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氣候暖化開啟通路 搶航線、爭油源,五國爭相插旗北極

尤筱瑩
user

尤筱瑩

2007-11-01

瀏覽數 19,300+

氣候暖化開啟通路 搶航線、爭油源,五國爭相插旗北極
 

本文出自 2007 / 11月號雜誌 全球飆機場

1969年7月,美國搶在蘇聯(俄羅斯前身)前登陸月球,阿姆斯壯插上美國國旗,一句「我的一小步,是人類的一大步」,讓冷戰時期的俄羅斯在太空競賽中顏面盡失。

將近40年後,今年8月2日,一樁海底插旗事件,卻啟動一場21世紀新「冷」戰。

俄國 找證據 積極入海探查

由俄羅斯國會議員奇林加洛夫(Artur N. Chilingarov)率領的探險隊伍,搭乘潛艇和平一號(Mir-Ⅰ)、和平二號(Mir-Ⅱ)潛下北極海,在4200多公尺深的洋底,插上一面鈦合金俄羅斯國旗。

俄羅斯此舉不是要雪38年前的恥、炫耀造艦技術,更不是單純的科學考察,這面國旗一插,意在向世人宣告,它在北極地區的領土主權。

動作這麼大,為的當然不僅是面子,更重要的還是銀子。

北極蘊含豐富石油、天然氣、漁產、礦產,這些天然礦產的開採權,已經在全球油源荒、油價高漲下,成為舉世焦點。

而在北極冰山逐漸融化之際,貫穿北極海,連結太平洋與大西洋的西北航線,已逐漸變為可能,也讓北極冰山世界,成為國際矚目的「新」大陸。

其實,早在2001年,俄羅斯就曾向聯合國提出申請,要求把本國專屬經濟區,擴展到北極海中羅蒙諾索夫海嶺水域(Lomonosov Ridge),理由是羅蒙諾索夫海嶺,是俄羅斯北部、西伯利亞大陸自然延伸而成。後來,該申請因為「證據不足」而遭聯合國駁回。

這回,俄羅斯捲土重來,準備拿著這次「科學的」海底探勘數據,再次向聯合國提出申請。如果成功,俄羅斯可望搶下半個北極圈海域。

因為根據「聯合國國際海洋法公約」(U.N.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各國可以自沿岸向大海延伸200海里(約370公里),畫出海上邊界,享有獨占經濟海域。

不過,要環北極海的其他四個國家:加拿大、挪威、丹麥(格陵蘭島)以及美國(阿拉斯加),同意把自家「埋滿黃金的後花園」拱手讓人,可不容易。

加拿大 耗巨資 守護後花園

積極加入這場藍色圈地行動的加拿大,對俄羅斯積極宣示主權的行為,就相當不以為意。

「現在可不是15世紀,以為把旗插在哪裡,就可以說哪裡是自家的領土,」加拿大外交部長麥凱(Peter MacKay)透過媒體放話,認為俄羅斯只是在作秀。

但光打口水戰是不夠的。《紐約時報》報導,就在俄羅斯插旗事件一週後,加拿大總理哈珀(Stephen Harper)也起身飛往該國北鄰極地的雷索盧特灣(Resolute Bay),宣布將耗資1億加幣(約33.4億台幣),在靠近西北航道東側入口的Nanisivik興建一座深水港,以便加拿大巡邏的軍事船艦補給油料;同時,也將投入31億加幣,購入至少六艘巡邏艦當作稱職的「後花園守護者」。

另外,加拿大政府也將在位於北極以南595公里的雷索盧特灣,設置新的軍事訓練中心,「這是宣示北極主權的首要原則:不善用它,就準備失去它!」總理哈珀說,透過這些實質、長期的計畫,要全世界知道,加拿大不會在北極爭奪戰中缺席。

丹麥 明主權 國際法庭相爭

加拿大和俄羅斯隔海廝殺,看在丹麥眼裡,就宛如小孩搶玩具。美聯社轉述丹麥科技研發部部長桑德(Helge Sander)的話說:「不管有多少面國旗插在北冰洋海底,不管多少位總理視察北極,主權不是誰說了算。」

爭北極,丹麥可能認為做要比說實在。《經濟學人》指出,早在2004年,丹麥政府就砸下2500萬美元,要證明長2000多公里的羅蒙諾索夫海嶺與格陵蘭島是相連結的,和俄羅斯一樣,要尋科學管道向聯合國提出申請。

