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遠見39週年 遠見39週年 訂兩年送一年、訂一年送半年 再送暢銷好書

台師大抽血案反思!學術名義掩不住霸凌本質

侯勝宗
user

侯勝宗

2025-07-28

瀏覽數 6,050+

作者認為,校園應該是師生成就彼此、教學相長的地方,不應該出現權力傾斜的情況。Unsplash by Tra Nguyen
作者認為,校園應該是師生成就彼此、教學相長的地方,不應該出現權力傾斜的情況。Unsplash by Tra Nguyen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編按:台師大女足隊爆發「抽血換學分」爭議,一名教練以研究為名,要求學生長期抽血,並疑似以學分相脅,事件引發社會震驚與關注。此案不僅涉及學術倫理,更凸顯教育現場權力不對等,導致的校園霸凌危機。

最近台師大女足隊爆發的「抽血換學分」事件,像一顆震撼彈,在台灣社會引發軒然大波。一名資深教練,為了自己的研究計畫,竟要求球員連續兩週、每日抽血,甚至以「畢業學分」相脅。傳聞更指出,有學生幾年下來,竟被抽了超過兩百管血。

這起離譜的事件,發生在以培育頂尖人才聞名的高等學府,不禁讓人心頭一緊:我們的師生關係,怎麼了?作為一個同樣在大學裡與年輕學子朝夕相處的老師,我看了既心痛,更感到一股沉重的憂心。本應建立在信任與引導上的師生關係,為何會扭曲成權力不對等的傷害工具?這起事件,不僅是學術倫理的淪喪,更是對教育本質的莫大諷刺。 

當「要求」變質為「虐待」:紀律與霸凌的界線

管教與虐待,差別在哪?我想,關鍵在於「動機」與「方式」。

真正的管教,出發點永遠是「為了你好」。它的目的是矯正行為、磨練心志,縱使過程嚴厲,但動機是愛與期盼。相反的,虐待則與受教者的成長無關,更多是施虐者為滿足個人目的、宣洩個人情緒的工具。父母或師長管教時,態度或許堅定,但會給予支持和鼓勵;而虐待,則充滿了憤怒、怨懟與無理要求,缺乏正向引導。

在高強度、高要求的環境中,這條線尤其模糊,卻也至關重要。無論是運動場上追求卓越的運動員,還是軍警單位裡接受嚴格訓練的學生,他們承受的壓力與磨練遠超常人。社會也常以「嚴師出高徒」「不打不成器」來合理化這些高壓手段。然而,「嚴格」不等於「嚴酷」,「磨練」更不等於「凌虐」。其中的平衡點,個人認為在於三個核心問題:

目的是為了誰?魔鬼訓練,是為了激發選手潛能、達成團隊目標?還是為了教練個人的虛榮、績效,甚至像這次的抽血案,是為了自己的研究?當目的偏離了學生本身,管教就極易滑向剝削與虐待。

是否保有人的尊嚴?嚴格的指令、體能的極限挑戰,可以是一種訓練;但若夾雜著人身攻擊、言語羞辱,剝奪基本尊嚴,那就是霸凌。汗水與淚水,應該是成長的印記,而非屈辱的烙印。

是否有科學與安全的底線?要求選手挑戰極限,必須建立在運動科學的基礎上,並設有周全的防護與恢復機制。台師大抽血案與幾年前震驚社會的柔道虐童案,都是最沉痛的例子。當年,七歲男童被教練與學長反覆重摔致死,在旁的家長竟還說,「來這裡就是要這樣,不哭上幾個月不會停。」這種將殘酷當作「理所當然」的訓練文化,正是最危險的迷思。當專業與安全的底線被踐踏,所謂的「管教」不過是無知的傷害。

根植於愛的紀律,與源於權力私慾的虐待,彷彿白晝與黑夜,其差異,不言自明。 

權力失衡的代價:當老師忘了自己是誰

台師大女足案,絕非單一教練的失格,而是教育體制問題中的冰山一角。精神科醫師沈政男說得一針見血,這起事件的根源,是大學師生關係扭曲所導致的「權力霸凌」。

8/17賴佩霞新書分享會 | 在基隆塔來一場心靈對話,立即報名!

