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九三閱兵」,不只是戰機轟鳴、坦克碾過紅毯的視覺震撼,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武器直播帶貨」——背後藏著產官學聯手、軍民互相反哺的特殊劇本。陸製武器不僅CP值高,比歐美便宜1/3以上,售後服務更被各國稱道。來看中國大陸如何把軍工變成一門極致生意?
一場閱兵,不僅是軍力的展示,更是一次精心策劃的「國家品牌行銷」。
2025年9月3日,中國大陸為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舉行盛大閱兵,26國元首與代表親臨,普丁、金正恩與習近平罕見「同框」,儀式總長90分鐘,現場還有此前未曾公開的新型武器首度登場,引發全球矚目。
盤點這些第一次公開亮相的武器系統,軍事評論員邱世卿以「對台作戰」「新質戰鬥力」與「核威懾」三大領域進行分類:
首先在對台作戰專用裝備上,ZTZ─201中型坦克,具備優異機動性與火力,適合登陸作戰;
新型兩棲戰車與閃電兵戰車,針對台灣地形與防禦特性設計,展現「隨時可戰」的決心;
多功能無人履帶平台,則分為反坦克與破障型,可於前線執行高風險任務,降低人員傷亡。
其次在新質戰鬥力體系上,亦即武器有「AI上身」,反無人機系統展示了從雷射、微波等「定向武器」,到彈炮合一防空系統的完整防禦鏈;
兩款新型號的無人潛航器首度向全世界展示,顯示解放軍在水下無人作戰能力已成熟;
忠誠僚機與無人機蜂群,可配合殲─20雙座型戰機,展現「有人/無人」協同作戰模式。
而最受關注的核威懾戰略升級,東風─5C型洲際飛彈搭載「可機動分導多彈頭」(MaRV),能在中段飛行期間變軌,現有反導系統極難攔截,被評為全球首創技術;
東風─61機動式洲際彈道飛彈(ICBM),亦為首度公開展示,射程預估可覆蓋全球任一地點,大幅提升二次打擊能力。
尖端軍火展,解放軍準備就緒
除了大型軍火,邱世卿更注意到此次受閱部隊,竟全員配備新型單兵裝備,包括全面換裝的QBZ─191突擊步槍,以及首次曝光的「智慧戰術手環」——掛於手腕、具備通訊與指令收發功能的大型穿戴裝置,預料可大幅提升前線步兵的戰場感知與反應效率。
諸多首次公開亮相的尖端武器,每一環節都傳遞出「中國製造」的系統整合能力,更展現了解放軍的全面躍進。
「解放軍邁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如果用一句話形容此次閱兵,知名軍事評論員邱世卿如此形容。再就地緣政治衝突的意涵來解讀,大陸藉由閱兵也在告訴美國和美國的盟友們:「台海周邊萬一發生任何的衝突,解放軍已經準備好了。」
武器型號 |
---|
鷹擊系列反艦導彈(YJ) |
ZTZ─201坦克 |
步兵戰車 |
多功能無人履帶 |
無人潛航器(AJX002) |
東風5─C核彈 |
東風─61核彈 |
紅旗─29(HQ─29) |
資料來源:邱世卿|整理:邱莉燕 |
「九三閱兵」除了是軍事實力的宣告,更是一場深具經濟學邏輯的產品行銷手段。
如果把閱兵現場視為一場高規格的「國際招商會」,此次九三閱兵,集結約10萬軍民,45個方隊和展出武器的規模,皆遠超以往。26國元首的出席,表徵了中國大陸在全球的影響力,而這些國家中,許多正是大陸軍工產品的潛在或現有客戶。
現場展示的不僅是武器,更是「完整解決方案」。
從單兵裝備到琳郎滿目的無人機、機械狗、雷射攔截器、微波系統等,從大坦克、中坦克、鷹擊反艦導彈再到運─20B、殲35及東風系列洲際核子彈,這種「從戰術到戰略」的全譜系展示,遠比單一武器更具說服力,也更吸引預算有限、但急需提升整體防務能力的發展中國家。
飛彈、坦克、戰機,外銷高潛力
