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領導智慧〉以愛服人,還是以威懾人?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2008-01-01

瀏覽數 21,150+

領導智慧〉以愛服人,還是以威懾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8 / 1月號雜誌 2008年誰最創新

500年前,馬基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提出了這個問題:領導人究竟是受追隨者愛戴,還是讓追隨者畏懼比較好?他的結論是,如果你無法兩者兼具(沒有幾個人做得到),讓人畏懼是比較有效的。儘管人性極為複雜,不能用這麼刻板的方式來定義(因為人類的行為是有程度差異的,並不是「非愛即怕」),不過,愛戴與畏懼的問題,卻始終是古往今來領導人面臨的基本課題。

直到大約一個世代前,絕大部分領導人都選擇以威嚴懾人的模式。

1950和1960年代,即使是美國的公立學校,體罰現象仍然很常見;大部分職場上依然階級分明,領導人則專制獨裁,根據部屬是否遵守規則而進行賞罰。主流領導模式的轉變,反映出經濟型態已從工業經濟轉向資訊經濟。

工廠需要嚴格的規則,根據非常簡單明白的生產力衡量指標來獎勵員工。但知識工作者對這種僵化的制度不會有什麼好感;而提心吊膽的服務業員工,恐怕難以對顧客親切有禮。在廣告業之類的領域,嚴厲的管控會扼殺創意與熱誠。

跟著悍老闆超越顛峰

但即使在已開發地區,還是有相當多領導人習慣以威嚴懾人,而許多人也一直容忍這種管理模式,一個原因是,許多人會以「這就是大家做事的方式」為藉口,就像新生被欺負,卻看作是學生展現領導權威的形式。另一個原因則是,有些人在勇敢撐過這些磨難後,會有一種自豪與成就感;他們達到嚴苛老闆的要求,感到很滿意。還有一些人則只是比較喜歡專制更勝於授權的老闆,他們不想自行判斷如何完成工作,只想知道規定是什麼,然後按規定做事。另外還有一些人真心相信跟隨一個強悍的老闆,以後會更成功,因為老闆會一直督促他們盡量發揮,超越自己的極限。其實,有一些可以在強悍老闆底下做事的人也不錯,因為有些情況還是需要威嚴懾人的領導風格。像核電廠等地方,需要用嚇阻的方式防止危險行為發生,畢竟這些地方的安全風險很高,嚴格管控較妥當,不能任意行事。

粗暴教頭的忠心粉絲

如果一個領導人嚴厲又專制,甚至粗魯無禮,還是可能會受到敬重,只要他同時也很真誠可靠,而且真心關懷為他工作的人。美國大學籃球隊史上最成功的兩位教練,可以說是馬基維利派的兩個極端例子。他們是德州理工大學(Texas Tech)受人敬畏的鮑比.奈特(Bobby Knight),以及杜克大學(Duke)受人愛戴的K教練——麥克.沙塞夫斯基(Mike Krzyzewski);兩人都贏得球員的忠心追隨。K教練的領導風格,是開誠布公的溝通與關懷支持,他還寫了一本《用心領導》(Leading with the Heart)的書。至於奈特,生涯中因為脾氣火爆而充滿了爭議,包括有人指控他在練習時扼住球員喉嚨。儘管他行為粗暴,卻能夠激發別人對他極高的忠誠度,甚至是愛戴。德州理工大學的球員知道自己不斷在進步,而且知道奈特只是天生壞脾氣,況且,是真心關懷他們。

正因如此,即使馬基維利的《君王論》(The Prince)問世已經過了五世紀,我們仍然可以從中汲取教訓。粗暴的領導方式有不利的地方,最嚴重的就是可能會造成領導人的事業受挫。以奈特為例,由於他有暴力行為,而且不願或無法遵守社會規範調整獨斷風格,最後被印第安那大學(Indiana University)開除了。賦予領導人一項挑戰他極限的任務,或許會是個成長的機會,能發現之前未能察覺的長處;但如果領導人無法調整自己以展現這個職務需要的風格,往往就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史考特.史努克(Scott A. Snook)哈佛商學院組織行為副教授,美國陸軍退休上校。】

股東權益〉

聽不聽話學問大

▍原著∕羅賓.葛林伍德、麥可.蕭爾  翻譯∕林奕伶

現在,避險基金比以前更可能要求表現不佳的經理人改變公司策略方向。但是,高階主管不見得要遵從這些要求。我們的研究顯示,平均而言,因應積極行動派(activist)股東而改變策略的公司,股價表現並不會優於大盤,除非這家公司被收購,那就另當別論。

通常,避險基金會鎖定股價表現落後同業的公司。如果避險基金投資某家公司,往往單靠這一點就足以讓那家公司的股價上漲,但有愈來愈多避險基金把積極行動(activism),視為進一步推升公司股價的方法。1990年代中期,避險基金參與一些積極干預行動,對象是小型上市公司;到了2006年,他們參與的積極行動已超過90%,且對象是大型知名公司。因為表現不佳而被避險基金鎖定的公司數量,也同步成長:從1994到2006年,已超過十倍。

擋不住的積極行動

避險基金的積極行動有很多做法,像是要求公司買回股票或提高股利,還有一些爭議性更高的要求,如要求董事會的席次、改變企業策略、部門分拆獨立等。標的公司的高階主管通常會抗拒他們的要求,認為這些行動不會增加股東價值,而被動的投資人則在一旁觀望,納悶到底誰的做法才對。

