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醫療獎 ESG醫療獎 第二屆遠見ESG醫療獎說明會 報名倒數>>掌握最新評選辦法

專訪/LINE TV整合KKTV,台灣「追劇經濟」要變了?

曾子軒
user

曾子軒

2025-11-12

瀏覽數 500+

LINE台灣執行長陳立人(右)和KKTV總經理黃國瑜(左)皆認為,雙方各自專精方向不同,整合的互補性非常高。陳之俊攝
LINE台灣執行長陳立人(右)和KKTV總經理黃國瑜(左)皆認為,雙方各自專精方向不同,整合的互補性非常高。陳之俊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今年正好是OTT元年以來的第一個十年尾聲。從Netflix、愛奇藝揮軍台灣,到Disney+、HBO Max相繼進入市場,本土平台的生存空間愈發逼仄。在外資巨頭稱霸市場、觀眾習於切換平台之際,LINE TV與KKTV宣布整合,與日本、韓國等地的整併潮遙相呼應。這場受到業界關注的合作,究竟是順勢而為,還是破局求生?台灣觀眾以後會有更好、更多的劇可以看嗎?這個「追劇經濟」市場正壯大還是縮小?

被稱為OTT元年的2016年,Netflix與愛奇藝大張旗鼓進入台灣,CATCHPLAY推出串流服務,KKTV與巴哈姆特動畫瘋也在同一年誕生。

九年過去,市場風貌看似更熱鬧,卻也顯得熟悉:Disney+、HBO Max等國際巨頭陸續登台,本土業者則是兩樣情,愛爾達成功上市,麥卡貝淡出、酷瞧與Vidol相繼結束營運。不斷顛覆傳統影視業的Netflix則一騎絕塵,成為資本市場的閃亮明星。

在台灣OTT產業邁入第一個十年的尾聲之際,LINE TV和KKTV本月(11)宣布的整合消息,對消費者和業者來說,都是重磅消息。

從旁觀者角度來看,整併沒有偶然、只有必然。更關鍵的問題或許是,為何由這兩家業者,在此時此刻首開先例?

市場破碎情況下,追求整併是必然趨勢

十年前,專家們便已預見台灣OTT產業的內外交迫。外有國際平台競相進駐,內有猖獗盜版、購片成本高漲與用戶分散等挑戰,形成極度碎片化的市場。

根據文策院與資策會調查,台灣人均付費訂閱OTT平台的數量,長期維持在1至2個之間。不論是1.2、1.4還是1.7,那個「1」往往是Netflix或Disney+,本土業者只能在小數點後競爭。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副教授、Podcast《月球背面的經濟學》主持人馮勃翰指出,OTT產業的規模經濟特性明顯,技術、營運與內容成本多為固定支出,新增會員幾乎不需額外投入。因此,只要擴大使用者規模,就能提升獲利。「擴大規模是唯一有機會可以回收(投入)、不要繼續虧損的方向。」

在此背景下,整併成為大勢所趨。Media Partners Asia資深分析師Adrian Tong在去年的新媒體高峰會指出,印度、日本、韓國等市場皆出現串流業者合併案例,合併之後本土業者更有能力與國際平台抗衡。

國際上有不少OTT平台整併先例,如2019年韓國電信業者SK Telecom整併三大無線電視台的串流服務,2022年同為電信公司KT也整併NAVER和娛樂集團的串流平台。曾子軒攝

國際上有不少OTT平台整併先例,如2019年韓國電信業者SK Telecom整併三大無線電視台的串流服務,2022年同為電信公司KT也整併NAVER和娛樂集團的串流平台。曾子軒攝

LINE台灣執行長暨LINE TV服務提供商巧克科技新媒體(下稱巧克)董事長陳立人表示,台灣業者也有感受到這股浪潮。「幾年前我們就看到韓國開始有整合。契機他們也表達得很清楚:不可能韓國市場整個被國際平台拿走。」

