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志工與打工旅行家的收穫 少年人感恩成長,老人家返老還童

黃漢華
user

黃漢華

2008-12-01

瀏覽數 28,150+

志工與打工旅行家的收穫 少年人感恩成長,老人家返老還童
 

本文出自 2008 / 12月號雜誌 A+俱樂部

1台西社區的國際彩繪巷 吃苦讓人學會感恩

以養蚵為主業的雲林縣台西鄉,隨處可見被太陽曬得潔白、回收再用的蚵貝。

一到下午,老人習慣地拿出長條凳,在家門口納涼聊天,小孩則快樂嬉戲。想在這個以老人、小孩居多的地方看到年輕人,難也。

今年暑假8月間,村裡卻傳來一陣陣年輕人笑鬧的喧嘩聲,原本一垛垛灰白單調的外牆變得五顏六色,還出現玫瑰、牡丹、櫻花等美麗圖案,定睛一看,10個~20個年輕人講著中文、英語、日語、韓語,正在牆壁上作畫。

原來這些是來自香港、義大利、西班牙、日本、韓國的青年,年齡從17到29歲,在願景青年行動網協會安排下,自付旅費,利用暑假,到台西參加工作假期,以半個月時間美化社區景觀。

多元的異國文化讓平靜的台西熱鬧起來,老人、小孩對這群年輕人感到好奇,聚在一旁,看著他們認真作畫,84歲的楊德利就不斷稱讚外來客把鄉里變漂亮,心情也跟著好了。

日本的大學生米田愛、吉田良輔花了近4萬台幣的旅費參加,直說:「非常值得。」不愛畫畫的米田很愛交朋友,為了認識其他國家的志工,也拿起油漆,跟著集體創作,畫下代表日本印象的櫻花。

「這輩子第一次蹲在水溝前面畫牆壁,」來自香港的李姓姐弟道出難得的經驗。從來沒聽過台西的他們,在工作假期中,打地舖、洗冷水澡,輪流洗碗煮飯,一開始很懷念家裡的冷氣與軟床,不到半個月,就改變態度。

望志工激勵鄉民認同文化

「工作假期讓我學會感恩,」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藥廠工作的伊斯特(Ester Tor)說,曾經在莫三比克參加工作假期的她,很習慣睡地板,「莫三比克物資不多,一天只吃一餐,我常餓肚子,只能在電話裡跟家人訴苦,」因此在台灣每天能吃到三餐,已經算是很不錯的工作度假了。

她回憶在莫三比克時,洗澡用地下水,回到西班牙洗澡時,水從蓮蓬頭沖刷下來的那一刻,讓她真心體認到有自來水真好。愛上工作假期的她,今年有21天休假全部用在台灣,她花了6萬台幣,隻身來到靠海的台西,在牆壁畫下象徵西班牙文化的玫瑰傳奇故事。

願景協會執行長丁元亨表示,除了外國來的志工,為了讓當地社區民眾也能有參與感,協會也同時找了十幾名台西青少年,和外來志工一起工作、交流。

留著鬈髮的雲林科技大學學生郭珈瑜便是當地志工,結束一天的外牆做畫後,她常常和台西藝術協會執行長丁仁桐帶著外國志工逛夜市,假日還帶他們逛廟宇。

有趣的是,幾天過後,日本志工學會點珍珠奶茶,還知道無糖去冰的最好喝,韓國志工也敢在夜市裡大膽殺價。

今年第二次參加台西社區服務的日本學生川口隼人,對台西甚至已經產生感情。他說,當地人很熱情,在烈日下揮汗畫牆壁,阿婆會拿仙草冰,阿公還體貼地借他們梯子,雖然言語不通,可是能感受那分真誠。

這兩年,台西社區的景觀因為數十名志工的付出變漂亮了,也出現綿延100公尺的國際彩繪巷,工作假期在這裡有了絕佳的示範。丁仁桐以當地人的身分說,志工是外來的動力,他相信這能激勵居民重視自己的生活環境,更認同台西文化。

