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深圳-通往自由市場的驛站

溫曼英
user

溫曼英

1986-10-01

瀏覽數 14,850+

深圳-通往自由市場的驛站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86 / 10月號雜誌 第004期遠見雜誌

每逢星期假日或重要節慶,九龍火車紅磡總站早在初晨便被趕著「回鄉」的人潮淹沒。人潮裏,有滿臉風霜、穿唐裝肩扁擔的村夫老婦,有嘴呵煙桿、手提沈甸麻布袋的中年壯漢,也有耳掛隨身聽、嚼口香糖、著牛仔褲的青春香港仔。

當疾馳的電氣化火車由往「羅湖」的月台進站,攪動的人頭夾雜左肩右挑的包袱,立刻便把一節節車箱擠成密無間隙的沙丁魚罐。一位外國客嘖嘖稱奇的形容:「這樣的景況跟電影逃難的鏡頭相比,實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事實上,隨看日益改善的「中」港關係,香港的中國人經羅湖過邊界,進入中國大陸的領域-深圳,並不需要體嘗逃難式的驚險。為了方便相互往來,雙方的過關手續都已慢慢簡化。

「中」港之間的邊界顯然和南、北韓間不同。任教於香港大學地理系的薛鳳璇博士指出,「它不是炮火相向的軍事區域,也不是鮮明的政治分野,而是控制人貨進出的地點。」

由於人貨的流通過於熱絡,幾個位於新界,和大陸相隔咫尺的重要關卡-羅湖、文錦渡、落馬洲和沙頭角,近年中,不得不配合不斷擴大的需求造屋建橋、大興土木。

回顧一九七八年中共門戶初開時,外界大多存觀望心理,只有少數饒富勇氣和好奇心的人,如先遣部隊般,搭乘廣九鐵路逕赴廣州,一探鐵幕究竟。而今中共政策較為明朗,深圳經濟特區又蓬勃發展,大批商賈、遊客和探親的人,紛紛湧向入關的羅湖口岸。

邊界大興土木

據統計,今年清明節當天,便有近十二萬人在此等待入境。去年,經九龍所轄的海關出入境的旅客超過兩千萬,是一九七八年的六.五倍。

眼見來往兩地的人數驟增,三年前,深圳特區發展公司與香港合和公司達成協議,一併重建深圳火車站及海關聯檢大樓,新大樓已於去年中峻工啟用。

在一位和大陸做生意的香港人印象裏,深圳的羅湖海關原本是一棟設備簡陋的破舊平房,房外總有幾個穿一顆星軍服、戴紅衛兵帽、身上配有槍枝、看來十分蠟遏的解放軍來回逡巡。海關人員動作遲緩,對人經常愛理不理,行事效率極為低落。

如今情況大不相同。座落於羅湖橋東面的新聯檢大樓高十一層,室內裝有空調系統、電腦自動電話、閉路電視及自動滅火器。再加上帝皇色琉璃瓦的屋頂外觀,使它成為一棟頗具民族風格的現代化建築。

進入大樓,迎面便是一字排開的數十餘線邊防檢查台。海關人員親切有禮,每小時可以通過八千名旅客,明顯改善了以往的擁塞耗時。

羅湖是旅客進出的關口。「中」港之間陸運汽車貨檢最重要的口岸,則在羅湖東北角的文錦渡。

最近幾年,文錦渡車多路窄,為疏散過境交通,雙方政府協議興建第二道橋。

去年二月,連接新界、深圳特區,鋼筋水泥的文錦渡新公路大橋正式啟用。香港當局估算,今年起,每天通過文錦渡駛往深圳市中心、廣州、福建的車輛,已超過四千。其中七成以上載貨,或者本身就是貨櫃車。

由文錦渡入境的車主,必須向兩地邊境管理部門遞交申請報告。香港方面批准後,會簽發一張邊境禁區通行證,並在司機及乘客的同港證上加蓋禁區通行批印。

深圳的入境手續較為繁瑣。車主得先到特區口岸辦理往返香港、內地的車輛登記,再持批文一式四份,分別到公安及邊檢部門、動植物檢疫站、衛生檢驗站和海關,申請出入境證件。

除此之外,「中」港邊境的汽車通道,還有落馬洲及沙頭角兩條,如今也正分別興建橫跨深圳河的橋樑,以廣利兩方車輛通行。

落馬洲位於羅湖西南角,築橋工程訂於明年底完成。香港路政署署長費盾預估,到一九九○年,每天通過落馬洲的車輛會達二萬五千左右。「這條通往中國大陸的孔道,將是最重要及最大的一條,」他在報上說。

