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累八年,在台推動無條件基本收入的UBI Taiwan近期重塑形象、擴大異業合作,也積極進行政策溝通。隨著組織又一里程碑、首場在地實驗落幕,他們對基本收入(UBI)真正落地有何展望?台灣不僅需要、也適合實施UBI的優勢何在?
在8月初舉行的紀錄片放映會上,台灣無條件基本收入協會(UBI Taiwan)宣布8月下旬前進巴西參加全球基本收入組織(BIEN)年會,也陳示自己將「從倡議組織有意識地過渡到政策宣導的智庫角色」。
過往一年來,UBI Taiwan登上志祺七七訪談,引發1400多則留言討論。透過多種募資管道實現的台灣首場基本收入實驗,將在9月階段性落幕,但以基本收入在台灣為主題的科幻圖文小說集《島嶼新日常》即將出版。
國內外溝通、曝光更加活躍,志工申請人數也倍增,UBI Taiwan不自認是自己功勞,而是大環境的變化,將基本收入(UBI)概念從邊緣逐漸推入大眾目光。
UBI Taiwan常務理事暨政策公關組長李品逸向《遠見》表示,組織的存在不是為了造勢,也不認為自己有能力創造時勢,「但當時勢出現的時候,我們要站上浪尖。一直以來,我們沉靜地打好地基,把馬步紮穩。當趨勢來的時候,我們一定會接上。」
近年,從科技樂觀主義者到政界人士,「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概念愈來愈常進入論述中。現任南韓總統李在明過往曾在地區規模實行特定群體的UBI政策,科技領袖馬斯克、祖克柏也曾表達支持,OpenAI執行長奧特曼更自掏腰包資助UBI研究計畫。
在7月受訪時,奧特曼才再度重申自己仍關注UBI,但比起純粹發給現金或分配算力,他逐漸認為以基本財富(universal basic wealth)的概念讓全體人類參與、共享AI發展的益處,可能更為理想。
台灣三大社會問題,基本收入都能回應?
從倡議邁向政策宣導,是向實際落地靠近一步,也是UBI Taiwan今年度的工作重點。李品逸指出,目前台灣面臨的三大社會問題,基本收入機制都有助於緩解。
第一是人工智慧與自動化對勞動市場的衝擊。這在科技業裁員、白領初階工作機會減少等跡象中,已可見端倪。在AI基礎模型能力持續提升、垂直產業應用深化的前景中,勞動結構可能出現更根基性的變動。即便萌生新類型工作,倘若出現速度與數量追不上被淘汰的工作機會,失業率料將提升。
「面對AI自動化浪潮,現在準備好的人是資本家、科技巨頭等掌握資源的人,但90%以上的社會大眾只能等待浪潮來襲。」李品逸描述,「就像已經看見海嘯警報,但也無處可逃,就是會被吞噬。」
第二是日益增長的貧富差距。台灣經濟成長動能集中在科技產業,資源與財富分配不均,占社會多數的一般勞工實質薪資長年停滯。「當窮人太多、窮人太窮時,這個社會是不會安定的。」李品逸表示,「面對這樣高度貧富不均的社會,政府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資源重分配。」
第三是人口結構的老年化、少子化。政府自2018年核定少子女化對策計畫,年度預算從193億元一路增加到破千億元,情況仍未有顯著改善,生育率連年在全球最低點徘徊。
給一個長程承諾,台灣版UBI藍圖從「青年」開始
對此,UBI Taiwan為台灣量身打造的政策建議,是「青年基本收入」。也就是不求一步到位全民普發,而先聚焦於18~35歲的青年族群,再逐步擴大覆蓋範圍。
政府資源為何不給弱勢群體,而是給正值青壯年的人民?關鍵在於,基本收入不是一種社會救助,焦點也不在於替換現行社福制度,而是要給予社會成員更多的選擇。
李品逸直言,職場經驗較少的青年族群,失業率高出整體勞工平均值,且較高比例從事辦公室白領基層、重複性勞力輸出、非典型就業如外送服務等工作類型,是最容易受AI自動化衝擊的對象。一旦失業,也較無存款與人脈協助他們度過這段難關。
「青年也是決定社會人口結構的族群。」李品逸指出,在高房價、高生活成本的壓力下,青年生育率低的一大原因就是經濟考量,「光自己都無法照顧,根本不會去想下一代的事情。」