在權力嚴重失恆的師生關係裡,老師的角色很容易就變了樣。他不再是傳道授業的引路人,反而成了支配者,將學生視為廉價的助理、可利用的工具。沈醫師更直言:「即使沒有抽血這件事,在扭曲的師生關係下,也會出現類似爭議。」這句話點醒了我們——只要權力結構不改變,只要我們對這種不對等視而不見,傷害只會以不同形式一再上演。在體育界或任何強調服從的團體中,這種現象尤其普遍。當「聽話」與「階級」被無限上綱,個人的意志與身體的警訊就被壓抑。受害者往往因為害怕被貼上「不合群」「抗壓性低」的標籤,只能敢怒不敢言,將血淚往肚裡吞。這種沉默的文化,正是滋養虐待的溫床。 

走出風暴:給還在療傷的你五個提醒

但如果不幸與傷害已經發生,破碎的心該如何修復?走過風暴的倖存者,又該如何自處與前行?這是一條漫長的路,沒有標準答案,但我想以一個教育工作者、一個朋友的身分,提供幾個可能的提醒:

1.尋求支持,讓光照進來:請務必向外求助。可以是你信任的師長、學校的輔導中心,或是任何能給你溫暖與智慧的長輩。讓外部的力量介入,往往是中止傷害的第一步。如果你是旁觀者,更責無旁貸,你的挺身而出,可能就是拯救一個人的關鍵。

2.理解成因,但不是為了原諒對方,而是為了放過自己:試著去理解,施虐者的行為,往往源於他們自身的匱乏、恐懼或創傷。這不是要你同情或原諒,而是要讓你清晰地認識到:「錯不在我,而是他本身的問題。」 當你不再把對方的錯誤歸咎於自己,才能卸下那份沉重的自我譴責。

3.別讓錯誤的歸因,造成二次傷害:在痛苦中,有些人會問:「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老天要這樣懲罰我?」請務必拋棄這種想法。任何慈愛的上位者或信仰,都不會透過「虐待」來磨練人。虐待就是虐待,它不具備任何神聖或教育的意義。錯的是施虐者,你不需要為他的行為背負任何罪惡感。

4.學習饒恕,拿回人生的主導權:饒恕,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心理學告訴我們,緊緊抓著怨恨,就像在服毒,最終毒害的是自己的身心。寬恕不是忘記,更不是縱容,而是一種選擇——選擇不再讓加害者繼續影響你未來的人生。這份禮物,是送給自己的,讓你從怨恨的牢籠中,重獲自由。

5.重建信任,勇敢地與世界再次連結:創傷會讓人築起高牆,但孤立只會讓傷口更難癒合。請勇敢地向值得信任的人傾訴,讓他們陪伴你走過傷痛。生命有著超乎想像的韌性,許多走過黑暗幽谷的人,反而長出了更深刻的同理心與智慧。務必要相信,我們值得一個沒有恐懼的未來。 

找回師生關係中那份溫暖的初心

台師大抽血案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教育現場的權力失衡與人性的脆弱。它不只帶來憤怒,更帶來深刻的自省。

在制度層面,我們需要更健全的監督機制、更暢通的申訴管道,去平衡師生間的權力。然而,真正的改變,來自於人心的轉變,來自於教育者溫暖的初心。身為老師,我們要時常反問自己:「我的要求,是出於愛,還是出於個人的情緒與私欲?」而學生與家長也要學習勇敢設定限界:「什麼是紀律?什麼是傷害?」「嚴師出高徒」的「嚴」,應是「嚴謹」「嚴正」,而非「嚴酷」;是建立在愛與尊重上,有智慧地引導學生邁向卓越。

同樣身為教育工作者,筆者真心期盼,我們的校園,能成為師生彼此成就、教學相長的樂土,而非權力傾斜的傷心地。願所有教師們一起努力,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找回教育的溫度,守護每一位年輕學子單純的心。這不只是我們教育者的責任,更是整個社會的共同期待。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逢甲大學社會創新暨永續碩士在職學位學程特聘教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