同時是前中華民國空軍少校的邱世卿指出,多款首次亮相的裝備,某些深具「外貿性」,也早已預留「出口版本」,展現了中國軍工產業的商業思惟。
像是霹靂─15E空對空飛彈,因在印巴空戰中擊落敵機而聲名大噪,成為巴基斯坦、埃及等國的首選。
再如殲─10戰機,出口型號為「殲─10CE」,埃及已表達採購意願,詢問度同樣是因為「擊落法國陣風」傳聞而暴增。
還有VT─4主戰坦克,已經成功外銷泰國、奈及利亞等國,性能媲美歐美三代坦克,但價格更「優惠」。
沙烏地阿拉伯等中東國家則對「定向武器」(雷射、微波)高度感興趣,視為未來防禦無人機威脅的關鍵。
向大陸採購軍武,不僅是武器優質,更在於CP值比較高。相較歐美,陸製武器裝備平均便宜1/3至2/3。
陸製武器不只便宜,售後服務成賣點
「而且中國大陸可以提供售後服務,服務做得很好,」邱世卿說,中國軍售的優勢,不僅在CP值,更在「服務力」。
相較於美國、歐洲,常因政治因素延遲交付或限制升級,大陸則不然,一是保證快速「更換零件」,像是以伊12日戰爭期間,大陸曾緊急派遣運輸機,趕赴伊朗補給損耗裝備。
二是協助「客戶」訓練人員學會操作武器,並慷慨技轉,協助客戶建立自主維護能力。
這套「做生意的態度」,讓大陸軍火在非洲、東南亞、中東等地迅速擴張,年軍售額穩居全球第三,達數十億至百億美元。
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俄羅斯因需優先滿足國內需求,全球軍售份額大幅萎縮,空出數百億美元市場,目前正由法國與大陸爭奪中。
然而,2024年印巴空戰中,法國陣風戰機被陸製殲─10擊落,嚴重打擊國際信譽。大陸憑藉高CP值與優質服務,迅速填補缺口。「可以預期明年中國的軍售份額會往上升,」邱世卿判斷,2026年大陸軍售市占率將超越法國,登上全球第二。
政府下場當專案經理,產官學融合
中國軍工的快速崛起,不是單靠砸錢和模仿抄襲,而是一套精巧地將國家力量、學術智慧與民間活力串聯起來,把整個國家變成一座超大型創新實驗室。再加上「軍民融合」的運作模式,打造出超級生態系。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政府不是當個金主就走人,而是直接下場當專案經理。先是設立「項目辦公室」,把軍方的戰場需求、西北工業大學這類頂尖學府的理論研究,還有國營軍工巨頭的生產線,全部拉進同一個群組,從構想到實踐,速度很快,效率很高。
更精采的是,這套系統不只靠「國家隊」,還大膽引入「民間高手」。
邱世卿表示,像大疆(DJI)這種原本專攻消費性無人機的民間企業,在某些時候會是軍用無人機技術的推手。大疆的飛控系統、影像傳輸技術,早已悄悄應用在邊境巡邏甚至戰場偵察上。
再如浙江大學的實驗室,也靠著領先全球的蜂群演算法,讓數百架無人機能像蜂群一樣自主協作。技術一出來,立刻可以反哺軍方,變成實戰利器。
十萬餘中小企業受惠,工作機會變多
最厲害的是,這套模式還能「雙向反哺」。
過去,軍用技術總是神祕封閉,但在大陸,北斗導航系統先在軍事領域驗證可靠,轉頭就開放民用,瞬間催生出數千億規模的智慧交通、智慧農業等的商機。反過來,民間蓬勃發展的電商大數據分析,亦可「援軍」做為後勤預測。
對比之下,台灣喜歡組「國家隊」來建造潛艇和船舶,但通常在政策無法支撐之後,整個國家隊就被殲滅。
反觀大陸,產官學融合和軍民融合的特殊作法,不僅降低成本,一旦某一個領域取得突破,受益的是除了軍工企業以外,還有產業鏈上10幾、20萬間中小企業,邱世卿認為:「對大陸的經濟成長,幫助當然非常大。」
如此一來,軍隊愈來愈聰明,也帶動產業升級,進而創造工作機會與稅收。這一場幾乎全民參與的「國力升級計畫」——誰敢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