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IBM執行長帕米沙諾:全球化競爭,全球整合型企業是贏家

徐仁全
user

徐仁全

2007-10-01

瀏覽數 31,350+

IBM執行長帕米沙諾:全球化競爭,全球整合型企業是贏家
 

本文出自 2007 / 10月號雜誌 在北歐看見2020

在世界是平的、中國及印度代工興起後,全球經濟正吹起一股「全球化」的浪潮。

這股浪潮不僅使得藍色電腦巨人IBM售出個人電腦部門,就連台灣科技廠商,也不得不前往中國大陸設工廠,以因應這波的經濟巨變浪潮。

在全球化浪潮下,什麼是企業最佳的營運模式?企業又如何運用全球化的優勢?這應是台商及全球企業領導人日以繼夜思考的重要問題。

IBM執行長帕米沙諾(Samuel J. Palmisano)提出一解決方案:全球整合型企業(GIE,Globally Integrated Enterprise)將是此波全球化之下新的營運模式,而其中創新就是致勝之鑰。

在今年6月6日,IBM聚集了全球重量級的企業領導人、政府官員及教育、經濟學者,選在俄羅斯的聖彼得堡市舉行為期兩天的企業領袖論壇(Business Leadership Forum)。

此論壇今年邁入第五屆,旨在分享與討論全球企業關注的焦點及世界經濟最新動態與變化,並從中找出因應之道。這個主因也促使各國企業及政府開始去改變,重新思考未來方向。

以下是演講精華摘要:

網路+新科技,催生新市場 

什麼是造成全球化的原因?

首先是網際網路的興起。網際網路形成一個全球性商業及通訊平台,這也意味一項新的運算模式正開始產生。

其次是新科技,新科技帶給企業及政府創新與成長的可能性,同時也將這些創新轉換成各種新經濟型態。

第三項全球化浪潮興起,自從美國作家傅利曼(Tom Friedman)寫出《世界是平的》後,世界真的變平了許多,也興起新興市場如俄國、印度和中國的崛起。

新興市場崛起的力量有多大?看看現在新興國家已經擁有全球3∕4的外匯存底。未來25年,新興國家市場規模占全球經濟,將由現在的21%成長到一半以上。

更甚者,經濟成長將帶動新興國家消費力增強。10億名消費新貴和投資者已把許多新興市場從低收入戶為主的經濟結構轉型到中產階級經濟,這就是全球化的結果。

這三股勢力,導致全球產業及各地區產生了價值、機會和獲利的轉變。

網際網路帶來了新的運算模式,它也聯絡了所有資訊。只花了十年,全球就有10億的上網人口,更有上百萬的企業及上兆顆的零組件被連接上全球資訊網。預計到2011年時,全球上網人數將達20億。

就在俄國,目前有20%的上網人口,每年還以兩位數字在成長中。俄國政府預估到2010年時會有超過7000萬人口上網。

電晶體熱門,人才永不嫌多

你知道嗎?去年全球電晶體產出的數量已超過稻米總量。更令人驚訝的是,七成的電晶體應用不是在個人電腦裡了,而是在消費性電子產品,及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上。

未來更會在零售商品,如包裝蕃茄的紙盒上附有FRID(無線射頻辨識)條碼,或是在醫院急診室的急救器材上,都會發現電晶體已無所不在了。

當然,企業生存之道不僅只是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運用科技去創新,在新產品開發及服務客戶上展現出創新。

至於人才,想像一下8億人有多少,這是中國大陸的勞動人口。或是5億人,足以與歐盟勞動人口相比,而這是印度的勞動人口數。

更甚者,中國及印度每年培養出100萬名工程師到就業市場來——人才在未來是不嫌多的。

往好處想,人才到處都是,只要按下鍵盤就能與他們接觸。技術與人才的組合引發創新;而發明和洞察也跟著帶出創新來,創新其實是不會單獨發生的。

創新才能競爭,持續獲利 

身為企業領導人,我常會思考一個問題,就是要創造最大的價值,為企業帶進更大的利潤與成長,往藍海市場經營呢?還是要朝成熟市場,集中在大量、低成本生產模式,進入價格競爭的紅海市場,賺取微利呢?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就如奇異執行長傑夫.伊梅特(Jeff R. Immelt)說的,「如果無法區隔自己是要往藍海還是紅海,那就會立刻被同化(commoditized);而唯一達到區隔的方法就是創新。」

好消息是,現在是最好創新的時機,因為全球的資訊都已聯結,所有技術與人才都可透過網路就接觸到,這在過去是不可能發生的。 

透過技術的擴散,現在你不需要是全球前500大企業主,也不必是八大工業國家的元首,你就可以輕而易舉使用到過去只能在超級電腦上獲得的運算能力。現在的中央處理器(CPU)運算成本已是平均每小時50分美元(約新台幣17元),這已是每個人都能付得起的價格。

