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OpenAI、ChatGPT之「吉卜力風格」圖像爆紅,近期社群幾乎掀起了一股「吉卜力之亂」,眾多用戶紛紛將自己的照片轉換為吉卜力風格圖像,由於其可愛、生動、獨特的筆觸和畫風,極其相似的程度,讓人們彷彿都成了吉卜力動畫中的角色,令人愛不釋手。
OpenAI透過大量的學習,接著以海量的運算處理各種細節,生成的圖片不僅相似度極高,它還能模仿各種不同的畫風,見證AI高超的實力和機制。
但於此同時,不少人也替宮崎駿打抱不平,認為這種細膩的手繪工夫,可不是AI所能取代。
宮崎駿曾在NHK 節目中受訪時,在看完一段由AI所製作的影片後,直言「這只讓我覺得是在侮辱生命。」宮崎駿分享,「我每天早上都會遇見一位身障的朋友。」兩人每天見面時都會互相擊掌打招呼,然而這個簡單的動作,對那位朋友來說卻是需要傾盡全身力氣才能完成的挑戰。
宮崎駿的手繪創作精神,永遠無法被取代
因此,當宮崎駿看到那段影片時,他坦言完全無法覺得有趣,反而想起了這位朋友。他直言,影片的創作者顯然沒有真正設身處地體會過他人的痛苦,讓他感受到一種對生命的漠視與不敬,他毫不保留地表示,整段影片讓他「極度不悅」。
事實上,宮崎駿一直以來都是堅持手工繪製每一部作品,像是在《蒼鷺與少年》中,他堅持不使用CGI(電腦生成圖像)創作,而是全手工一幀幀繪製,創吉卜力迄今為止「最大規模製作」,在宮崎駿嚴格把關下,一個月僅能完成一分鐘的珍貴動畫,製作期因此從原本預計的3年一口氣拉長到7年,終於大功告成這部曠世鉅作,每一幀畫面都是獨立藝術品。
雖然,隨著科技的進展,未來要看到一部由AI完全製作的動畫電影也許並不是難事,但像宮崎駿這樣堅持自我創作的精神,永遠無法被取代。
讓我們一起看看,你絕對不能錯過的10部宮崎駿經典作品:
1、《風之谷》(1984)
《風之谷》描述自然資源受嚴重破壞、人類文明毀於一旦的戰後腐化世界,由於地表被劇毒腐海所覆蓋,人類只能在被汙染的大地及巨型昆蟲威脅下求生,唯有「風之谷」因海風吹拂而不受腐海之毒侵擾。
擁有獨特溝通能力的風之谷公主娜烏西卡,經常乘著噴氣式滑翔翼到腐海探險,某天,多魯美奇亞帝國的運輸機墜毀於風之谷,上頭載著千年前毀滅世界的生化武器「巨神兵」,讓風之谷頓時捲入爭奪巨神兵的戰爭中,為了人類與世界的存亡,娜烏西卡必須挺身而出。
與其他視王蟲為敵的人類不同,娜烏西卡相信理解與和平才是存續的關鍵。她試圖以智慧與愛心,尋找能讓人類與大自然共存的方法,改變這個支離破碎的世界。
註:雖然《風之谷》是吉卜力工作室成立前就完成的作品,但事後動畫版權被歸類在吉卜力的名下,並被列為吉卜力的長篇動畫之一。
2、《龍貓》(1988)
《龍貓》1988年在日本上映的時候,票房並未非常亮眼,但下片後在電視台重播時受到觀眾熱烈迴響,量身打造的龍貓布偶更成了市場上最熱賣的商品,它後來也成為代表吉卜力工作室的招牌及吉祥物,並在之後每一部吉卜力影片的片頭出現。
當年,《龍貓》的誕生讓日本動畫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也讓宮崎駿從此踏上成功之路。龍貓祥和的外型、溫柔的個性,在日本兒童之間就像小熊維尼對於英國(UK)兒童一樣有著崇高地位。《龍貓》更帶動了日本人對大自然鄉野的關懷和愛護。《龍貓》的經典形象,至今依然深植人心。
3、《魔女宅急便》(1989)
《魔女宅急便》是宮崎駿在《龍貓》之後的首部創作,《魔女宅急便》交織了絢麗的魔法世界觀,更在飛行、掃帚、黑貓和女孩的形象上大有著墨,十分引人入勝。電影講述了一個天生有魔力的年輕魔女琪琪,離開家鄉展開獨立生活的成長過程,刻劃出一般青春期女孩在孤獨與挫折中,找尋與現實共處的故事。
由於故事瑰麗、奇幻,又充滿冒險的熱忱,充滿歐洲風情的故事背景和鮮明、豐沛的人物個性,使得《魔女宅急便》在上映當時引起了日本各界的廣大迴響,不只是1989年日本票房最好的電影,後續錄影帶的銷售量,更超過100萬部。
魔女琪琪和黑貓吉吉的身影,真的非常可愛。
4、《紅豬》(1992)
《紅豬》的故事背景設定在20世紀初的義大利王國,圍繞一位曾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王牌飛行員波魯克羅素展開。退役後的他化身為自由賞金獵人,於亞得里亞海上追捕橫行無阻的空中盜賊。
外型如同一頭豬的波魯克,其實是出於某段不為人知的過去,對自己施下詛咒,才讓他的容貌變得異於常人。影片成了繼《魔女宅急便》之後,再次刷新日本劇場版動畫的票房紀錄。
《紅豬》也是宮崎駿作品中少數具備明確時代背景的動畫片。除了主角因詛咒變豬這一超自然設定外,整體故事場景與歷史時代均以真實世界為基礎,導演更深入考察當時義大利的文化與社會脈絡,呈現一部兼具奇幻與寫實風格的作品。
5、《魔法公主》(1997)
《魔法公主》故事發生在一個架空的室町時代,講述一位為了保護族人而不幸遭到邪魔詛咒的蝦夷族少年。為了尋求解咒之法,他離開熟悉的家園踏上旅程,途中目睹人類與森林神祇之間愈演愈烈的衝突,甚至捲入一場牽涉動物神靈、邪魔與人類三方的生存戰爭。
在這場風暴中,他遇見了一位由山犬神族撫養長大的神秘少女,並試圖找出調和人類與自然、實現和平共存的可能性。
