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AI超算基地結合綠能,美國則擁抱小型核電,台灣面對AI帶動算力爆發,卻卡在能源結構轉型瓶頸。重啟核三公投話題再起,能源政策如何因應AI時代龐大電力需求,攸關產業競爭力與國家未來。
AI算力爆發與能源壓力
生成式人工智慧(AI)技術近年來發展迅速,尤其是大型語言模型(LLMs)如 GPT 系列,對高效能計算資源的需求呈現爆炸式成長。這些模型在訓練與推理過程中,需要執行大量複雜的矩陣乘法和浮點運算,對算力的要求極高,進而帶來龐大的能源消耗與碳排放問題。
根據史丹佛大學2021年AI100報告《Gathering Strength, Gathering Storms》,訓練一個大型模型的碳足跡,相當於數百輛汽車一年的排放量,且隨著應用普及,推理階段的能源消耗同樣大幅增加。
全球AI算力工廠的綠能布局
面對龐大的算力需求,全球科技巨頭紛紛投入建設AI「巨型算力工廠」(AI Supercomputing Factories),結合先進硬體與綠色能源,降低碳足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以北歐為例,OpenAI於挪威納維克設立的超級運算中心,100%採用水力發電供電,成為AI算力與可再生能源完美結合的典範。北歐國家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水力與風力資源,打造低碳、高效的AI基礎設施。
2024年初,歐盟宣布投入數十億歐元基金,推動建設節能、低碳的數據中心和超算設施,加速再生能源在AI產業鏈的滲透。美國能源部亦於2025年,擴大資金支持小型模組化核電(SMR)技術,為AI算力工廠提供穩定、低碳的電力供應。亞洲地區,如韓國、日本,也積極布局綠能超算基地,致力成為全球AI算力競賽的關鍵角色。
台灣的能源挑戰與AI產業機遇
台灣擁有全球領先的半導體產業,AI技術正推動智慧製造、智慧城市與醫療等產業轉型,對算力與能源需求急劇攀升。
面對核能逐步退場與再生能源調整期,台灣電網負載壓力日益加大。2025年5月,立法院通過《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第六條修正案,賦予核電廠申請延役或重啟的法源依據,第三核能發電廠續運公投議題持續發酵。
能源政策的變動,將深刻影響台灣AI產業的發展軌跡。
核能與綠能雙軌並行的策略布局
全球AI算力工廠的建設趨勢,明顯呈現綠能與核能雙軌並進。北歐國家善用水力與風力資源,打造綠色超算中心;美國則致力推動安全高效的小型模組化核電,作為穩定且低碳的能源來源。
台灣若要持續在AI浪潮中保持競爭力,必須加速推動再生能源與智慧電網建設,並合理評估核能在能源結構中的角色。畢竟,唯有穩定且高效的電力供應,才能支撐大規模AI模型訓練與即時推理的龐大需求,避免能源瓶頸成為產業發展絆腳石。
未來展望:能源與AI共創產業新局
AI技術不僅是科技創新的象徵,更是未來經濟成長的重要引擎。運算需求急速擴張,促使我們重新思考能源供應策略。
台灣在制定能源政策時,必須將AI算力與產業發展需求納入整體規劃,打造安全、永續,且具競爭力的能源生態系統。全球AI巨頭紛紛投資綠色AI算力工廠,台灣是否能同步打造低碳且穩定的能源環境,將直接影響其產業轉型成敗與國際競爭力。
同時,面對核能續役公投議題,台灣應以科學理性為基礎,廣納專業意見,凝聚社會共識,為高科技產業永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迎接AI新世代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