經歷與不同業者交流後,陳立人和KKTV總經理黃國瑜、KKBOX集團創辦人林冠羣達成共識。「我們都覺得繼續碎片化的經營很辛苦,也覺得兩家各有特色,用戶重疊數應該不高,整合時它的綜效最大。」

黃國瑜則強調,集結雙方的會員數以外,平台定位與商業模式互補也是考量重點。

他分析,LINE TV流量大、主攻台劇與綜藝並以廣告(AVOD)為主;KKTV聚焦日劇與動畫,擅長會員經營、以訂閱(SVOD)為主。「單一商業模式沒辦法支撐OTT的經營,剛好兩邊的優勢可以互補。」

整合以後,接著就是期待經濟學的定律實現。

採購時不用重複下單,有更多資源投資廣泛內容;內容庫變得更加豐富,使用者更有誘因付費,也更不會想要跳槽;片商預期內容有望觸及更多受眾,因而提升銷售意願;團隊整合之後無需重工,可以將時間花在打磨內容發現機制、提升用戶體驗。

黃國瑜和陳立人共同提到,從投資內容、吸引用戶再到技術與營運,都能期待出現綜效。

除了先做好轉移使用者、盤點內容計畫以外,陳立人表示,整合以後的最大目標就是衝高整體會員數。只要使用者願意打開平台,可能觀看LINE TV擅長的廣告,也可能因為KKTV熟悉的會員經營而訂閱。

目前LINE TV每月活躍用戶(MAU)約500萬,KKTV約100萬。兩者若順利整合,規模可望超越Disney+與愛奇藝,僅次於YouTube與Netflix。就付費訂閱人數來說,加總後也可以和電信業者的OTT比肩。

如黃國瑜所說,兩家科技新創出身的OTT相加,有機會發展出更多功能、嘗試更多商業模式。對自己、對消費者來說,都是好事。

LINE TV曾在2018年整併投資的新創CHOCO TV,KKTV則是前KKBOX集團、現隸屬於KKCulture集團,從零養出的服務。陳之俊攝

LINE TV曾在2018年整併投資的新創CHOCO TV,KKTV則是前KKBOX集團、現隸屬於KKCulture集團,從零養出的服務。陳之俊攝

有線電視業者結盟OTT,寬頻、內容與會員綁緊密綁定

不過,整合的故事到這裡只說了一半。

【倒數免費報名】走入鼓聲與靜心的旅程,與「劉若瑀在基隆塔」共賞藝術的文化力量>>

就在LINE TV與KKTV宣佈消息後,中華電信與遠傳也在文策院創意內容大會上同步揭露內容投資成果,同時也回應對於OTT產業的觀察。中華電信個人家庭分公司總經理胡學海和遠傳總經理井琪,都表示整併是本土產業的必然。

事實上,陳立人透露,雖然包含OTT協會、NMEA(新媒體暨影視音發展協會)這幾年下來,會員都有討論合作甚或整併的可能性,但始終沒有踏出第一步。

對比之下,有線電視業者動作更為積極。

因為停止訂閱第四台的剪線潮莫可阻遏,有線電視業者轉向寬頻服務,同時和國際與本土OTT平台抱團、提供多元內容。

例如,凱擘同時提供MyVideo、HBO Max、CATCHPLAY+的優惠方案,中嘉找上CATCHPLAY+、DAZN和friDay,台灣寬頻通訊與friday、MyVideo、LiTV合作,台數科更是直接透過子公司參與LINE TV增資,持股達到近四成,已將其納入關聯企業當中。

