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一名普通秘書如何累積超過900萬美元資產?她成功致富靠「這3點」

真正能挺過恐懼和恐慌的「次優」策略。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5-06-19

瀏覽數 1,800+

《投資金律(新版)》/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投資金律(新版)》/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1947年,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女士在紐約一家法律事務所展開她67年的上班生涯,前後時間漫長得令人咋舌。她在數年後過世,享嵩壽近99歲,外甥女是她的遺產執行人,看到她的遺產數目後,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些遺產價值超過900萬美元,主要是由普通股組成。(本文節錄自《投資金律(新版)》一書,作者:威廉.伯恩斯坦,臉譜出版,以下為摘文。)

1998年,眾人見證了華爾街漫長且骯髒的歷史中最轟動的失敗案件之一: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以下簡稱LTCM)的破產。

這檔避險基金是所羅門兄弟公司(Salomon Brothers)的傳奇高階主管約翰.梅瑞維瑟(John Meriwether)在此前4年所創辦,它以華爾街最優秀且最聰明的人才作為號召。

其中最顯赫的兩名人才是諾貝爾獎得主:麥隆.休爾斯(Myron Scholes)與羅伯.莫頓(Robert C. Merton),也就是極具開創性的選擇權訂價理論(theory of option pricing)發明人。

1990年代末期,該公司上演了一齣足以和伊卡洛斯(Icarus)的命運(譯註:希臘神話人物伊卡洛斯和他父親以蠟和羽毛製成的翅膀逃離囚禁他們的海島,但他不聽父親的勸告,飛得太高,最後因為羽毛上的蠟被太陽融化而摔落身亡)比擬的金融悲劇。

LTCM不僅採用令人眼花撩亂且錯綜複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操作策略,還使用了高達25:1的槓桿,大肆用借來的資金去投資;在該基金崩潰前4年期間,基金投資人的資金共暴增了4倍。

但在同一個時空下,一位名為席爾維亞.布魯姆(Sylvia Bloom)的法務祕書,則以遠比4年更長的期間,在LTCM跌倒的地方獲得了可觀的成就。1

947年,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女士在紐約一家法律事務所展開她的上班生涯,直到2014年,她都一直在這家事務所任職,換言之,她在那裡工作了67年,前後時間漫長得令人咋舌。她在數年後過世,享嵩壽近99歲。

布魯姆的外甥女珍.拉克辛(Jane Lockshin)是她的遺產執行人,拉克辛看到她的遺產數目後,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些遺產價值超過900萬美元,主要是由普通股組成。

布魯姆把3分之2的遺產捐給了歷史悠久的亨利街社區中心(Henry Street Settlement),對這家位於下東區(Lower East Side)的著名社會服務慈善機構來說,這筆錢是它有史以來收到的最大額捐款。所有人都對布魯姆的驚人財富狀況一無所知,包括她已經過世的丈夫——一位退休消防隊員。

拉克辛女士平日會定期帶她阿姨外出午餐,而且,所有費用都是由她買單,她待布魯姆的方式,和一般民眾對待自家長輩的方式並沒有兩樣。

(延伸閱讀│她繼承20億美元等值遺產:做錯什麼事,晚年銀行存款剩幾千塊?

