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位心理學家花了二十年的功夫,研究年齡與成就之間的關係。研究的對象是十八、十九、二十世紀的名人,他把這些名人產生創造性成就的年齡,綜合統計得出一表:
化學方面:二六~三0歲。
心理學方面:三0~三九歲。
植物學方面:三0~三九歲。
哲學方面:三五~三九歲。
繪畫方面:三二~三六歲。
交響樂方面:三0~三四歲。
醫學方面:三五~三九歲。
戲劇方面:三五~三九歲。
他的結論是,在二六到三九歲之間,創造性成就發生的頻率最高。
「成功、成功,四十歲我們一定要獲得成功。」十幾年前流傳於大學生、社會新鮮人之間的一本勵志小品這樣開宗明義的說;然而今天不少年輕人都認為四十歲成功已經太晚了。三十歲出頭、位居一家大企業財務經理的羅沛德昂起頭自信的說:「那時候我都準備退休了。」
四十歲成功太晚了?
「這幾年社會上確實渲染著一股急於成功的氣氛。」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觀察到。而「很快賺到很多錢」又是許多年輕人全力以赴的目標。
在「錢財淹腳目」的台灣社會中,金錢爭逐戰這兩年趨於白熱化;金石堂非文學類前二十名暢銷書中,談賺錢之道者多達七種;幾家專賣明牌的四開型雜誌大發利市;有關投資股票的演講會場萬頭鑽動;短期的證券進修課程班班爆滿。
這場爭逐戰倒也真造就出一些年輕的「成功者」。剛學成回國立刻碰到股市飆漲的陳小姐,為自己定下的成功目標是「賺滿一千萬」。兩年來長線、短線交叉操作,她已經賺進了快五百萬元,在一夥同學中,是公認「最有成就的一個」。
只要出名就好
即使不搭這輛股票班車的人,也開始尋求其他生財之道。一位曾在某保險公司待了七年,並做到課長的計程車司機率直的說:「等老闆加薪水實在太慢了。」如今他每天跑十二小時,專挑長程客人,平均月入六萬元。
除了急著追求金錢,「這一代年輕人急於追求的成功還包括知名度。」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蕭新煌分析。
解嚴之後,社會力掙脫政治力籠罩,一批批年輕的造勢者或順勢者在立法院,在農民、勞工、環保等運動中闖出名號。隨著曝光於傳播媒體的次數愈益頻繁,他們那種「抗爭」、「衝突」的行動指導原則,也引起其他年輕人爭相仿效,「不管是美名或臭名,只要能出名就好」。
一位任教於某醫學院的老教授曾喟嘆,現在學生都不願走基礎醫學路線,只對怎麼換心、怎麼做試管嬰兒有興趣,「因為那樣才有機會成為名醫。」
追求成名其實意味著追求發言權和社會影響力。前不久已經有不少年輕企業家放出準備競選立法委員的風聲,基本上是他們有話要說,最重要的是當選之後說話可以更大聲,有更多人願意聽他們說話。
想辦法不被踢進海裡
這一代年輕人急於在四十歲以前成功的心理,事實上就是現代都市價值觀的一面鏡子,清楚反映出社會的脈動。
剛滿三十歲的國聯工業公司品管經理錢掌珠對台灣競爭、現實的氣氛感受深刻:「這麼小一塊地方,站著這麼多人,大家都在想辦法早點站穩腳跟,不要被踢到海裡去,那種心情很恐怖。」
經濟上的相對剝奪感,無疑是許多年輕人向「錢」看的主要驅動力量。
三十三歲、擁有留加碩士學位的張榮華,幾年前只打算把分內工作做好,並且按正常管道在公司內升遷。但眼看著這兩年房地產和物價飛漲,他的心也跟著浮動,深怕再不多賺一點錢就要變成「相對貧民」了,於是他開始投資股票,連超級投機股也不排斥。目的是希望在三年內「買一棟不很普通的房子、一輛不很普通的車子」,先在經濟上立於不敗之地。
在政治的領域裡這種成功的壓力更是咄咄逼人。
五年前在淡江大學的一次投票行為研究中已經發現,選民傾向投票給比較年輕的候選人。理由是年輕人體力好,能幫選民跑腿;形象也比較清新。這個結果也印證在後來的幾次選舉中。
預備今年年底出馬競選立法委員的民進黨中常委林正杰警悟的說:「有心以政治為志業的人,年輕時就必須證明自己的能力。」
「我們沒有跌跤的本錢。」七年前剛有被選舉權就高票當選台北市議員的潘維綱,雖一直頂著「最年輕」的頭銜,但她坦白的承認,在整個大環境迅速變動中,「焉知來者不如今者」,不跌跤都不一定贏得了這場人生競賽,跌了跤必定更快被時代浪潮淹沒。
