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免費報名 免費報名 8/17(日)賴佩霞@基隆塔新書分享會

台灣人神級改建「全美最大屋頂花園」,郵局變休士頓最夯夜店

哈佛高材生不走尋常路

邱莉燕
user

邱莉燕

2025-07-31

瀏覽數 2,200+

休士頓市中心最具話題的地標──POST Houston。張智傑攝
休士頓市中心最具話題的地標──POST Houston。張智傑攝
00:00
00:00

一座冷戰時期建築、設有核彈避難所的郵政總局,如何蛻變為城市創新與文化的核心?休士頓台商劉明剛、劉嘉晉父子二人,用一場跨世代的舊建築改造,給出令人驚艷的答案。

在美國第四大城休士頓,名為「Barbara Jordan」的郵政分撿總局原本已經走入歷史,停業封閉,如今經過革命性的重塑,成為市中心最具話題的地標──POST Houston(以下簡稱郵局商場)。

難得的是,這場改造由台灣出生的地產開發商、洛維特商業(Lovett Commercial)創辦人兼總裁劉明剛主導,以獨到的城市規劃視野,佐以商業整合能力,再造老建築價值。

郵局商場的占地面積,相當於1/4個大安森林公園,地處休士頓黃金地段。有趣的是,改建前毫不起眼的它,前身是一座冷戰時期的建築,結構堅固,甚至設有符合 FBI 安全標準的核彈避難所。

郵局商場是台商在休士頓市中心最大手筆的投資之一,打造出美麗的屋頂花園。邱莉燕攝

郵局商場是台商在休士頓市中心最大手筆的投資之一,打造出美麗的屋頂花園。邱莉燕攝

洛維特商業於2015年花費4800萬美元(約新台幣15億元)購入後,並與國際知名建築事務所 OMA 合作,攜手改造這個「混凝土堡壘」。

「我沒拆掉任何一棟建築,」劉明剛笑著帶領《遠見雜誌》採訪團隊巡覽,只見以往供郵政卡車進出裝卸郵件的裝卸碼頭依然存在,甚至保留了街頭塗鴉,以延續市民的空間記憶。

根據OMA官網披露,這樣的設計策略常見於「適應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建築中,強調「不拆除、不抹除,而是轉化與對話。」郵局商場正是最佳示範。

冷戰郵局老屋活化,休士頓台商大手筆投資

沉浸式展覽的場域中,觀者的身影與數位作品交織於無限鏡像之中。邱莉燕攝

沉浸式展覽的場域中,觀者的身影與數位作品交織於無限鏡像之中。邱莉燕攝

偌大的建築裡,OMA 打破了原有的結構,分別設計了三個挑高中庭,而且每個中庭都帶有一座獨特的樓梯。鋼材樓梯像是一張摺疊數次的紙條擴展延伸,水泥樓梯則是左右對稱,「在視覺上營造出縱深美感,為整個空間注入輕盈感,分開再交匯的形態,看起來更典雅大氣。」微信公眾號《一起設計》指出。

旋轉樓梯,以鏤空的鐵絲網做為扶手,搭配上條形燈帶照明,體現出空間的趣味感。三個迥異中庭和樓梯,不僅為室內帶來充足的採光,也令空間忽而垂直打開,忽而水平切割,充滿創意。

如此更進一步形成「有機混合」的用途空間,一樓用作商業,可以舉辦好物市集和新書發表會;二樓則是辦公空間,最上面是屋頂公園,結合了購物、餐飲、音樂廳「713 Music Hall」、創業者市集與共享辦公室,開發出多元風貌的使用場景。

屋頂上的 Skylawn 公園更是亮點之一,廣達近2.5萬平方公尺,整體設計取得LEED Gold綠建築認證,不僅是全美最大屋頂花園和農場,為市民提供公共綠地與活動場地,百人一起體驗戶外瑜伽也不在話下。另外還設有無毒蔬果農場,以實踐「屋頂到餐桌」的永續飲食理念。

8/17賴佩霞新書分享會 | 在基隆塔來一場心靈對話,立即報名!

劉明剛的開發案,被視為台商在休士頓市中心最大手筆的投資之一,而他兒子劉嘉晉主導設計的藝術俱樂部(Art Club),更用行動證明,城市更新可以是有溫度、有故事的價值創造。

視覺藝術前衛,沉浸式看展如夢似幻

《神經景觀》裝置作品,藝術家認為,神經網路就像霓虹色的毛茸茸圖騰。張智傑攝

《神經景觀》裝置作品,藝術家認為,神經網路就像霓虹色的毛茸茸圖騰。張智傑攝

來自世界各地獲獎藝術家的 13 件多媒體藝術作品,同台競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冰島藝術家Hrafnhildur Arnardóttir最新雕塑裝置作品《Nervescape》(神經景觀),以繽紛毛髮構築出對人類大腦神經網絡的藝術詮釋,引發觀者對自然與人造世界的深層思考。

《波浪空間》裝置作品,營造出如夢似幻的沉浸式體驗。邱莉燕攝

《波浪空間》裝置作品,營造出如夢似幻的沉浸式體驗。邱莉燕攝

在療癒系作品《Wavespace》(波浪空間)裡,觀眾可以躺在藝術家設計的訂製家具上,凝視著天花板的波浪形狀,達到內心的平靜。創作者圖爾贊(Lachlan Turczan)以水作為「透鏡」,作品中的反射碗結構,將水的棱鏡色彩與萬花筒般的圖案,投射至上方懸掛的圓形螢幕,營造出如夢似幻的沉浸式體驗。

台灣視覺藝術家張方禹作品《環》,呈現一種獨特的光學美學語言。邱莉燕攝

作品《環》,出自台灣視覺藝術家張方禹,透過壓克力材質的光學特性,探討光與形之間的共生關係,並呈現出瑕疵與完美交織的視覺詩意。

最後一間展廳作品《무아無我》,是韓國首爾藝術團體「書呆子藝術家聯盟」(NAU)的最新力作,當人工智慧(AI)日益影響創作,他們重新詮釋佛教「無我」這一古老哲思。

沉浸式展覽的場域中,觀者的身影與數位作品交織於無限鏡像之中,形成一種既真實又虛幻的視覺體驗,引發人們思考:在自拍成為日常一部分的世界裡,我們是否仍能在不依賴數位鏡像的情況下看清自己?

「台二代」劉嘉晉是哈佛大學建築系高材生,力推沉浸式展覽,入夜後化身夜店,深受休士頓年輕人歡迎。張智傑攝

「台二代」劉嘉晉是哈佛大學建築系高材生,力推沉浸式展覽,入夜後化身夜店,深受休士頓年輕人歡迎。張智傑攝

無論是LED 與雷射交錯的幾何舞蹈,抑或是動畫化的街頭塗鴉,劉嘉晉指出,策展理念源於一種「媒體即空氣」的靈感,因為他主張,展覽不只是觀看,更是感官的沉浸。

很難想像,令休士頓如何成為前衛創意交匯點的「台二代」,是哈佛大學建築系的高材生。「即使虧錢也在做,」劉明剛說,力挺兒子翻轉城市老屋的想法。

在劉明剛、劉嘉晉父子二人的用心之下,郵局商場不只是建築翻新,更是一場文化的重塑。建築、生活、藝術與社群融合,新譜寫出一座城市的心跳。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