本片上映後,為吉卜力工作室寫下全新里程碑。最終累積票房高達193億日圓,不僅大幅超越該工作室前作《紅豬》的成績,也一度榮登日本影史最賣座電影寶座。雖然隨後被《鐵達尼號》與吉卜力自家於2001年推出的《神隱少女》等作品超越,但依然被視為日本動畫發展的重要轉捩點。
6、《神隱少女》(2001)
2001年,《神隱少女》正式在全球上映,這部由宮崎駿執導、編劇、製作的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成了日本動畫電影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典範,它不僅在日本創下316.8億日圓票房、在《鬼滅之刃劇場版 無限列車篇》出現之前一直佔據日本影史最高票房紀錄,更在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上,奪下了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的榮耀。
《神隱少女》劇情講述,年僅10歲的平凡少女千尋與父母一同驅車前往新家,途中因迷路而誤闖進一個神秘小鎮,沒想到父母竟變成豬。
透過少年白龍的指點,她到名為油屋的澡堂裡,請託掌管者湯婆婆讓她留下工作,就此展開一段不可思議的奇妙旅程,透過虛構的奇幻世界,展現千尋面對考驗時激發出的驚人力量。
7、《霍爾的移動城堡》(2004)
《霍爾的移動城堡》以一個虛構的魔法王國作為背景,在戰火蔓延的時代中,展開了一段奇幻又深刻的旅程。故事主角是一位年輕的女帽商蘇菲,在一次偶然的遭遇中遭到荒野女巫施下詛咒,變成了年邁的老婦人。
為了解開詛咒,她闖入一座神祕的移動城堡,並在那裡認識了神祕又善變的巫師霍爾,隨即被捲入王國與鄰國之間的戰爭陰影,也與霍爾之間展開一段微妙而深刻的情感。
電影不僅透過奇幻冒險鋪陳劇情,更深刻傳達反戰思想,批判戰爭對人性與社會造成的摧殘。故事中隱含女權意識,呈現女性角色的堅韌與主體性,並傳遞出關於同理、關懷與愛的價值觀。電影以愛情、忠誠與戰爭的破壞性為主軸,不僅收穫全球觀眾的共鳴,獲得評論界的一致讚譽。
8、《崖上的波妞》(2008)
《崖上的波妞》講述一隻來自深海的小金魚,偷偷離開大海之家,乘著水母來到人類世界,卻不慎被困在一個海洋垃圾玻璃罐中。正當她陷入危機時,一名名叫宗介的小男孩發現並將她救出,並為她取名為「波妞」。波妞對宗介產生深厚情感,並萌生了成為人類、與他生活在一起的渴望。
這部作品是導演宮崎駿對動畫表現的一次全新挑戰。據製作人鈴木敏夫透露,《崖上的波妞》歷時一年半製作,共動員約70名工作人員,手繪超過17萬張畫面。宮崎駿特別強調要以全新的方式描繪海洋——這是他首度以大海作為主要場景,片中高達八成的畫面都與水有關,所有海浪的描繪也由他親自操刀,力求達到最理想的視覺效果。
宮崎駿表示,這部作品的初衷,是創作一部即使年僅5歲的孩子也能理解、欣賞的動畫電影。電影的主題曲,至今依然令人朗朗上口。
9、《風起》(2013)
《風起》是宮崎駿在《蒼鷺與少年》之前的最後一部作品,這也是當時他視為退休之作的電影,不過手癢難耐的他後來決定復出,因此《風起》有一定程度的告別象徵意義。鈴木敏夫就說,如果宮崎駿有所謂的「遺言」想向世人交代,應該就是這部片子中所表露出「盡力去面對眼前問題」的精神。
這部作品是一部虛構的傳記動畫電影,聚焦於日本知名航空工程師堀越二郎的一生,他是九六式艦載戰鬥機與零式艦上戰鬥機的主要設計者。
導演宮崎駿在構思本片初期,曾面臨外界質疑,為何要為一位曾設計戰爭武器的人物製作動畫。這也讓宮崎一度陷入掙扎。然而,當他讀到堀越二郎曾在生前說過「我只是想造出一架美麗的飛機」這句話時,深受觸動,才真正確立了本片的創作方向與主題。
10、《蒼鷺與少年》(2023)
《蒼鷺與少年》的故事,靈感源自於吉野源三郎在1937年發表的同名小說《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它講述了一個名叫本田潤一的15歲少年,與他的舅舅在青少年時期面對精神成長、貧困和作為人類的整體經歷。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出版社進行了詞彙簡化等更動,本作被譽為兒童文學形式的文科教育經典,至今依然是日本文學的經典之作,探究「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之命題。
電影故事十分奇幻,彷彿觀眾可以遊走在現實與夢境之間,並探索獨創的「上界」和「下界」領域,它是一個值得觀眾細細品味的作品,更思考宮崎駿在多年的歷練和感悟之下,他最想傳遞的生命核心價值。
《蒼鷺與少年》最終也奪下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成了《神隱少女》後第2部獲得此獎的宮崎駿電影,是日本動畫界第一個擁有兩次以上在奧斯卡獲得最佳動畫片獎紀錄的動畫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