快速更新。目前世博預定地在黃浦江對岸的浦東後灘地區一塊5.28平方公里的面積上,過去五年已悄悄搬遷了1.8萬多戶住家和270多家企業,才挪出一大片橫越黃浦江畔的世博園區。
進行這項「世博大搬遷」工程十分不易。
過去多年來這裡工廠與住家交錯,居住空間不佳,工廠發展也受限,一直沒有開發商願意改建,但是世博給了機會,都動了。
除了後灘居民遷居到全新的家,有百年歷史、清末李鴻章創辦的江南造船廠也有全新的出發。
原本江南造船廠就位在後灘沿岸上,遷到長青島後,獲得八公里長海岸線用地,造船量從原有的40萬噸,增加到400萬噸規模。未來極可能成為全球最大造船廠。
可以想像,這裡過去是煙囪林立、危棚陋屋密布的「城市傷疤」,未來即將成為綠樹映江、場館競輝的「時尚園區」。
車子愈來愈接近世博園區後,只見錯落的工地與世博的路邊大型看板與廣告愈來愈多,讓人感受到歷史的一刻正要來臨。
正在興建的世博工地,首先完工的是顯眼的中國館「東方之冠」,69公尺高,已經封頂,今年5月份才剛舉行上妝儀式,以七種不同的中國紅,將這頂皇冠裝扮成園區內最矚目的建築。
另一旁馬路上也在進行拓寬工程,園區對街的大樓房舍,也進行粉刷換妝工程,明年5月將以全新面貌與世人見面。
園區內的其他主要建築物,包括世博軸、世博中心、演藝中心、主題館等,都已完成主建物結構,預計在今年10月完工,交付各國及機構進駐裝潢。
除了中國館,位在黃浦江對岸的城市實踐館也正進行改建工程,舊鋼鐵廠及舊發電廠等老建築物,未來將改建利用成為餐館、博物館等,這是進行減碳綠化概念,讓園區不僅是新建,更有改造、重新使用的環保觀。
不只招商,更要拉起經濟成長
事實上,過去幾年來上海世博會已經陸續完成了許多重大使命。
首先是招展。目前已有234個國家或是國際組織確認參展,包括40多個國家自建館,創下世博創辦以來最多參展的紀錄。
接下來是招商、募贊助,世博會也已達到預定的46億人民幣目標。
從現在起,世博會的首要挑戰就是招客了。必須要吸引至少7000萬遊客、賣出60多億人民幣的門票才可以。
面對開幕日子一天天逼近,主辦單位自是壓力龐大。
從今年1月起,世博會員工已全面停止休假,更採取「週六保證不休息,週日休息不保證」的精神工作,直到明年10月31日世博結束。換言之,有將近兩年時間,世博會員工都幾乎不休假。
另一大挑戰是來自全球金融風暴,大陸中央給了世博會新使命,必須要能帶動中國經濟成長,「對經濟拉動,提振信心,帶動消費有幫助,」陳先進說。
比較起來,2005年日本愛知博覽會參觀人數2500萬,但2000年德國漢諾威則只有1800萬人,挑戰7000萬人次真的要有雄心壯志。「今年底前就必須賣出1000萬張門票,一天要賣三萬張,」每週看報表的他,顯然壓力不小。
不過各界預估,7000萬人次對中國來說應該不難。光是長江三角洲附近人口兩、三小時車程內就有2億、3億人,來個4000萬到5000萬人,肯定不是問題。
更何況大陸從中央到各省市正加大力度宣傳,光4月底就動員全大陸各省市共150多個記者到上海訪問兩星期,全方位瞭解世博會的籌備工作、各國與企業的參展狀況,準備回去各省市大放送。
以日本過去經驗,更是對中國第一次辦世博信心滿滿。1970年代第一次在大阪舉辦世博會,6000多萬、近日本全國人口一半人都去一探世博會真面目。日本一般認為,人潮鐵定比原先預估的還要多。
看來,繼2008北京奧運後,上海世博絕對會是中國在全球的新亮點,也是中國邁向世界大國的新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