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勳點名伙伴!達明上市前夕,實驗室如何秀機器人成長潛力?

吳季柔
user

吳季柔

2025-09-24

瀏覽數 1,450+

達明機器人營運長黃識忠。蘇義傑攝
達明機器人營運長黃識忠。蘇義傑攝
00:00
00:00

有廣達金孫之稱的「達明機器人」(4585)即將於9月26日上市,在機器人熱潮助攻下,吸引逾80萬人搶進抽籤,吸金1980億元,一舉刷新2025年新股紀錄。過去達明受到市場矚目原因,在於輝達黃仁勳大力宣傳的數位孿生平台Omniverse,達明就是重要伙伴之一。如今,他們如何秀自身實力?《遠見》在上市前夕,不僅造訪達明龜山總部,一窺神秘的人形機器人實驗室,也專訪了解這檔快速崛起的MIT機器人新秀,上市後的下一步為何?

身長約170公分,雙臂垂落及膝,通體是科技感的銀黑色,襯托出手臂的銀白外殼更加亮眼。這是代工大廠廣達的金孫「達明機器人」,於9月初首度亮相的第一台類人形機器人「TM Xplore I 」。

從跳脫業界框架,特立獨行挑戰「眼+手」的協作型手臂,到推出輪足類人形機器人,十年晃眼而過,達明寫下眾多亮眼成績,更即將於9月底風光上市。好消息紛至沓來,現有總部辦公大樓與工廠一旁,專屬於達明的嶄新大樓即將於2026年落成。

在上市前夕,《遠見》記者走訪龜山總部,一窺人形機器人的神秘實驗室,回顧十年修煉出「人形」的歷練,也揭秘達明上市後的下一步雄心壯志。

達明9月初首度亮相的類人形機器人「TM Xplore I 」。蘇義傑攝

達明9月初首度亮相的類人形機器人「TM Xplore I 」。蘇義傑攝

沿用「手眼整合」經驗,搶攻類人形市場

故事要說回2015年的日本國際機器人展,達明帶著業界首創、內建視覺的協作型手臂初試啼聲,立刻引發市場震撼。

當時,業界主流是將手臂與視覺系統分開採購,再由系統整合商串接。「那就像『瞎子背瘸腿』過河。」達明機器人營運長黃識忠以生動的譬喻直指其中困境,「視覺(瘸腿)看得到方向,但無法行動;手臂(瞎子)能動,卻看不見目標。」兩者之間靠著微弱的信號溝通,不僅整合耗時,出了問題更是責任難清。

因此,達明從創始便堅持「手眼協調」的原生整合,將感測器、攝影機與AI視覺演算法直接內建於手臂中。這套的完整解決方案,可改善當時市場最根本的痛點。客戶不再需要複雜的二次開發、複雜耗時的校正,就能達到瑕疵檢測、條碼讀取、精準定位等功能。

(延伸閱讀:抽中賺43萬?達明今開放申購,被黃仁勳點名過潛力多大?

黃識忠笑說,如果以功能判斷,達明的單臂機器手臂其實就是「小支的人形機器人」,具備視覺感知、抓取能力,結合自主移動載具(AMR),也就有了移動能力。

由此可見,相較於無中生有,挑戰人形的機器人企業,達明具有過往打造協作型手臂、工廠部署的深厚經驗,更不用說與客戶長期合作的信任。不過,即便有著十多年的歷練,要從手臂「進化」到捏出人形,仍非易事。

例如,TM Xplore I搭載的機器手臂,自由度從傳統的六軸提升至七軸,若算上機器人軀幹的控制器與感測器,全身的關節模組超過20個,「(和機器手臂相比)關節增加四倍,複雜度與難度也幾乎是大增四倍。」

達明的單臂機器手臂其實就是「小支的人形機器人」。蘇義傑攝

達明的單臂機器手臂其實就是「小支的人形機器人」。蘇義傑攝

【免費報名】與郝哥來場高空導讀會,帶你打開兩本改變人生思維的關鍵之書

研發機器人「大腦」,以雙軌平台落地

儘管困難重重,達明並不打算止步於手臂、眼睛與軀幹。針對有如「機器人大腦」的「視覺─語言─行動」(Vision Language Action, VLA)模型,達明也正與伙伴共同研發。

「過去的AI,讓機器人學會了看貓、看狗,但仍停留在辨識。」黃識忠解釋,VLA模型的出現,讓機器人開始具備理解、行動的能力。達明透過開源模型與訓練平台,結合自身專業領域知識(domain know─how),期待研發出專屬的基礎模型。

這是機器人邁向自主化(Autonomy)的第一步,也與當前崛起的「實體AI」(Physical AI)浪潮息息相關。

說到實體AI,最常被提起的就是人形機器人,然而,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其實就說過,人形機器人CP值並不高,不禁讓人好奇「TM Xplore I 」所為何來?

「我們注意到,半導體和電子業仍有高達50%的自動化缺口,傳統機器手臂無法解決。」這些任務往往需要雙手協作、更細膩的力道控制與更高的移動彈性。不僅如此,黃識忠說明,達明的AI軟體平台可通用於機器手臂與雙臂人形機器人,「這也讓達明擁有兩個AI技術的出海口。」

再度瞄準市場需求,達明將火力集中在兩個投報率(ROI)最高的領域,包括工廠、倉儲、物流等。他們的策略,並非打造一台無所不能的通用機器人,而是根據特定場景,發展出如品檢機器人、晶圓搬運機器人等「專業型機器人」

相較之下,黃識忠直言,家庭應用實非類人型機器人優先的場域。「你不會為了一週摺兩次衣服,就買一台昂貴的機器人。」更何況,家庭場域還將涉及複雜的隱私問題。

打造產學研平台,助MIT機器人「長智慧」

打造一個軟硬整合的機器人平台,不僅是達明自身的護城河,更承載著打造台灣AI生態系的願景。尤其在當前機器人應用百家爭鳴的時代,「這個智慧是長在別的國家的機器人身上,還是在台灣的機器人上?」

達明的目標,是讓這個平台成為台灣學研界的MIT(Made in Taiwan)AI載體。透過與台清交成等頂尖學府及工研院合作,達明希望匯聚台灣豐沛的研發能量,共同為機器人注入更聰明的「台灣智慧」。

你可能也喜歡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