去年IBM訪查了750位的企業執行長和政府人員,針對創新議題提出分析,其中有兩項結論值得供大家參考。

首先是,最佳的創新來源不是來自他們自己,而常常是協同合作(collaborate)。當詢問CEO們創新從何而來,答案很特別——自己的部屬。其次是:商場伙伴、顧客、顧問、競爭者和產業協會等,有趣的是,這些都是外部資源,到第七名才是內部研發單位。

為何要創新?CEO們也告訴我們他們為何改變商業模式,因為,第一,他們的競爭者做了。其次,因為它是值得的。當比較業績表現,那些在獲利上有成長的公司,大多是比對手投入兩倍的力氣在創新上,你就不得不開始創新了。

而如果創新能帶來獲利改善、市占率提升及永續經營,你也會花錢去創新的。

因應全球化,全新經營模式 

除了創新重要外,另一重要事情是因應全球化。很多人會認為全球化說穿了就是更低的成本和運用更廉價的勞力,但更深的含義是什麼呢?

我認為,即使是小公司也能做到全球化,建立更敏捷的競爭力。而已開發國家也可以提供獨特的技術,協助開發中國家與別國競爭,並改進當地生活水準。

我認為,網際網路、自由貿易和更開放環境,就是讓今日全球化發生,工作自由流動的主因。

全球化讓新的企業機制開始成型,這種全新的經營模式過去未曾有,也將取代現有模式,把傳統跨國企業逼進夕陽下。

以IBM為例,我1972年進IBM時,那時IBM是一家正統的跨國公司(multinational),在全球十多個國家有小IBMs(mini- IBMs)。這些散布在各國的IBM有自己的銷售人員、有自己的供應鏈、更有自己的財務、人力資源和所謂的後勤單位,在一些國家中,更有自己的製造工廠及研發團隊。

曾經,這是最具效率的跨國經營方法,為了打進各國本土市場,就近貼近客戶,並且運用當地資源。

但為何過去看似如此有效率的做法,現在卻變得多餘。因為很多人員是重複的,很多資源被浪費,且各國做法不一,沒有一套準則可依循。

IBM創GIE,組織扁平獲利高 

IBM因應全球化有全新的做法,就是全球企業型整合(GIE)。GIE不同於19世紀企業全數集中管理的模型,也不同於20世紀聯合企業的模式。

GIE的定義是依據最佳成本、最佳技術、最佳的商業環境來考慮企業布局。它的重點是最佳化,與伙伴客戶形成一最佳的共生體系,而不是最便宜化。

因此,IBM亞太區將人力資源中心設在菲律賓,將會計中心設在馬來西亞,將採購中心設在中國大陸,至於客服系統與技術研發中心則設立在台灣,擷取各個地區的優勢與專長,而每個中心皆以提供「服務」的方式,成功提升各個任務部門的競爭力。

轉型後的IBM新價值,也直接反應在營收上,IBM的毛利率 (GPM)因此大幅成長,由2000年的37.1%,提升到2006年的 41.9%。

IBM正是朝著GIE發展的公司。IBM扁平化了組織階層,重組了地區性的總部和引進更多資源進入此領域。更利用專門技術到世界各地上,增加在新興市場上的動能,如印度、中國、巴西和中歐的人才,但我們也繼續聘用美日歐等優秀科技人才。

成本和人才,決定工作所在

不過,全球化浪潮吹起後,另一問題也在發生,當一切可被網路所聯結後,工作就可能外移了。但我們更要問:工作如何移到我身上。換句話說,我們如何在全球化的經營型態中找到自己的利基,不使工作離開我們。

我認為,工作通常被三項原則所控制。首先是省錢(economics)。個人無法與省錢對抗,工作之所以產生移動就在成本考量。在2000年到2003 年,外商企業就設了六萬家製造工廠在中國,足見省錢的威力。

但節省費用不是唯一的因素。如果是,我們會看到所有事情都往同一方向發展。但那並未發生。為什麼?歐洲生技和製藥公司像羅氏(Roche)和艾本德(eppendorf )在美國設廠並有研發中心。IBM調查也發現製造業、服務業及研發單位仍表示歐洲是他們投資設廠的第一首選,還高於亞洲。

這說明了,公司不是單純只往更便宜的地區轉移,他們是在找符合GIE的各種條件,不只是成本而已。

其次,不讓工作離開你的方法就是專業,有專業就不怕找不到工作。專業人才在新興國家是提供企業最佳的技術來源。印度之所以能產生出具國際水平的人才,是因為大量充足的專業人才產出。預估到2010年前,印度將有超過2100萬名大學畢業生和科學家的產出,且擁有全世界第二多的專家及科學家人數。這也是為何全球企業都跑到印度去設公司,採用當地人才,就是教育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俄國也是如此,過去培養了大批的科學家、專業技術人員,現在也都開花結果,為各國企業所引用。2006年IBM就設置一個產品開發實驗室在莫斯科,運用當地人才。

全球化的第三項驅動力是自由開放,不僅是貿易、技術和商務的開放,更可以是政策、法令、思想、社會的開放,唯有開放的環境下始能孕育出創新價值,也才能帶領國家及企業往前進步。(徐仁全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