0902蕭菊貞空中沙龍|《造山者》親自與你分享台灣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憑台眺望大陸山河

回溯中共緊掩門扉時,落馬洲是外國遊客必到之處。由於終點崗上設有瞭望台,可眺望近處深圳河的蜿蜒曲折和遠處華界的廣闊平原,前美國總統尼克森也曾來此一窺中國大陸的神秘境界。現在大陸雖開放觀光,一些不打算提腳入內的遊客仍會到此一遊,以收望梅止渴之效。

至於人口在一萬八千之譜的沙頭角,是一個密封了的四方型小鎮。全鎮由護城河圍住,只有一個關口出入。由羅湖區開車到沙頭角,要花三十分鐘,汽車沿國防公路行進,隔不遠就有一個目前已荒廢的水泥碉堡。過沙頭角入境海關,走十幾步便可到達分隔華界與英界的中英街。

大陸內地的遊客到了深圳,必到中英街觀望一下英界的情況,這種心理和外國人到香港,必到落馬洲眺望華界如出一轍。

全長約兩公里,最窄處只有七、八呎寬的中英街雖為邊界線,但沒有鐵絲網與圍欄,只豎了幾塊標識香港百年殖民歲月的界碑石,以北屬中國大陸境內,以南便是香港區域。

由於真正分隔邊界的防線建設及關口,設在沙頭角外圍地區,中英街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寧靜、最和睦的邊界線。

曾經到此一遊的人指出,中英街口有一家開設了三十年以上的邊界食舖-海山茶樓,是離邊界線最近的「英界」建築物。當地居民笑稱:「只要由海山茶樓的窗口伸出手去,就算越界了。」

中英街是免稅區,兩旁店舖林立。海山茶樓的左邊,有貨倉、電器行,右方有雜貨店、超級市場、服裝店;華界則有綜合公司、煙酒門市、藥行、書局等。英界一側出售的港貨,華界也有,雙方競爭激烈,兩地居民購物時,用港幣也用人民幣,常當街便討價還價。

兩種制度和平共存

根據規定,到沙頭角英界的人,應先取得邊境警署的「禁區紙」;到華界,則應持有特別邊境地區的通行證。華界一度曾經聘用身穿灰色制服的公安人員來查驗證件,管制居民越界購物,違者罰款。如今,邊防軍警已不太干預這類行為。

因此,中英街夾雜了「中」、港兩邊不分的路人,他們交談、購物,一點兒不像是兩個社會的居民。一條中英街,把兩種制度同時保存下來,是道地的「一鎮兩制」。

香港報紙披露;港府有意在不久的將來,把沙頭角鎮改變為全新面貌的市鎮:人口增加四分之一,市鎮往後撤,騰出地方做為邊境空曠的緩衝地。

中共總書記胡耀邦赴英訪問時,也曾對「中」港邊界提出看法,他希

望「香港和深圳能慢慢連成一體,」好把香港的科技、人才、工業和資

金框進深圳,帶動深圳的發展。

深圳的發展大多靠外資,其中七%由香港供應。然而,香港大學教師薛鳳璇認為,印使在一九九七年之後,「中」港之間的邊界也不會取消,仍需有正式的過關文件,才能越界從商旅遊。

他分析,如果邊界不存在,香港就不可能真正成為一個特別行政區。而香港控制「中」港入境關卡最主要的用意,在於控制人口數,以便做整體的城市規畫。

香港現今有五百六十萬人口,到公元二千年,希望能控制在六百三十萬左右。目前中國大陸每年有五萬多人合法移居香港,這個數字尚在容忍範圈內。

「雖然不是軍事區域,但唯有『中』港邊界關卡有效運作,才能維護港區的繁榮、安定,」薛鳳璇一語道破港方的意向。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