不管是電信業者,還是寬頻成為營收主力的有線電視業者,都能將行動方案、寬頻和OTT內容打包,消費者享受優惠後也增加轉換成本。

馮勃翰分析,有線電視與OTT業者合作,雙方底層技術不同,合作本質不像OTT業者整併追求的規模經濟,而是前者能夠接觸新客人續命,後者則增加新的分銷通路。

國外業者進軍台灣時,都會找電信商或者有線電視業者,藉此接觸其廣大會員,也是相同道理,「電信方案跟串流平台綁在一起,還可以降低用戶流失。」

馮勃翰指出,台灣本土OTT業者林立且規模小,難以在使用者體驗和內容採購上進行大規模投資。曾子軒攝

馮勃翰指出,台灣本土OTT業者林立且規模小,難以在使用者體驗和內容採購上進行大規模投資。曾子軒攝

由此看來,原生OTT平台的挑戰顯德更為艱鉅。陳立人坦然表示,在獲取用戶上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最好的手段,把好的內容介紹給最有可能感興趣的人,希望這些內容吸引他成為訂戶。」

雖然台灣整體市場的OTT觀看人數占比、付費意願連年提升,但全球成功案例仍屈指可數。業者憑藉著信念在隧道裡走了很多年,卻不確定終點的光何時會出現。

LINE TV與KKTV之所以能看對眼,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兩者皆背靠科技集團,卻都非電信出身,因此能以相似節奏對話。

連年虧損的盡頭,是整合與上市的起點

那麼,為什麼發生是現在?從財務數字或可看出端倪。

2020年時投資巧克、去年(2024)再參與增資,如今持有巧克股份達38.1%的台數科集團,開始在財報中披露巧克財務數字,讓外界得以一窺其營運表現。去年,巧克的年營收為2.26億、虧損7千6百萬,今年上半年營收為0.86億、虧損5千餘萬元。

熟悉內情的人士透露,雖然台數科投資LINE TV不是單純財務性投資,希望能夠接觸不同族群,也交換甚至合製內容,只是,「再怎麼策略性,投了那麼久,並沒有看到預期的結果出來。怎麼還不賺錢?」

儘管有線電視收視人數穩定下降、OTT使用者穩定成長,但前者持續獲利,後者卻瘋狂燒錢。這位不願具名的知情人士表示,「一個行業在成長,只是大家都不賺錢。那只要有併購案就有機會,誰做成、誰先贏。」去年11月台數科透過鑫傳增資,其中一個預期就是發生整併,而現在的確實現。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LiTV母公司立視科。2024年營收2.56億元、虧損1.23億元,今年上半年營收為1.39億、虧損3000多萬元。過去兩年立視科辦理現金增資,遠傳皆以策略性投資人角色參與其中,持股比例達5%。

以能率亞洲資本貳基金和台數科共同參與LINE TV增資,能率資本管理顧問公司協理董恩劭表示,參與增資時就聽聞有潛在併購對象,以投資人身份來看,當然是樂觀其成,因為不管是營運還是投內容,團結起來才有力量。

這次整合只是第一步,他認為未來台灣市場有望看到更多規模不同的整併,「海外公司在做國際間的併購也有機會發生。」再往下走,不管是能率、台數科還是LINE TV,也都希望以掛牌為目標,往資本市場邁進。

陳立人表示,因為LINE TV和KKTV上層都有外資挹注,都要經過投審會審議,因此沒能趕上再前一週的LINE年度記者會。LINE提供

陳立人表示,因為LINE TV和KKTV上層都有外資挹注,都要經過投審會審議,因此沒能趕上再前一週的LINE年度記者會。LINE提供

雖然經歷連年虧損,但不管是黃國瑜還是陳立人,談起自家業務都仍樂觀。兩人的信心來源,就是消費者尋找電視以外娛樂的行為模式,確實反映在OTT平台的營運數字上,「需求非常明確。」挑戰在於,到底誰能夠接住湧進的消費者,並且滿足對方需求。

踽踽獨行於內容與技術投資的道路上,似乎就要度過看不見盡頭的漫漫長夜,迎來第一道曙光。

不管未來如何會走向何方,LINE TV和KKTV的整合,已經打響OTT產業整併的第一槍。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