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省集團發展得比較慢,可能是因為本省企業通常是由一個家族主持,外省企業卻有好幾個。」一位外省企業的第二代,深深體會董事派系傾軋之苦,如此慨歎。
事實上,股權、決策權、經營權的爭奪,在不同家族合資的企業中,總是不斷上演。
翁明昌的故事,大概是企業界最津津樂道的例子。
他在鼎盛時期,和張敏鈺、焦廷標、呂鳳章等人,合資創立或合併了嘉新水泥、嘉新畜產、嘉新麵粉、華新麗華和華隆。
一位曾在嘉新水泥做過高級主管的人回憶,翁明昌和張家就時常意見不合,爭執不休。
等翁明昌在民國六十七年過世,他一手網起來的企業體,也就瓦解了。張家用嘉新麵粉的股票換嘉新水泥的股權,焦家掌握華新麗華,而王又曾則從經營角色竄起,一口氣拿下嘉麵。
另一位在這段混亂期進入華隆的主管回憶,當時氣氛真如政變一般。
翁明昌去世的前一年,剛剛完成五家公司合併成華隆,再過兩年,合創人呂鳳章也辭世,華隆面臨危機。當時剛退伍不久的翁大銘(翁明昌長子),靠著「老臣」的協助,在二十七席董事中,先獲得十三席的支持,再「攏絡」過來一票,才穩住他今天事業的根基。
最近股市熱中,太平洋建設在四月時,也飆過一陣子。外傳孫法民一家與經營者章民強,有股權之爭,要改選董監事,所以炒高股價。
太平洋這個集團,的確是所有企業集團中,成員最多、最複雜的。以經營者論,包括太平洋電線電纜的孫家、華新麗華電線電纜的焦家、太平洋建設的章家;和不太參與經營的李家(李玉田)。
白熱化的裂痕
其中孫家和章家關係的裂痕,可能是最白熱化的。
一年多前,在崇光百貨開幕典禮上,董事長孫法民的致詞當中,稱許太平洋建設副總經理馬春木會蓋房子,卻隻字不提章民強。而太平洋建設的員工都清楚,馬春木根本不到公司上班,只是掛名而已。
而今年的董事會,最主要的爭議,一方面是傳出章民強有意取代孫法民做董事長,另一方面對股利分配意見不同。
孫法民堅持三.四元的股利,全發股票股利;但章民強則認為股市過熱,又要現金增資,發過多股票股利,不但稀釋股本,也強迫公司必須在短期內有更高的報酬,否則無法滿足股東期望,影響依長期計畫、按部就班的發展。「但我都讓步了。」章民強仍強調「和」的重要。
老人動武?
兩派僵持不下的結果,竟傳出兩位老人動武的謠言。太平洋房屋公關主任吳一芳開玩笑說,兩個人加起來快兩百歲,如果打得起來的話,「那我們就不會有接班問題了。」
孫法民學歷好(華北大學經濟系)、家世不錯;而章民強是做土木出身,跟著殷之浩十八年,才在殷之浩的支持下,與孫法民創辦太設(章家只擁有太設一0%左右的股權)。熟悉內情人士指出,出身背景差別太大,才是造成隔閡的主因。
就當各方焦點都放在孫、章之間時,大概很少人知道,太平洋電線電纜目前最大的股權控制者,並不是外面認為的孫家,而是焦家。
一位太平洋集團的高級幹部透露,可能是焦廷標與股市炒手翁明昌,爭奪過華新麗華的經營權,他深知股票的重要;加上十年前,他因肝病,整整臥病六年,這段「韜光養晦」期間,給他很好的思考機會,運用財務、做長期規畫。
所以,焦家如今在太平洋電線電纜的股分,高過創辦人孫家(難怪太平洋證券的投資,焦家控制四0%的股權,占最大比例)。 可想而知,在這種複雜的股東結構下,要當太平洋集團的專業經理人,並不容易,即使是創辦人的第二代,也有叫苦的。
而山東幫的起落,關鍵不在人事,是財務。
上海幫以紡織起家,山東幫則多以大宗物資(小麥、麵粉)為主,兼做紡織,包括最早的六和汽車宗家(宗圭章)、泰豐輪胎,及後起的大成長城(韓浩然)、聯華(苗育秀)、廣豐(賀膺才)及國豐(陶子厚),另有趙常恕,一直以專業經理人身分,經營企業。
但整個山東幫連續遭寶隆紙業、國豐實業財務周轉失靈的打擊之後,關係已經不如往日緊密。
當年山東幫互相投資、擔保,往來非常頻繁。國豐的陶傳正(陶子厚長子)追述,趙常恕被請去經營寶隆,但在六年前財務出現危機,欠了二十多億,由於是大成長城及聯華共同蓋章向銀行擔保的,債務和公司都由他們頂了下來。
「兩家對趙先生不滿意,是很自然的。」陶傳正搖搖手說。
兩年後,國豐本身因「經營不善、短期資金當長期用、人員素質差」等因素,再加上被兩家公司倒帳,連帶國豐也周轉不靈。
跑三點半的滋味,使陶傳正感受到「人生的另一面」。但靠他父親不錯的人緣及商譽,他得到銀行團、民間債權人及山東幫的支持,度過難關。現在七億的年營業額,雖只有出事那年的一半,但已有一成的獲利。
關係恐怕愈來愈淡
經過連串事件,山東幫互相仍有來往,私誼保持住了,但從此不再互相投資,更不再互相擔保了。
「我看將來的關係,只會愈來愈淡吧!」陶傳正說的,恐怕不止適用於山東幫,更是其他外省企業集團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