這個計畫醞釀多年後,丹麥在今年8月也派出考察團,目的是繪畫冰層下海床的地圖,做為主權申請的佐證。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不過,丹麥也知道,要跨越對手,讓格陵蘭島變成往北極的跳板,並不簡單,「最終,這場北極爭奪戰會在海牙的國際法庭上一決勝負,」桑德說。

丹麥的極地難題,除了將和俄、加兩國為了「羅蒙諾索夫海嶺的親子關係」對簿公堂,丹麥和加拿大對漢斯島(Hans Island)主權爭議,也已經吵了20多年。

長三公里、寬一公里的漢斯島,落在加拿大埃爾斯米爾島與丹麥格陵蘭島之間的內爾斯海峽,長年冰雪覆地,人煙稀少。但因為漢斯島攸關北極海地區的航線開設,還有油源開發問題,兩國國旗各自在漢斯島升起,擁有權糾紛不斷。

美國 急沾光 主張通行權

不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成員國的美國,拜阿拉斯加所賜,有了正當理由北上分一杯羹。

諷刺的是,一直不願意簽訂「京都議定書」,不願提列減碳目標以舒緩全球暖化速度、減緩北極融冰速度的美國,現在卻積極想加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鞏固海洋資源。

「這個動作沒有法律效力,」眼看著俄羅斯插旗北極海底,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凱西(Tom Casey)雖然這麼說,但也不得不繃緊神經看待。

《紐約時報》指出,美國也對加拿大將西北航道視為內陸航線很有意見,認為這是國際航線,任何船隻都有自由通行權。

左批老對手俄國、右打老鄰居加拿大,美國在這場新「冷」戰中也積極行動,派出希利號(Healy),繪製水下高地楚科奇冠(Chukchi Cap)的海底地圖,以瞭解阿拉斯加大陸棚範圍,未來可能做為未來主權宣示的根據。

挪威 拚開採 產值可達14億

今年夏天,正當各國為了「北極到底是誰的?」各出奇招時,挪威國家石油公司Statoil,經歷了25年的投資開採後,位於挪威北邊、巴倫支海上的Snohvit油氣田,終於開始投產。在未來25年,可望開採每年高達14億美元產值的液化天然氣。

全球暖化讓北極破冰而出

冰天凍地的地球「頂端」,為何變得炙手可熱?

首先是能源。《TIME》引用美國地質勘探局(USGS)在千禧年的報告指出,北極的石油和天然氣含量,可能占世界未開採油源的25%。

今年9月,美國地質勘探局發布最新預估值:光格陵蘭東部裂谷盆地所蘊含的天然氣,就相當於314億桶油當量,是美國四年的石油消費量。除了天然氣、石油,北極地區還有大量的金、鈾等礦藏和水產資源。

其次,肇因於全球暖化,過去受到冰山阻擋而不通的西北航道將可望開通。《TIME》指出,今年夏季北極冰冠的融冰量是過去十年平均值的十倍以上,冰冠的面積比30年前縮小25%以上。冰島大學教授Trausti Valsson預估,2040年夏天,北極海會完全融冰,即使進入冬天,結冰範圍仍很有限。

歐洲太空總署藉衛星畫面已經指出,大西洋與太平洋之間出現無障礙航行的路線。這條穿過加拿大北極區的「西北通道」航線,被認為將取代巴拿馬運河,成為歐亞大陸間,省錢、省時間的最佳選擇,將大幅減少許多貿易航運的旅程與時間。

舉例而言,原本東京到紐約,約1萬8200公里,將縮為1萬4000公里,航行時間減少大約五天(以一般貨輪每小時37公里航行速度計算);倫敦到東京也將自2萬900公里縮短到1萬3000公里,航行時間減少約九天。

眼看爭奪北極的新冷戰打得火熱,環保人士愈來愈緊張,不斷大聲疾呼北極生態圈重要性。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的陶斯立(Mike Townsley)便批評,在油價創新高之際,「一窩蜂開採北極圈資源的行為,會使氣候異常更加惡性循環。」而受傷最重的,是急速融冰的北極,以及家園不保的北極熊。

一場北極的戰爭即將開打,再次考驗人類在經濟與生態間如何拿捏的集體智慧。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