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坐在課堂裡學習,就能成為世界級的設計大師?這樣的奇蹟就發生在湯姆.迪克森(Tom Dixon)身上。
從家具、燈飾到室內設計,不論是金屬、竹子、橡膠材質,到了迪克森的手裡,都能跳脫原有的形容,呈現另一番風貌。他設計的S型椅子、BEAT電燈,線條簡單,已經成為世界經典作品,紐約、倫敦、東京、巴黎都有博物館將他的設計列為永久收藏。
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設計師,有著高瘦的身材,即使享譽國際,卻為人親切,沒有大師的架子。
自學成功的他,從沒想過當設計師,或許如此,他建議有心走設計的人,要發掘自己的觀點,不要看設計雜誌,或一味聽設計課,多接近設計以外的事物,反倒可以啟發心靈。
不到50歲的迪克森沒有顯赫學歷,在切爾西藝術學院(Chelsea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讀了半年,就輟學轉往搖滾樂發展。1980年代初期,英國流行嘻哈和饒舌曲風,21歲那年,他加入樂團,擔任低音吉他手,灌錄唱片,還登上暢銷排行榜,但是,一場車禍讓他不能彈吉他,中斷音樂夢。於是,他到倫敦的夜店工作。由於舞台上要放置金屬焊接裝飾品,這讓他走上回頭路,重返藝術的懷抱。
夜店裡的客人很多來自音樂界、攝影界,想不到,大家對他的作品頗有好評,甚至委託他製作,很快地名聲傳開,他就變成前衛藝術家,從此開啟設計路。
20多年來,迪克森開過零售店,也和義大利公司合作,從設計、生產、成本、行銷到物流,均有接觸,這也讓他深諳藝術結合商業的奧妙,作品總能受到消費者喜愛,甚至還讓一家設計公司Habitat轉虧為盈。
他也經常出國演講,今年12月的香港設計營商周(BODW),就有他的身影。
在英國設計界裡,迪克森地位崇高,他在2001年獲得不列顛帝國勳章(OBE)。
連續三年,倫敦設計節都由他在特拉法加廣場的陳列作品來揭開序幕,電燈炮、椅子等作品在展覽結束後,也送給民眾,讓更多人認識設計。
他在2002年成立湯姆.迪克森設計及製造公司,有22名員工。位於倫敦中區一棟四層樓的白色建築物,挑高的一樓辦公室,擺了幾件作品,看來有些雜亂。
迪克森坐在這間很像倉庫的房子,暢談對設計的理念,聊起最愛的搖滾樂,他希望有一天能到台灣表演。以下是訪談紀要:
創意溫床,培育全球人才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你認為英國發展創意產業,為何能居世界之冠?
湯姆.迪克森答(以下簡稱答):英國這20年來變了很多。過去這個國家總是回顧從前,緬懷消失的工業,現在它改變了,倫敦變成國際金融中心,許多國際活動到這裡舉辦,不僅文化變得更多元,連食物也不同了,倫敦還成為世界創意之都,這跟英語是國際語言也有關。
我因為工作,經常出國,經過比較,英國真的是全球創意產業最發達的國家。
從國內經濟來看,政府瞭解這項產業可以全球化,尤其是設計業,所以會特別重視,思考發展之道。
大家也都發現,到英國工作的外國人愈來愈多,超過30萬名法國人來英國工作,華人、瑞士人加起來,也有30萬人,另外也有不少俄國、保加利亞人,不同的文化帶來多樣觀念,這有利發展創意產業。
至於倫敦,教育體制很好,這裡有很多學校,學生可以跨領域學習,是創意產業的培育溫床。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s)就是歐洲最早的設計學校之一,很多畢業生從事創意工作,我在那裡已經教了四年書,發現外國學生愈來愈多,英國學生只占10到15%。
問:你遇過台灣學生嗎?
答:有,台灣、大陸、葡萄牙、德國、土耳其等國家,很多很多,他們其實都是學有專精的設計師,到倫敦來是希望與學界建立關係,學習經商技巧,吸收物流、銷售、客戶交流等知識,我認為這對經營設計業是很有必要的。
涉獵廣泛,融入設計於無形
問:你覺得你的作品具有英國風格嗎?
答:和法國、荷蘭等設計比起來,英國人的設計,風格沒那麼明顯,概念性沒那麼強,帶了點粗獷卻又真誠的感覺。
英國設計以機械工程為基礎,比較會考量工程、機械,這或許和工業革命是在英國起源有關。我在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看到250年前的作品,當時就有許多精良的工程設計,令人佩服。
我在1980年代投身設計業,當時倫敦流行義大利的設計,講究色彩鮮明,因此,我以金屬焊接做出不同的產品,否則,很難有自己的風格。
問:那你認為怎樣才算是好的設計師?
