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的好運用完了?近期因為大而美法案,與當今地表上最有權勢的美國總統川普鬧翻,旗下事業又面臨諸多窘境,熱愛豪賭的特斯拉創辦人,還能從谷底翻轉嗎?彙整前員工、寫過他傳記的作者觀點,馬斯克可能並非迷戀權勢的人,但他確實有過度英雄情結,導致有時太成功,有時面臨自毀。他天生的性格黑暗面,會如何決定手上事業版圖的未來?特斯拉股東該怎麼辦?
馬斯克是一位在第一線親力親為的工程師、也是這個世代最具影響力的創新者,卻也同時也充滿矛盾。儘管他在太空、能源、交通與 AI 等領域締造壓倒性成就,這些光環背後也伴隨著無數爭議與衝突。
他與合作伙伴、政界人物頻繁交鋒,言行邊緣、作風激進,甚至讓自己創辦的企業屢因個人行為陷入動盪。根據《CNN》7月報導,特斯拉獲利驟降、銷量創下公司成立以來最大跌幅,部分原因被歸咎於馬斯克政治活動引發的品牌受損。
另一方面,美國國會剛通過的稅收與支出法案(大而美法案)取消特斯拉長期倚賴的監管積分收入,並撤除電動車買家可申請的 7500 美元稅收抵免,恐進一步衝擊特斯拉。與此同時,特斯拉的股價自去年12月創下歷史新高以來,已蒸發超過三分之一的價值。
原以為馬斯克辭去白宮顧問職務後,會回歸企業經營、帶領公司回穩,沒想到卻轉身投入另一場更具張力的政治角力:公開挑戰共和黨核心法案、與川普決裂,甚至宣布組建新政黨「美國黨」。
在企業動盪之際,他卻轉身踏入政治旋渦。馬斯克為何會願意賭上品牌與公司,也要乘坐高風險列車,他的人生究竟在追逐什麼?
當矽谷多數逐利,馬斯克卻以影響世界為職志
2015年出版的《鋼鐵人馬斯克》的傳記作家范思(Ashlee Vance) 在書中寫道馬斯克曾強調,對他而言「無意間捲入某個時代潮流」與「有意去做一件改變世界的大事」,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而他顯然是後者。
「他長年努力讓外界明白,自己並非一般的矽谷創業家。他既非投機者,也非投資人,他自始自終在追求的,是實現一般人難以窺見的大夢想。」
早在馬斯克就讀加拿大皇后大學與美國賓州大學期間,便經常思考未來世界的走向,最終得出一個結論:網際網路、可再生能源與太空,將是未來幾年最具變革性的三大領域,也是在其中發展事業、創造影響力的最佳切入點。
因此,他立志投身這三個領域,將事業建立在對世界產生最大影響的基礎上。即使在大學畢業思考職涯方向時,馬斯克始終以「能為世界帶來多大改變?」作為核心判準。
承擔高風險,是改變世界的前提
范思(Ashlee Vance) 在《鋼鐵人馬斯克》中提到,第一代網路狂潮破滅時,馬斯克原本也可能受到萎靡不振的大環境影響,但他反而匯聚了更大的能量,開創出新的時代。
他有一套面對混亂與不確定性的方式:過去的失敗從未動搖他對未來的願景,也未曾削弱他對自身能力的信念。然而,若要憑一己之力改變世界,所需承擔的,往往是常人無法想像的風險與代價。
權威傳記作家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著有《賈伯斯傳》,並於 2023 年出版《馬斯克傳》,在與《華盛頓郵報》對談《馬斯克傳》的直播中指出,在這個「監管者多於冒險者」的時代,NASA與各國體制往往受限於層層保守機制,導致創新精神逐漸被消磨。
儘管如此,馬斯克仍一次次挺進那些被政府與大型企業視為「過於困難或成本過高」的高風險領域,無論是民間太空運輸的 SpaceX 火箭、全面電動化的 Tesla 車輛、腦機介面技術 Neuralink,或是全球衛星網路計畫 Starlink。
這些技術過去多半由國家機構(如 NASA 或軍方)主導,對傳統企業而言,龐大的前期資本、極低的成功率與漫長的回收期,早已構成近乎不可跨越的門檻。然而,馬斯克不僅選擇投入,還親自推動研發與商業化,讓一度被視為「不切實際」的構想落地實現。
過度英雄情結,讓他總介於救世與自毀之間
此外,傳記作家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在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時指出,馬斯克帶有「拯救世界」的英雄情結: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衛星通訊公司 Viasat 系統癱瘓、連美軍都一度失去衛星通訊時,他迅速以SpaceX啟用Starlink支援烏克蘭。
烏克蘭副總理費多羅夫(Mykhailo Fedorov)多次強調,若非這項即時救援,烏克蘭「可能早就被擊潰」。
然而,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也在接受《華爾街日報》訪談時提醒,馬斯克從來不只一種樣貌,常被形容為現代版的「化身博士與野獸先生(Jekyll & Hyde)」。他既是極具遠見的科技領導者,也可能瞬間變得咄咄逼人、傲慢且缺乏同理心。他戲劇化、敢冒險,且從不在乎外界怎麼看他。
SpaceX將火箭發射成本大幅壓低,Tesla推動全球汽車產業電動化轉型,Starlink更在戰爭中維繫關鍵通訊,這些成就的確重塑了產業版圖,也讓馬斯克登上全球首富之位。
而這一切也伴隨著代價:馬斯克極端的管理風格導致高階主管頻繁出走,個人推文屢次引發證券與外交爭議,時程跳票則逐步消磨市場與員工的信任。對內部團隊而言,馬斯克既能點燃使命感,也可能在瞬間摧毀士氣與組織穩定。
前特斯拉總裁麥克尼爾(Jon McNeill)曾在接受艾薩克森訪談時坦言,若不是馬斯克那股近乎強迫的嚴厲與強勢,特斯拉或許也無法達成今日這般顛覆性的成就。
歷經兩年貼身跟訪,權威傳記作家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在與《華盛頓郵報》的專訪中形容與馬斯克共處的感受:「就像坐上一台瘋狂的雲霄飛車——驚險、刺激,結束後你只會說:哇,太刺激了。」
左手投資右手,馬斯克豪賭能贏?
不過,與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領袖川普交惡,後座力不容小覷。近期《華爾街日報》獨家披露,川普政府在 6 月已啟動對 SpaceX 與聯邦政府合約的全面審查,以評估是否可由他廠取代或縮減部分合約,降低政府對SpaceX的倚賴。雖然最終判定多數合約至關重要、難以取消。但在特斯拉業績尚未回穩之際,一旦局勢再度翻轉,勢必加重對馬斯克整體事業版圖的衝擊。
此外,面對與 OpenAI、Google 等科技巨頭的人工智慧競賽,馬斯克正全力押注旗下開發Grok的新創公司 xAI。《華爾街日報》指出,SpaceX 已出資 20 億美元挹注 xAI,而xAI正籌集高達120 億美元,用於大量採購輝達晶片與擴建資料中心。
由於SpaceX與xAI都是他創立的諸多事業之一,這場等同「左手投資右手」的高風險財務操作,只要一個環節失靈,恐將重創整個商業版圖。
現年 54 歲的馬斯克,行走在救世與自毀的鋼索上。在高度變動的全球政經局勢與科技轉折之際,這位「風險本身」的企業家,或許仍將繼續推動科技歷史的巨輪前進,只是代價與變數,仍待時代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