我們收集1994到2006年間,每一宗積極派投資人涉入美國企業的事件資料。其中大多數事件裡,避險基金收購了標的公司超過5%的股份,而且對公司提出一堆抱怨。根據研究,股東的積極行動不見得對公司有利,只有讓標的公司成功被收購,才可能為股東創造價值。如果積極派股東能促成公司易主,股東才能獲得豐厚的溢價,有時甚至高達40%。有些案例中,避險基金無法為公司找到買主,這家公司在18個月期間的股市表現,一般都無法超越大盤;有些公司的積極派股東成功迫使公司進行策略「改善」,或是取得董事會席次。

舉例來說,海盜資本公司(Pirate Capital)擁有傑河煤業公司(James River Coal Company)7.9%的股份,並在2005年促使傑河聘用投資銀行研究「其他策略選項」,以增加股東價值。但在2006年年底前,也就是積極派投資人把持股降到5%以下之前,傑河煤業的股價下跌近75%。雖然海盜資本公司取得傑河煤業的三席董事,還是出現了這種狀況。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投資人不是經理人

積極行動的股東是投資人,而不是經理人,他們真正的才能在於找出被低估的資產,而不是決定該採取什麼步驟才能真正改善被低估的資產。如果沒有買主出現來收購標的公司,積極派股東就會陷入窘境,雖然擁有公司的龐大持股,卻沒有管理的專業能力。受到積極派股東挑戰的經理人,面臨困難的取捨:要接受那些他們可能不認同的要求,或是要耗費心力、付出高昂代價與那些投資人對抗。有時候在某些地方讓步,或許是最睿智的選擇。

此外,經理人應謹記這些積極派的避險基金,都是在股票表現低於預期時提出要求的。如果管理階層無法向股東說明公司何以表現不如預期,那麼恐怕很快就必須與積極派投資人攤牌,甚至最後導致公司的控制權易手。

【羅賓.葛林伍德(Robin Greenwood)哈佛商學院財務領域助理教授。麥可.蕭爾(Michael Schor)紐約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投資銀行部門分析師。】

創新合作〉

學會和全世界合作

▍原著∕艾倫.麥考麥克、希奧多.佛貝斯  翻譯∕林奕伶

能夠善用合作來創新的公司,在其他許多方面也會表現得很好。例如,這類公司知道如何透過合作來提高營收與利潤,也會調整組織架構,以便能夠與合作伙伴有效共事。

許多公司都把合作當成某種形式的外包,但頂尖公司不會如此,他們會進行重大投資,以培養合作的能力。這些公司不會自認以現有的員工與工作流程,就足以與全球的創意伙伴共事。其實他們的想法正好相反,認為必須要發掘新的技巧與組織規劃,合作才能奏效。

我們針對企業「合作式創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的全球性研究顯示,成功的公司願意投資以改進合作能力,這是一項很重要的助力,讓他們能夠把合作關係發展成為競爭優勢的重要新來源。這項研究涵蓋的產業相當廣,從航太到軟體都有,共有20家公司的100多位經理人接受訪談,這些公司都廣泛運用合作來帶動創新。

投資1〉人員溝通的技巧

成功的公司會改變他們的招聘、訓練、評估、獎勵制度,專注在溝通等「軟」技巧,經理人因此更能學會激勵並協調來自公司外、有時文化背景大不相同的團隊成員。

投資2〉學習導向合作流程

卓越的公司在設計合作流程時,採用以學習為導向的做法。德國電子業巨擘西門子(Siemens)聘請全球各地好幾個大學的團隊,來測試管理分散各處的團隊所用的不同策略。結果他們發現:不同文化背景的團隊,有不同的優點與工作方法,一定要能與他們負責的工作任務相配合。

投資3〉設立基礎溝通平台

很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基礎設施,也就是可以讓大家分享資訊的一組工具和標準,好讓分散各處的團隊能夠緊密合作。如果做不到,計畫就岌岌可危。2006年,空中巴士(Airbus)宣布,公司的旗艦客機A380機型可能要延後兩年問世,損失高達數十億美元,因為合作伙伴使用不同版本的設計軟體,導致有300英里長的線路,以及四萬個連接器無法搭配使用。

投資4〉計畫連貫來處理

成功的公司,會把合作事項當成一個相連貫的計畫來管理,而不是一連串各自獨立的計畫。許多公司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於是指派一位「合作長」(chief collaboration officer),由他監督所有合作的事務,並專心建立公司整體的合作能力。

波音預定今年稍後推出787夢幻客機(Dreamliner),這型飛機的開發工作可以說明,妥善處理這四大重要領域可以帶來什麼成果。這項計畫極為複雜,包括來自130多個地方的50多個合作伙伴,一起工作超過四年。打從一開始,波音的目標就是要善用這個合作網絡提供的先進能力,而不是學會合作伙伴的技能。波音成功的原因,愈來愈在於波音能與數以百計的全球合作伙伴協調整合。波音已經學會如何與其他公司合作。

【艾倫.麥考麥克(Alan MacCormack)哈佛商學院科技與營運管理組副教授。希奧多.佛貝斯(Theodore Forbath)威普羅科技公司(Wipro Technologies)策略長。】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