2環資協會徵召濕地保育 與陽明山建立新關係

在宜蘭工作的潘佳蒂,每星期六一定會回台北的家。9月的一個星期六,她繳交1000元報名費,帶妹妹到陽明山國家公園,以一整天時間,拔除人工溼地的水草,保護生態。

妹妹潘佳儀笑她神經病,週末去當環保志工,竟然還要花錢,出門前根本不敢告訴阿媽。

在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人員帶領下,潘家姐妹和其他20多名志工進入陽明山的雍來廢棄礦場,沿著步道,來到一處長了水草的溼地,七星山橫亙在前,綠意盎然,蜻蜓飛舞,生氣蓬勃。

大家穿上防水的綠色青蛙褲裝,戴上手套,緩步走進溼地,這是許多人生平第一次踩在軟綿綿的泥巴上,臉上顯露新奇的表情。

這一天,他們要拔除會破壞溼地平衡的李式禾水草,在豔陽照射下,志工泡在沁涼的溼地池水,不僅暑氣全消,還不時有驚喜:「我看到青蛙!」「這裡有彈塗魚!」,「保育不一定非到深山大林,」潘佳蒂對環保也有了新體認。

協力改造廢礦場成新濕地

2005年開始,環境資訊協會和陽明山國家公園合作,將廢礦場的水泥池改造為符合自然狀態的人工溼地,營造適合生物棲息的環境。由於礦源採盡,留下開採破壞的地貌,造成地盤下陷,因此,礦場的環境復育成為重要課題。

環境資訊協會主任孫秀如表示,每年5到9月,他們徵召志工,利用一天假期,維護溼地的生物多樣性。三年多來,500多名志工上陽明山參與,也有企業和環境資訊協會合作,把員工帶來這裡,下水活動筋骨。

在眾人努力下,李氏禾水草的蔓延速度已經獲得控制。孫秀如說,廢礦場已經出現台灣水韮、台北樹蛙、螢火蟲等物種,表示這裡形成了完整的生態。

特別的是,來過的志工對陽明山有了新的認識,陽明山不再只是假日的旅遊點,而是建立新的關係。

「我每次經過陽明山,都想來看看我當時拔掉的水草,現在是不是少了?」來過三次的陳美菊說,每次看到台灣水韮,心中就充滿成就感。

個頭嬌小的孫秀如也是如此,四年前,她是第一批志工,對陽明山有著割捨不下的牽掛,熱愛環保的她於是進入環境資訊協會,訓練起一批又一批的志工。

3孫嘉豪的巴拿馬教育志工團隊 台灣人在巴拿馬發光

這是一個「讓愛傳出去」的故事。

在台北市一家生機飲食店裡,年過30的孫嘉豪正忙著幫爸媽照顧生意。在父母眼裡,他要繼承家裡的事業,但是,遠在太平洋另一端的巴拿馬,卻有200多名單親家庭的兒童,視他為學習新知的希望。

2001年,孫嘉豪才辭掉一份工作,熱愛旅遊的他看到國合會招考志工的消息,由於在非營利組織任職過,對國際事務感到興趣,便參加報考,就這樣來到巴拿馬市的兒童收容教養機構,以兩年時間邊旅遊邊工作。

「很難想像我才學六個星期的西班牙文,程度竟然比那些小孩好!」孫嘉豪說,國合會原本要他教電腦,很快他就發現這群5到18歲的兒童,語文、數理能力都不行,怎麼學電腦?