答:設計師要發掘自己的觀點,要有自己的美學風格。困難的是,現在的資訊、報導太多了,好多刺激視覺的訊息,反倒讓人迷失,不容易有自己的觀點,可是,身為設計師,大家就要看你和別人有什麼差異。
我建議要走設計路線的人,該丟掉設計雜誌,不要老聽課堂上的知識,不妨接觸設計以外的事物。以我為例,我喜歡烹飪、插花、藝術,我也對慈善活動、時尚有興趣,這就是我的生活。
其實,大自然、建築物,甚至是飛機,都能給我啟發,熟悉設計以外的領域,反而有助於構思設計。
對我而言,設計本身不算什麼,而是輔助生活中其他事物的工具。
20多年前,我從搖滾樂跨到設計這一行,摸索金屬焊接,讓我做出完全不同的作品,而變成設計師,所以,你不要只是想著設計,反而要多看看別的事物。
設計不是用學就會的,是要融入其他事物後,才透過設計來表現你的專長和個人特質。
環保新趨,構思信手拈來
問:你今年發表的新電燈、新桌子,大量使用金屬,這會是21世紀的流行材質嗎?
答:金屬早已是本世紀的重要材質了,你看國際金屬價格一直上漲,還延伸出新的金屬用品。
千古年來人們使用的天然材質,因為可以不斷再生,也將會變成流行。
例如隨著科技進步,竹子、橡木、藤條等天然材質已經可以用不同的製作方式,呈現出不同的面貌,而使用天然材質,對地球破壞也會減少,我十分相信,大家會尋找天然材質,轉向探索新資源。
問:所以,環保會影響未來的流行材質?
答:這絕對是的。消費者應該捫心自問,怎樣才能減少消費,讓資源綿延長久,現在全世界原物料都在上漲,環境遭到破壞,大家都有責任想一想,不是嗎?
問:你在日常生活中,怎麼實踐環保?
答:我騎腳踏車上班,這就節省能源了。
問:通常你是怎麼構思作品的?
答:我其實是同時做好幾件事。比方S型椅子,是我有一天在紙上用「S」畫下小雞的線條,我想如果去掉雞尾巴,把尾巴的線條向下延伸到腳,應該會是張好椅子,我是畫著玩的,不是要賺錢,我很多東西是這樣來的。
那幾個月,我也做其他案子,偶爾想起,拿出來畫一畫,就這樣完成了,一家義大利公司拿去生產,賣得很好。
今年倫敦設計節,我在特拉法加廣場設計水晶燈,從構思到成品,也是幾個月內,斷斷續續,想到就動手設計,其實,構思一直在心裡。
藝術+商業,設計更全面
問:這次的水晶燈是怎麼設計出來的?
答:我以古典水晶燈為靈感來源,把節能燈泡的底座做成半圓弧形,讓燈光顏色變得柔和,再把500個燈泡排成正方形水晶燈的樣子。
事實上,我沒有24小時把心思完全花在這上面,只是先有初步概念,再回頭略為修改,經過多次改變,才做成這個形狀。設計本身不是太難,只是用鷹架搭起,要四、五個人力,花了不少時間。
倫敦設計節把我的作品送給民眾,是很好的教育方法,教導民眾親近設計,讓設計不再是我們這一行的事情。
這種做法就像一些電話公司,先讓你免費使用,民眾以後就會購買,而且我認為贈送我的作品,等於幫我打免費廣告。
問:你自己開過零售店Space,又在別人的設計公司Habitat當設計總監,這樣的經驗讓你學到什麼?
答:我學到了設計之外的領域,例如,生產、製造、物流、店內氣氛、品牌,從設計構思到商品成形,加上消費者購買行為、貨櫃成本、能賣到那些國家,整個環節我都參與。
這樣的知識對設計師是難能可貴的,讓我不單純只是設計師,也幫助我學習藝術和商業結合,希望這樣的經驗能讓我與眾不同。
在Habitat的那幾年,公司因為改組,變得較為國際化,尋找市場定位,所以轉虧為盈,這不是我一個人辦到,而是當時大家的努力。
設計兼顧消費,想當音樂人
問:你設計的時候,未來會考慮消費者的需求嗎?
答:不太會,我自己就是消費者,我設計我喜歡、需要的東西,然後與他人分享。
問:除了當設計師,你還想做什麼?
答:當音樂人。
去年我組了「ROUGH樂團」,芬蘭有三名團員,英國有四人,我們已經在好幾個國家表演過了,我自己作曲,靈感不受別人影響。你看,除了設計,我還能做別的事,也許有一天能去台灣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