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普發一萬政院擬「排富」?學者分析:還稅於民宜增加條款以符租稅公平

王有康
user

王有康

2025-08-04

瀏覽數 1,600+

在野黨立法委員在本年度宣佈「還錢於民2.0」運動。僅為情境配圖,shutterstock
在野黨立法委員在本年度宣佈「還錢於民2.0」運動。僅為情境配圖,shutterstock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編按:立法院於7月11日三讀通過由國民黨主導的《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國土安全韌性特別條例》,明定動用新台幣5450億元特別預算,將全民普發現金,以應對國際貿易摩擦與通膨壓力。行政院長卓榮泰已於7月31日決定不覆議、賴清德於8月1日正式公告。


今日(8月4日)傳出行政院將在7日舉行的院會,另提特別條例修正案,把普發現金納入「排富條款」。學者王有康分析指出,稅收超徵不代表當年度有財政盈餘,實際上,中央政府債務不減反增,凸顯我國財政狀況並未見明顯改善。他建議普發一萬宜「增列排富條款」,理由是什麼?

除了疫情當年,近年幾乎都稅收超徵

財政部數據顯示,去年政府全年稅收盈餘超過新台幣5,283億元(約合161.6億美元),創下前所未有的紀錄。在野黨立法委員在本年度宣佈「還錢於民2.0」運動,要求政府提供每位國民新台幣一萬元的稅收盈餘,行政院回應表示,稅收盈餘應該用於減少政府債務,並表示,將盈餘用於派發現金是不適當的。

其實,所謂「稅收盈餘」的真正意義是指稅收高於原先的預算。稅收超徵的原因,除了預算編列低估所導致,另一可能原因是當年度許多稅目的稅收實徵數確實超收。稅收實徵數超收,有可能是經濟復甦以致與景氣攸關的個人所得稅、營利事業所得稅、營業稅、與現行所得基本稅額條例有關的資本利得增加所致,也可能是稅制改革所致。例如2018年的營所稅率由17%提高至20%,或是2021年的房地合一稅制。由【表一】可知,2016年到2021年稅收大幅增加的稅目均與景氣攸關,包括營利事業所得稅、證券交易稅、與營業稅。值得關注的是,2016年開始實施的房地合一稅,由2017年的25億元, 2021年已增加到了322億元。

【表一】與經濟景氣有關的稅目變動情形(單位:億元)
稅目年度
營利事業所得稅
綜合所得稅
證券交易稅
營業稅
房地合一稅合計
2016年
5,103
4,959
708
3,783
N/A
2017年
5,033
4,830
899
3,849
25
2018年
5,679
5,091
1,011
4,154
36
2019年
6,479
5,009
912
4,209
81
2020年
4,770
5,046
1,506
4,372
151
2021年
7,018
5,301
2,753
4,993
322
資料來源:財政部與作者自行整理

由【表二】可知2022年到2024年,大幅增加稅收的包括綜合所得稅、證券交易稅、與營業稅,該三個稅目與經濟景氣攸關,也就是經濟成長率愈高,景氣愈佳,該三個稅目的稅收亦相對大幅增加,其中,綜合所得稅由2022年的6,551億元大幅增加到2024年的8,290億元,證券交易稅,亦由2022年的1,756億元大幅增加到2024年的2,880億元。

【表二】與經濟景氣有關的稅目變動情形( 單位:億元)
稅目年度
營利事業所得稅
綜合所得稅
證券交易稅
營業稅
房地合一稅合計
2022年
10,272
6,551
1,756
5,443
553
2023年
10,794
7,551
1,973
5,723
617
2024年
11,219
8,290
2,880
6,237
1,007
資料來源:財政部與作者自行整理

稅收盈餘年度並不代表當年度有財政盈餘

不過,稅收盈餘並不代表有「財政盈餘」,【表三】顯示2016年到2024年,稅收超徵情形,其中除了2020年因為疫情緣故出現短徵222億元,其餘年度均為超徵,以2021年與2023年觀察,這兩年的稅收分別超徵4,327億元與3,617億元,但是,【表四】顯示2016年到2024年,出現的財政赤字的年度,其中2016年赤字504億元,2017年赤字135億元,2020年赤字2,755億元,2021年赤字1,422億元,2023年赤字2,266億元。

根據大法官釋字第231號解釋,憲法第一百六十四條所謂「預算總額」,係指政府編製年度總預算時所列之歲出總額而言,並不包括因有緊急或重大情事而提出之特別預算在內。因此,歲出並不包括因有緊急或重大情事而提出之特別預算在內,根據預算法第六條規定,政府一會計年度內為推行各項政務之一切支出計畫,為歲出,但不包括債務之償還。為何2023年產生稅收盈餘,該年度卻出現「財政短絀」,由【表五】可知主要原因在於該年度的「一般政務支出」、「經濟發展支出」較上一年度大幅增加所致。

