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跨文化風險管理,從了解正確稱呼禮儀開始。這句話可不是誇大,在跨文化管理和溝通時,使用在那個文化正確適當的「稱呼」,是件重要的事。稱呼對了,所有的對話才可能開始順利進行,正確定位我們和對方的關係。
久久沒回台灣。趁著某天天晴氣爽,找了個看來頗有氣氛的咖啡廳想喝杯咖啡,再順便繼續筆電裡未完的大量工作。
一進門,看來20出頭的服務員把我引導到一個靠窗座位。最愛明亮空間的我心情正愉悅至極時,服務員開口的第一句話就瞬間把我敲醒:「『阿姨』有沒有來過我們店?要不要介紹?」
正確定位彼此關係,讓互動更順暢
我心一驚,哎呀!我不認識妳,我怎麼會是妳阿姨呢?我是太久沒回來了嗎?這難道是現在的常態?以前我們不論對方年齡不是都稱呼「小姐」嗎(雖然現在性別認同多元化的時代,稱呼小姐也並不一定百分百令人人滿意,但起碼這個稱呼,沒有直指我與對方的年齡差距)?
驚魂未定,但喜歡時時分析跨文化差異的我,馬上拿出我的分析腦,嘗試「小題大作」來理解一下。
這位完全不認識我的人叫我阿姨,我猜測可能至少有兩個意義。一、對方判斷我年齡比她大〔而且是大很多,不然至少我可獲得一個「姊」字頭(苦笑)〕。二、對方覺得這樣叫可以拉近關係,我應會感到親切,這是她用來表達對比她年長者的尊敬程度〔雖然從我的感受來看,是完全的反效果,做為客人的我感覺不到親切,只感受到自己年紀大成這樣(淚……)〕。
不過,先撇開我的小小的心靈創傷不談,回到正題,在跨文化管理和溝通時,使用在那個文化中正確適當的「稱呼」,是件多麼重要的事。稱呼得對,所有的對話才可能開始順利進行,正確定位我們和對方的關係。一開始就稱呼錯了,可能你會賠上一筆做大生意的機會、失去一個極重要的大客戶,或甚至失去你的工作,不能不格外謹慎和三思而行。
比如說,日本極講究禮儀,也用語言來正確定位彼此關係。在不知對方姓名時,不論對方性別年齡背景,他們有個好用的中立詞「お客様」來尊稱客人(okyakusama)。在傳統的日系公司裡,上司和部下、對公司內的人,或是公司外的人,所有的稱呼,都需完全符合他們的職位高低或內外關係,敬語或謙遜語都需恰到好處。出了錯,對雙方關係都是非常負面的影響。
反思文化情境,沖淡尷尬與冰冷感
一般而言,喜歡平權式管理的美國公司,在公司內,則喜歡直稱名字(First Name)。即使是面對董事長或CEO,直稱他∕她們名字都極為平常,如突然叫起Mr.或Ms.,反而老闆覺得事有蹊蹺,或是創造不必要的生疏感,對方反而感覺不舒服(當然視公司也有些例外)。
如果是重要的商業會議,要進行重要的第一次會面前,先做好功課,了解對方團隊成員背景和文化,事先徵詢對口單位者的意見,看如何稱呼最適當。如果沒有足夠資訊,先保守為宜,用對方的姓氏加職稱或職銜(總經理、部長、教授等),或是姓氏加上先生∕小姐∕女士等。或者,有時也可客氣地問對方希望如何被稱呼。萬一不幸犯了錯,要馬上道歉更正。
前述的這件「稱呼事件」有些後續,也讓我有機會繼續學習了解文化情境和行為。有在醫院工作的朋友說,在醫院裡,叫年紀大的病人爺爺奶奶伯伯阿姨,是頗平常的事,醫護人員覺得通常患者都較緊張,這樣稱呼反而沖淡了些醫院的冰冷感,並表達他們視病人為親的關懷。和我年齡相仿的女性朋友們,則覺得如果她們去一般購物或餐廳被稱呼阿姨時,還真會感覺不愉快,並可能會直接告訴對方不要這樣稱呼。因時因地因人,稱呼還真是個奧妙的有機體。
不過,我如有機會再見到那位服務人員,我還是想告訴她,「我真的不是妳阿姨!」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日本GLORAKU公司執行長,全球化人才育成、跨文化經營和溝通策略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