UBI Taiwan試圖溝通的論述是:把基本收入視為一種投資,而非成本。台灣已實行「0-6歲國家一起養」政策,社會與企業也將投資教育、終生學習視為理所當然。讓青年有後盾成家立業,在職涯初期探索個人興趣與社會需求的交叉點,也提供孩子更穩定的成長環境,是對台灣下一個世代的投資。
為提升落地可行性,UBI Taiwan提出數項配套措施。例如結合國家數位轉型策略,以央行數位貨幣發放青年UBI,以及根據隔年度報稅額實施「回徵機制」,達成後排富效果,也讓政策施行更加彈性。
UBI Taiwan觀察,台灣崇尚勤奮、有著反對不勞而獲的價值觀。但台灣人民也很善良,天災意外時捐款總不落人後。李品逸認為,「大家不是擔心有需求的人獲得資源,而是反對不需要援助的人拿到資源。」
「多數人擔心的是資源錯置。」他解釋,「所以一旦有全民普發性質的資源分配,大家第一個談的是:那有排富嗎?」
透過設定基本收入所得稅回徵級距,確保高收入群體百分之百回徵,也就是以隔年度收到的UBI回繳國庫,沒有任何額外損失。低收入群體則可以百分之百保留,不會受到回徵。
「這與普發現金完全是兩碼的事情。」李品逸表示,「普發現金就是一個紅包,但基本收入是一個長期的承諾。拿一個紅包不會改變人生,但如果人們有基本收入,我相信人生每一個重要決策的邏輯都會不一樣。」
上個世紀的社會安全網,接不住新世代的挑戰
在紀錄片座談上,連線聲援的全球基本收入組織(BIEN)主席達瓦拉(Sarath Davala)指出:我們已在面對21世紀的問題,卻還在沿用20世紀的社會福利模式。
20世紀的社會福利模式的特徵,反映出一個針對相對穩定、可預測的工業時代所設計的制度。社會成員被預設會線性經歷求學、全職工作、退休的人生階段,社會安全網旨在支持失業、因意外事故無法工作、以及年長退休者等族群。
這也表示,公民通常在意外發生之後才能獲得救助。許多福利(如勞保)是與工作綁定,且補貼需要耗費大量行政成本計進行資格審查。一旦申請者不符資格,就可能失去補助;這也導致「福利陷阱」的問題,也就是因獲取補助、反而讓受補貼者難以脫離貧窮狀態。
但21世紀的社會已充滿著變動與不可預測性。從零工經濟到斜槓人生,許多人不符合傳統「失業」定義,但收入遠稱不上穩定。
再加上人工智慧等技術迅速演進,即便是資深員工,也有提升、重塑技能組合的需求。但在既行制度下,許多受雇者並無金錢餘裕可暫離崗位,接受「再培訓」以提升職場競爭力。
「我認為我們需要認清並回應這樣的事實,也就是此刻社會中人們安身立命的基石並不穩固,」達瓦拉說道,「我們需要為每一個人提供安穩的立足之地。」
需求、財力與可控性,台灣具備試行UBI的理想條件
UBI的夢想看似遙遠,UBI Taiwan卻相當看好台灣具有作為「基本收入實驗場」的獨特優勢。
首先是台灣需要、而且負擔得起。對比北歐等社會福利已經相對完善的國家,或是失業率過高、社會動盪的國家,台灣正好處於整體財富水位高、社會安定,但因資源過度集中,仍有許多收入偏低的族群可以加強照顧的狀態。
其次,台灣身為小國寡民的島嶼,較容易控管獲取UBI的人口。例如,若美國某一州實施基本收入,可能很難阻止其他州人民大量流入。台灣的UBI實驗變數則相對單純。
再加上台灣產業搭上人工智慧熱潮,未來經濟前景頗為樂觀。「只要不要犯太大的錯,大勢所趨我們會往好的方向前進。」李品逸認為,「總體社會的財富成長,但又有很多社會問題要解決,台灣很有機會推動有韌性的基本收入。」
即便近年曝光量提升,對一般社會大眾而言,「基本收入」依然常與共產主義、不事生產者搭便車等質疑聯想在一起。面對諸多社會挑戰,UBI不是萬靈丹,也不是完美的社會制度,但可以是一個機會。
UBI Taiwan創辦人羅泰(Tyler Prochazka)在紀錄片放映會上分享,與單親母親合作執行UBI實驗,有部分原因是自己也出身單親家庭,深知單一收入來源的不穩定性,以及孩子在缺乏經濟安全感中成長的感受。
「發基本收入給一個家庭,這不只是一個成本,這是一個投資。你投資的是這個孩子的未來。」羅泰表示,「我們希望大家意識到,這是投資台灣最重要的資源,是台灣人,是台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