於是,他自掏腰包,到附近的哥斯大黎加城市購買數理學習軟體,又在課堂裡融入語文教學。然而,收容機構只有八台電腦,不敷使用,他開始寫信給在台灣的朋友,發動勸募舊電腦,很快募集了八台,有了16台電腦,每星期上課人數從40人增加到130人。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但是孫嘉豪不以此自滿,第二年,為了訓練兒童手腳肌肉協調力,他又向朋友寫信,這回要的是遊戲機,他也如願達到,還開始教兒童打桌球,鍛鍊體力。

無私付出成為當地正向力量

經過兩年,當地兒童真的脫胎換骨,不但語文能力進步,也學會文書處理、網頁設計,還拿到全國電腦比賽冠軍,成為電視新聞報導的焦點。

時光匆匆,孫嘉豪返台前夕,收容機構要他留下來,但是,現實不允許,就和太太趙佩芷商量,回台灣成立非營利組織,夫妻每年捐出20萬元,培訓志工,跨海送他們到收容機構,以一棒接一棒的方式,讓電腦教育綿延不斷。

2004年,孫嘉豪成立了青年發展協會,每半年送一名志工到巴拿馬,從沒間斷,至今已有九人接力延續教育工作。

「因為孫嘉豪,巴拿馬人很敬重台灣人!」受訓志工何美滿在前年到收容機構教電腦,她從當地人口中發現,孫嘉豪被視為無所不能,電腦不會,找他,電器壞了,也找他,所有難題他幾乎都能解決。

「他很了不起,被當地人視為正向的力量,」在資策會工作的李美儀兩年前也去當志工,教授網路課程,相當肯定孫嘉豪的志工培訓計畫。

孫嘉豪對別人的讚賞則一笑置之,「我沒有雄心大志,助人為快樂之本。」事實上他不只幫助了巴拿馬兒童,自己也旅遊了古巴、尼加拉瓜等五個國家,一圓人生夢想。

4楊劍成中南美洲春風化雨行 讓退休生活變有趣

「哈哈,想不到我這廢物還能利用,可以資源回收,」67歲的楊劍成這樣自嘲自己的退休生活。

在阿根廷僑居快30年的楊劍成,是十足的教育達人。她原本是中學老師,移民阿根廷後,在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興辦中文學校,擔任校長,教僑胞中文,2002年退休返台,打算在家帶孫子,卻因為一則捷運裡的廣告,改變了人生計畫。

「那是國合會徵召志工的廣告,」一頭烏黑密髮的楊劍成看來比實際年紀年輕得多。當時,國合會要找志工到巴拿馬教中文,她不願退休之後,過著天天都是星期天的日子,便報名參加,憑著流利的西班牙文和教學經驗,輕易通過甄試,成為國合會最年長的志工。

2003年底,楊劍成放下孫子,回到中南美洲,到巴拿馬科技大學語言中心重執教鞭,這一去就是兩年,問她先生趙朋格會不會擔心?他搖著頭說,「我很放心。」

不只當志工還能圓夢

楊劍成說,從小到大,就一直嚮往旅行,可是受限於時間、財力,現實中無法如願,即使住在阿根廷,夢想還是沒能兌現。她嚮往的旅遊不是短天期國外觀光,而是能住上一陣子,瞭解當地風土民情,國合會恰巧幫助她圓夢。

旅居巴拿馬期間,楊劍成的先生前往探視,和國合會的志工同遊巴拿馬運河,「這是我們夫妻第一次共同遠行呢!」她說,要不是把退休日子用來服務海外,很難有機會親眼目睹船隻度過運河的壯觀景象呢。

那兩年的隻身生活也讓楊劍成迷上了工作假期。2006年,她又向僑委會申請厄瓜多爾的志工資格,這次轉至中厄文化中心,教華僑中文,一年之後,再度成為國合會兩年期志工,前往巴拉圭的華僑學校教中文。