【表三】近年來稅收超徵數(單位:億元)
年度
稅收超徵數
2016
1,278
2017
960
2018
897
2019
830
2020
-222
2021
4,327
2022
4,950
2023
3,617
2024
5,283
資料來源:財政部與作者自行整理
【表四】歷年歲入歲出與財政赤字情形(單位:億元)
年度
歲入
歲出
餘絀
2016
19,011
19,515
-504
2017
19,444
19,579
-135
2018
20,254
20,086
167
2019
20,848
20,688
159
2020
21,701
24,457
-2,755
2021
23,869
25,291
-1,422
2022
27,138
26,442
695
2023
29,092
31,319
-2,226
2024
31,439
30,456
982
資料來源:財政部與作者自行整理
歡慶遠見39週年 訂閱享25折優惠>>>訂兩年送一年 再送超級好書三選二
【表五】我國近年來歲出大幅增加之項目(單位:億元)
年度
總計
一般政務支出
教育科學文化支出
經濟發展支出
2021
33,602
4,345
7,834
5,665
2022
36,523
4,523
7,926
6,811
2023
40,336
4,651
8,207
9,520
2024
40,741
4,702
9,895
7,809
資料來源:財政部與作者自行整理

稅收超徵,中央政府公債未償餘額卻有增無減

國家既沒有任何不當的收益,表面上看來,將部分稅收盈餘歸還給民眾似乎是還稅於民。但是,根據稅收大水庫理論,由於每個人的稅收貢獻不同,基本上,徵稅意味著讓較富裕的人繳納較多的稅,也就是「量能課稅」原則。如果政府必須將超徵稅收平均分配給全民,而沒有排富條款,這樣的做法可能與租稅的公平正義基本功能相違背。

何況,在2021年COVID-19大流行期間,政府多次發行公債,只為籌集救災和防疫資金,公共債務因此大幅增加,2021年底,中央政府1年期以上債務未償餘額為新臺幣5兆3,547億元,未滿1年債務未償餘額1,150億元。截至2025年07月11日止,中央政府1年以上債務未償餘額高達新臺幣5兆8,679億元,未滿1年債務未償餘額1,250億元,

依公共債務法第12條規定,中央應以當年度稅課收入至少5%-6%編列債務還本,並可視歲入執行情形適時增加還本,且償還標的包含總預算及特別預算舉借的債務,近年稅收超徵數千億元,分別於2021年、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分別增加還本350億元、540億元、150億元及200億元,不過,在疫情爆發後迄今逾四年,我國中央政府1年以上債務未償餘額增加了新臺幣5,132億元,債務不減反增,凸顯我國中央政府的財政狀況並未見明顯改善 
2021年COVID-19大流行期間,政府多次發行公債,只為籌集救災和防疫資金。遠見資料照,池孟諭攝

2021年COVID-19大流行期間,政府多次發行公債,只為籌集救災和防疫資金。遠見資料照,池孟諭攝

普發一萬宜增列排富條款

澳門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席捲全城後,現金分享計劃這項措施每年都會實施,不過今年澳門現金分配計劃引入居住地標準以限制申請資格,根據2025年新規定,並非每位澳門市民都有權獲得政府派發的現金,2025年澳門居民必須在前一年在澳門停留至少183天,永久性居民每人可獲得澳門幣10,000元(1,238美元),而非永久性居民每人可獲澳門幣6,000元。不過也有例外,22歲以下的居民仍可享有這項福利,條件是其父母任何一方符合上述的資格,

澳門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席捲全城後,每年都會實施現金分享計劃。遠見編輯部

澳門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席捲全城後,每年都會實施現金分享計劃。遠見編輯部

此外,根據現行非強制性中央公積金制度規定,在國外就學或住院的人士、居住在中國大陸的65歲或以上的高齡公民,或因健康原因居住在中國大陸但年齡小於65歲的人士,經常派駐在海外工作的公務員,橫跨廣東香港澳門的大灣區和廣東珠海市的橫琴的員工也可以受領上開現金。值得關注的是,澳門主司的局長表示現金分享計劃只是一項臨時措施,不是一項長期福利,不考慮與財政盈餘掛鉤。基於大水庫理論與共同報償原則建議我國政府如果確定要發放一萬元現金宜增加排富條款例如排除對於個人年所得超過新台幣4,980,001以上適用最高所得稅40%稅率的富人發放一萬元還稅於民的現金

(專欄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