想成功是一回事,如何成功又是另外一回事。
該詐敗就要詐敗
「天底下最可貴的是實力,而有了實力還不夠,更要看會不會用。」從三年前的沒沒無聞到今天全國皆知,三十六歲的立委朱高正認為,所謂實力包括一個人的學養、膽識、毅力和體力,缺一不可。
他承認這幾年的台灣就像「冒險家的樂園」,處處都有機會,但年輕人必須學會當機立斷,在很短時問內把利弊得失衡量好,而且不只衡量這一舉,還要衡量全程戰略構想。「有些地方該詐敗的就要詐敗,甚至不惜深入敵後,孤軍倒懸。」他雙目炯炯的說。
在日趨物化、量化的價值觀下,愈來愈多年輕人急於名成利就似乎是社會必然的現象。令老一輩擔憂的是只求成功、不擇手段;而那些「行必由徑」的人卻又常常成為其他人豔羨、模仿的對向。
充分掌握了傳播媒體「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的許曉丹,一脫天下知,作秀、演講、拍錄影帶的邀約接踵而來,所謂利隨名至,很多人都不得不承認她已經「成功」了。
上個月某投資公司利用一名拾荒老人當人頭,拐騙了上億元之後,幕後主使人一走了之。一位大學生談到此事想了想說:「只要不被抓到就算成功了。」
用更短的時間達到成功
而那些四十歲以前已經受到社會相當認可的人,則對急於成功的年輕一代抱持著體諒和惕勵。
「其實不能怪這一代年輕人特別急躁,」蕭新煌指出無論那一代人,四十歲以前本來就是追求人生顛峰狀態的階段,「你去問那些老立法委員,他們年輕的時候想不想早點成功?」
照整體潮流分析,未來台灣必然走向更多元化、國際化,「變」將是社會最重要的特徵。反應敏銳、機動性強的年輕一群,本來就不必坐等別人交棒,大可發揮創意,用比上一代人更短的時間達到成功的目標。
「問題是得到成功之後怎樣擁有成功。」這位三十四歲就升上教授的社會學者觀察到,學術界不少人患有「博士後憂鬱症」或「教授後憂鬱症」,就是得到了身分上的成功之後,反而失落了人生奮鬥的目標,
蕭新煌認為真正的成功其實應該是一種永無止境的自我挑戰,值得追求的是成功過程中的快樂,而不是達到成功的那一剎那。從這個意義上看,四十歲以前成功不算早,四十歲以後成功似乎也不算晚。
敲開成功之門\「(充實自我+創意+推銷自己)確定目標」機運=四十歲以前成功
.充實自我
充實自我必須懂得有效利用時間,回答下面問題可以增進這方面的能力。
一、週末結束前,有沒有把下星期的工作計畫安排好?
二、展開一天的工作前,有沒有先排好順序,然後照順序做下去?
三、有沒有把類似的工作(如打電話、回信)一次做完,以提高效率?
四、有沒看善用「等待」的時間?
五、有沒有計畫性的充實與工作有關的知識?
六、是不是也關心一般知識?
.創意
從事廣告工作的人,常把自己關在房裡一整天,門口掛上「不准打擾」的牌子,但仍然毫無所獲。
而最好的靈感往往是在第二天刮鬍子或堵車的時候冒出來的,這就是潛意識發揮了功能。
怎樣運用潛意識呢?
一、儘量蒐集一切有關資料。
二、由不同角度研究該問題,在心中反覆思考。
三、暫時拋開道個問題,去做完全不相干的另一件事。等再回到原問題時,說不定會驚喜的發現,已經有了新點子。
.推銷自己
自信是推銷自己的先決條件。先測測自己的信心:
一、你會遷怒於人嗎?
二、會不會老擔心別人對你的看法?
三、見陌生人會不會膽怯?怕見上司嗎?
四、是不是常有「今不如昔」的感覺?
五、遇到棘手事情,會不會心慌意亂?
六、怕失業嗎?怕找新工作嗎?
.確定目標
人生的目標像是夜行時遠方的燈光,只要看得見燈光,即使跌倒了也不會迷失。把大目標分成幾個小目標,完成小目標的滿足感是完成大目標的動力。只要不斷前進,總有到達的一天。
.機運
所謂「走運」多半是人際交往的產物,要開創機運、掌握機運,必須借助人際交往。現在拿起筆,畫下你的交際圈,分數愈高,機運愈早降臨。
職業上短暫交往者每人一分,包括公司外有力人士、偶爾見面的同業。
職業上來往密切者每人五分,包括上司、同事、同行中有影響力的人。
社會交際每人0.五分。包括同學、鄰居、朋友、親戚,有共同嗜好的人。
這個公式指出了成功的路標,更重要的是付諸行動,「早一天起步,早一天到達」。
(取材自「如何在四十歲以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