區區一名祕書怎麼有辦法在LTCM的眾多金融圈明星級人物失足的領域獲得如此亮眼的成就?布魯姆成功的原因有3個──

首先,她不是用借來的錢投資

換言之,她並沒有使用槓桿,更別說LTCM那高達25:1的天高槓桿——以該基金25:1的槓桿來說,它持有的資產只要區區跌價4%,就足以導致它破產。

該公司的數學模型是以歷史數據為基礎,而這些模型告訴LTCM,他們持有的部位永遠不可能跌價4%以上。但事實證明,這些模型大錯特錯。

金融圈最聰明的這一群人才忽略了一個赤裸裸的事實:市場陷入狂亂的頻率高得驚人,而一旦市場陷入狂亂,不同資產之間原本行之有年且公認有效的價格關係,就會瞬間被抹殺。

遠見39週年 訂閱享25折優惠>>>訂兩年送一年 再送超級好書三選二

布魯姆成功的第2個理由是,時間站在她這一邊

她有數10年的時間做她的後盾。據說愛因斯坦曾說(但這個傳說有可能是杜撰的):「複利是世界第8大奇蹟。了解複利的人就能賺到複利。不了解它的人則得支付複利。」席爾維亞.布魯姆就賺到了複利,而且賺了非常多。

布魯姆不像LTCM的那些天才,她從未妄想快速致富,而是一步一腳印地慢慢變有錢——這個作法遠比LTCM安全。

布魯姆之所以能把她作為一名祕書相對微薄的儲蓄源流轉化為數百萬美元的資產,原因就在於她的策略讓複利得以連續發揮魔法67年之久;相較之下,LTCM的壽命只有短短4年。

如果複利真的是世界第8大奇蹟,那麼,最糟糕的行為莫過於用愚蠢的行為來打斷它,所謂愚蠢的行為包括使用槓桿、盲目追逐明星基金經理人、高估自身的風險承受度及收看有線電視財經節目等等。

布魯姆女士的第3個優勢是她的節儉 

她當然沒有苛待自己;她穿著講究,偶爾還會搭上毛皮外套,而且,她經常和先生四處旅遊。不過,當雙子星大樓在911事件倒塌後,當時已高齡84歲的這位祕書,竟步行穿越布魯克林大橋(Brooklyn Bridge),搭巴士返家。

就在她退休前夕,她的同事兼好友之一保羅.海亞姆斯(Paul Hyams)發現她在一場昏天暗地的大風雪中走出地鐵,訝異地問她在那裡做什麼,沒想到她竟回答:「你這麼問的意思是什麼?我不在這裡,又該在哪裡?」

如果她的生活更奢侈一些,她應該無法留下那麼一大筆遺產。儲蓄的目的是為了應付未來的開銷,但以布魯姆的案例來說,她儲蓄的目的是為了應付慈善用途的開銷,而不是花在她自己身上。

基本上,投資就是把你現在手中的資產輸送去給未來的你。但令人感嘆的是,連接這兩個不同時間點的你之間的金融高速公路上,處處布滿了薄冰和大型窟窿。

這條高速公路的路況夠折磨人了吧?更糟的是,一般人的投資組合從建立到結束,還得蜿蜒行經2至3個沒有任何護欄的險峻山口——也就是殘酷的空頭市場以及隨之而來的金融恐慌。

在這些危險的情境下,顯然車速愈慢,你的資產愈可能安全被送達你的目的地。布魯姆就是用這個方式來處理她的金錢;LTCM的幾位負責人則是踩死油門、全力衝刺,最終對他們自己與該基金的投資人造成重大損害。

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以他慣用的極簡語法來形容這個事件:「他們為了貪圖他們根本不需要的非分之財,而把口袋裡他們真正需要的錢拿去冒險。」

簡單說,布魯姆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她的策略安然度過了這條高速公路上的種種危險,而LTCM的策略則因為「太過冒險」而永遠無法抵達終點。

金融專家與學術界人士經常認為,股票持有比重較低的投資組合不夠好,是次優選擇,殊不知,真正能挺過恐懼和恐慌的「次優」策略(不會製造恐懼和恐慌的投資策略更棒),比起承擔了不必要風險的最佳策略更可取。

(延伸閱讀│致富心態:一個耐心,一個貪心,造就兩個不同的財富人生

《投資金律(新版):建立必勝投資組合的四大關鍵和十八堂必修課》,作者: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 J. Bernstein),臉譜出版

《投資金律(新版):建立必勝投資組合的四大關鍵和十八堂必修課》,作者: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 J. Bernstein),臉譜出版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