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95歲的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週一(10日)發布給波克夏(Berkshire Hathaway)股東的最後一封「謝幕股東信」中,宣布未來將不再撰寫波克夏年報,也不會在股東年會上有長篇大論發言,更比喻自己將「歸於沉寂」(going quiet),宣告正式退休,隨著這封信公開,也意味著,波克夏長達60年的「巴菲特時代」正式落幕,將開啟全新篇章。
巴菲特在股東信中,談傳承慈善、談接班交棒,也談自己的人生與健康狀態,長達8頁的內容,道盡他95年來,所累積的寶貴生命智慧與體悟。
其中,巴菲特在信中,宣布加速財富繼承,以1800股A股,轉換為270萬股B股,將總價值約13億美元(約新台幣420億元)的股份,捐贈給前身為巴菲特基金會、後以首任亡妻作為更名的蘇珊‧湯普森‧巴菲特基金會(Susan Thompson Buffett Foundation),以及由其3名子女,各自創立的舍伍德基金會(Sherwood Foundation)、霍華‧巴菲特基金會(Howard G. Buffett Foundation)和NoVo基金會(NoVo Foundation),並加快將價值約1,490億美元(新台幣約4.6兆元)財產,捐贈給子女名下基金會。
談及接班交棒,作為波克夏董事長兼執行長的巴菲特,掌舵這家公司逾60年,今年5月,他就已率先預告退休,宣布2025年底之前,把執行長一職,交棒給接班人阿貝爾 (Greg Abel),為美國投資圈,投下一枚震撼彈。

這次在信中,巴菲特重申,阿貝爾將在今年底接下執行長職位,更肯定其不僅是一位優秀管理者,也是一位坦誠的溝通者,表現更遠遠超出自己當初對他的⾼期望,對阿貝爾盛讚有佳。
回顧巴菲特接手波克夏的起點,一甲子以前,1965年,波克夏只不過是一家,瀕臨倒閉的紡織廠,股價甚至不到20美元,巴菲特最初只是買進股票,並未打算經營,誰知,因當時與公司管理層發生爭執,一氣之下,巴菲特決定收購波克夏,這場收購,雖然起初被巴菲特形容為「有史以來最蠢的投資」,但最終卻成為他打造投資帝國的起點。
接手波克夏後,在巴菲特的執掌下,他開始帶領波克夏轉型為投資控股公司,旗下事業如今跨足保險、鐵路、公用事業、製造服務、零售和住宅建築等領域,被視為美國實體經濟的縮影。
巴菲特用60年的時間證明,自己「股神」的封號不是浪得虛名,根據年報數據顯示,自巴菲特1965 年接手波克夏,到2024年底為止,波克夏股價總計飆漲5502284%,等同投資報酬率超過 5.5 萬倍,現今市值更超過1兆美元(約新台幣31兆元)。
每個階段,巴菲特所推動的重要投資決策,皆引領波克夏不斷壯大。從1970年代收購蓋可保險(GEICO),奠定波克夏發展保險業務基礎;1980年代,巴菲特投資可口可樂,採取長期持有優質企業的策略;1990年代,波克夏崛起為全球投資巨擘,巴菲特也開始於股東信中,公開分享投資哲學;2000年代,金融危機來襲,他強調現金的重要性,投資高盛(Goldman Sachs)與奇異公司(GE)。
2010年代,巴菲特開始關注科技與人工智慧,並加碼投資蘋果,到今年2025年,面對經濟不確定性,波克夏大幅增持美國大型房屋建商萊納房屋(Lennar Corp.)、能源巨頭雪佛龍 (Chevron Corp.) ,以及全球頂級的啤酒、葡萄酒和烈酒銷售商星座品牌(Constellation Brands),同時減少對金融機構持股,聚焦住房、能源及消費品品牌投資。
1930年出生的巴菲特,從11歲開始接觸股票,到成為全球股神,背後始終有一位人生導師引領著他,而這位導師正是他的父親霍華·巴菲特(Howard Buffett),巴菲特曾說,自己一生最棒的禮物,就是擁有父親。
對巴菲特而言,父親不僅教會他投資,更讓他了解,人生在追求幸福快樂的路上,金錢應伴隨幸福和努力工作而來,但不該讓金錢主導人生。更重要的是,不以財富衡量成功,也不用金錢多寡,評斷他人的價值。
因此,儘管成為家財萬貫的富豪,巴菲特仍堅持過著樸實低調的生活,自己開車、住普通房子、吃著一般的食物,讓自己的孩子到公立學校上學,杜絕奢華。
正如巴菲特所說的,偉大並非源自於累積巨額財富、獲得巨大名望或掌握政府權力,而是當你以任何方式幫助他人時,你就是在幫助世界,善意無成本,卻也無價。
多年來,巴菲特將自己的財富投入慈善,孩子們也繼承他的信念,一同投身公益,將巴菲特家族精神繼續傳承。
回顧人生,巴菲特坦言,自己生命的後半段,比前半段感覺更好,他也用自身經驗建議人們,不要為了過去的錯誤自責,至少從中學到一點教訓,並繼續前進,因為進步永遠不嫌晚。他更鼓勵眾人,決定好想在訃聞中寫些什麼,努力活出配得上這樣的人生。
即使這位一代投資巨人,終究敵不過時間之父(Father Time)帶來的衰老,但巴菲特所樹立的典範,早已成為讓世人終身受益無窮的珍貴資產,並將永遠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