「楊校長即使退休,教學仍十分敬業,」同行志工錢人琪回憶,楊劍成上課前會做好準備,也因此,有巴拿馬大學生學了半年中文,就會寫作文,具有小學三年級的程度。

在經濟部工作的吳開凡也和楊劍成同時擔任海外志工,她說,那時自己常感冒,楊劍成幫忙煎藥、煮飯,就像自己的媽媽。

將近五年的工作假期,讓楊劍成在中南美洲結交不少好朋友,她教過的學生少說有數百人,從大學生、上班族到大學校長,不一而足,為多年的教學生涯開創第二春。

楊劍成表示當志工自己也能受益,她指著電腦說,學生教她用MSN、SKYPE,收發電子郵件,還學會了設計名片。

現在,她把下一個工作假期的地點瞄向泰北華人區,「那裡需要中文教師,」她說,從她自己的經驗證明退休族也有能力幫助他人,希望有人響應,讓退休生活更有意義。

5

陳瑞昇澳洲打工度假學英文 打工度假讓他長大了

「工作最有趣的就是按計算機算薪水:一個小時工資16元澳幣,每週實拿496澳幣,一個月有1984澳幣,折合台幣約5萬5000元,」到澳洲參加打工度假的陳瑞昇在自己的部落格上這樣寫著。

今年1月從軍中退伍,28歲的陳瑞昇,旋即到澳洲展開生平第一次海外旅行,這趟九個月的行程讓他從一個從來不曾幫媽媽洗碗的大男孩,變成擅長家務、凡事積極的青年。

擁有生物科技碩士學位的陳瑞昇,退伍之後,家人無不期待他應該找分安穩工作,但是他卻對家人提出到澳洲打工度假的念頭,掀起了一場家庭革命。

「台灣不能學英文嗎?」「國際觀能當飯吃嗎?」家人連番質疑。直到陳瑞昇詳細寫下自己的旅行計畫,煞有其事地做成一本企劃書送給爸媽、大姐,才勉強說服家人。

退伍後十天,陳瑞昇身上帶著借來的8萬台幣和一張機票,直接奔赴第一站柏斯(Perth)。他一到當地,就拿著履歷表,在街頭咖啡館、餐廳,一家家應徵工作,為了練習英文,能和客人互動的餐廳侍者是第一志願。

可是,事與願違,應徵沒有下落,日子一天天過去,身上的錢愈來愈少,陳瑞昇只好退而求其次,當起洗碗工,每天工作六小時。

面對堆積如山、不會講話的碗盤,當然不能練習英文,「我幹嘛來這裡?」「這是我要的生活嗎?」他的心裡開始出現疑問,甚至在上班前會感到胃痛,不想走進餐廳。

不敢向家人訴苦,但為了錢,陳瑞昇咬牙做下去。不過他不放棄學英文的夢想,於是改變態度,提早到餐廳,跟著廚師們學做義大利菜,終於抓到了練習英語的機會。一個多月後,他學會做菜,也賺到第一筆旅費,就以七天時間遊歷附近的酒莊、海灘。

苦拚賺錢玩遍澳洲

隨著澳洲旅遊旺季到來,他聽說北方的達爾文市(Darwin)需要打工人手,便轉移陣地,再次沿街丟履歷表,為了能當餐廳侍者,他不斷向一家賭場餐廳開口要工作機會,「我身上只剩7元澳幣,顧不得尊嚴!」他的語氣透露幾分堅定。

因為堅持,他如願當了侍者,又到軍營清掃廁所,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累到臉上長痘痘,儘管如此,一個月竟然讓他賺上約20萬台幣。

8月分,他辭去工作,帶著賺來的旅費從達爾文出發,還玩遍澳洲許多大都市,從阿得雷德、墨爾本、再到雪梨,吃過大餐,也聽了音樂會。

今年10月初舉辦的澳洲打工度假座談會上,陳瑞昇就對著數百名也想體驗打工度假的青年,分享過來人經驗。他把九個月找工作、旅遊的心得,化為文字,寫在部落格裡,也入圍華人部落格大賞,實用的資訊已引起出版社注意,計畫出書。

「他長大了,」姊姊陳芝茜說,從反對到贊同,她發現么弟懂得珍惜資源,金錢觀變得節儉,做事也有規劃,現在想來,這趟打工度假是磨練弟弟心志成熟的最好方式。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