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人才是創新的底氣

楊振宇
user

楊振宇

2025-10-01

瀏覽數 50+

AI時代,人才是創新的底氣
 
00:00
00:00

本文出自 2025 / 10月號雜誌 全球熱錢下一站.台灣

21年前,喜劇巨星葛優在電影《天下無賊》裡說出了這句讓人耳熟能詳的名言:「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

從體感溫度來看,最近幾年,人們感受到的更多是薪酬增長的乏力,台灣初入職場本科生平均月薪僅為3.7萬新台幣,而大陸大學生這幾年薪酬期望明顯大幅下降。而兩地相似的是:理工科畢業生薪資競爭力相對較強,人文社科領域則面臨學歷貶值壓力。

但有一個行業,卻真實體現了「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那就是AI。

2024年在大陸上市公司中,藥明康德董事長李革以4180萬人民幣的年薪登頂;而最新爆出的Meta為挖角上海交大校友、前蘋果高管龐若鳴,開出2億美元的天價年薪,是大陸打工皇帝薪酬的近30倍,年薪相當於四個NBA球星詹姆斯,甚至直逼足壇巨星C羅,創下打工人的薪酬天花板。

在這場全球AI人才戰中,華人面孔成了「香餑餑」(編按:出自《紅樓夢》,比喻受人喜愛的人事物)。畢竟,華人在AI領域展現出的能力與成果,實在太過優秀,如果你留意那些天價薪酬主角的名字,或者姓氏,可以發現不少華人。

在AI圈甚至有不成文的說法:「AI大戰,就是在美國的中國人vs.在中國的中國人。」

這些華人AI人才的流動路徑也高度一致:在國內名校讀本科,如清華大學、上海交大、浙江大學、台灣大學,又到美國深造讀碩士或博士,畢業後再進入大廠,最後被挖角。

例如龐若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赴美獲南加州大學碩士、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對此,與龐若鳴同屆的交大校友表示,「龐若鳴拉高了交大人的平均薪酬。」

AI界最缺天才,一人能主宰企業成敗

AI行業內部有個看法:過去的一年裡,決定行業競爭勝負的關鍵瓶頸,已經不再是算力,而是人才。

訂閱即享投資必讀好書三選二《巨人思維》、《長期買進》、《12個經濟指標,讓你投資無往不利》

AI並不是勞動密集型行業,換句話說,AI最缺的不是人才,而是「天才」。

OpenAI執行長奧特曼曾指出,AI的成本每年下降10倍趨勢的背後,是如果傳統軟體行業最好的工程師效率是平均的10倍,那麼在AI行業,最頂尖的研究員效率則是平均的10000倍。這和三星前會長李健熙的名言有相似之處:「一個天才能養活十萬人。」

在AI這個競爭激烈的賽場上,哪怕第二名都可能意味著失敗,這種巨大的壓力迫使所有「球隊」都必須不惜代價,簽下能帶領他們「奪冠」的核心球員。

當天才成為行業最關鍵的瓶頸時,其價值的評估體系也必然發生改變。天價薪酬的背後,是一套全新的、基於非線性價值、零和博弈及人才資產化的估值邏輯。

當這種極少數的「天才」對行業的發展做出了超乎尋常的貢獻,他們的工作足以決定一家企業的成敗,正如同幾個球星的選秀及轉會,能夠底改變聯盟格局一樣。

1997年,麥肯錫公司在業內率先提出,人才爭奪戰(Talent War)的概念,指出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才是企業最稀缺、最關鍵的資源。麥肯錫的核心結論是:企業間的競爭,實質上是爭奪人才的競爭。誰能贏得、培養並留住高潛力人才,誰就能在未來占據優勢。

華人智慧,全球AI競速中耀眼奪目

企業如此,國家也是如此。培養人才、吸引人才,是一個國家創新力的底氣。前幾天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給出了一張圖很有意思,2022年世界頂尖AI人才分布按國家分,美國57%排第一、中國12%排第二;按來源地分,中國47%排第一,美國18%排第二。這也能看出為何美國、中國在AI產業最領先。

而華人智慧在這場全球AI競速中的奪目,不僅是個體天賦的綻放,更是中華文化裡「格物致知」精神在AI時代的覺醒——那份對未知的好奇、對極致的追求、對數理科學的熱愛,恰如千年前張衡觀星、祖沖之算圓周時的執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不能依賴「更高效的機器」,而是依賴「更自由的心靈」。相信中國人將在AI時代大放異彩。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教育基金會理事、首席投資官)

延伸閱讀

奧斯卡96 X《遠見》專題報導
數位專題

奧斯卡96 X《遠見》專題報導

2024、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入圍名單正式出爐,《奧本海默》(Oppenheimer)以13項入圍成了今年最大贏家,《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以11項入圍居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