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娜姬、拉吉夫相見歡
印度總理拉古夫.甘地曾就讀於英國劍橋大學,巴基斯坦總理班娜姬.布托比他晚幾年進了英國牛津大學。他們在十二月底於巴基斯坦舉行的「南亞高峰會議」中相談其歡;兩人擁有近似的西方高等教育背景無疑是個要素。但他們二人的投合,並不能視為兩國關係改善的開端;兩國之閒的仇恨畢竟夾雜著太多歷史與政治因素。
邊境難以跨越
從一九四七年巴基斯坦違背印度政府意願逕行建國以來,兩國之間發生過三次戰爭。最近一次在一九七一年,原因是印度協助巴基斯坦分裂為二,另建孟加拉國。巴基斯坦一向懷疑印度和蘇聯與阿富汗聯合密謀對其不利;印度則認為巴國和美國陰謀聯手對付它。
雖然兩國的國語相同(印度人稱「印度語」,巴人稱「烏爾都語」),但人民絕少彼此往來。印巴邊境難以跨越,因為簽證不易取得,即使取得簽證越境,行動也會受到限制。印度人認為,巴基斯坦充斥著會把老婆上鎖的頑固回教徒;巴基斯坦人則認為印度人都是不擇手段斂財的騙子。
自從班娜姬十一月間走馬上任以來,氣氛的確改善許多。印度報紙素來討厭巴基斯坦執政當局,因此,過去班娜姬和巴國已故獨裁者齊亞哈克進行抗爭時,印度輿論總是站在班娜姬的一邊。班娜姬繼任總理的時候,許多印度報紙皆表達了對兩國關係解凍的熱望。但四年來巴基斯坦人飽受拉吉夫恫嚇之苦,對兩國關係的改善懷疑日深。
兩國上一次簽署協定是在孟加拉戰爭甫結束不久;簽約人是班娜姬的爸爸和拉吉夫的媽媽。十二月這一次,兩人一口氣簽了三項協約(雖然沒什麼實質內容);雙方同意促進文化交流、避免雙重課稅以及不攻擊彼此的核子設施。
零星紛爭何時了
其中最重要的核子協約,是把兩年前齊亞哈克與拉吉夫達成的一項「瞭解」化為正式的條文。不過,這項協約不可能減緩兩國發展核子武器的速度;因為印度主要是害怕中共的核子彈所以才發展核武,巴基斯坦則不願落於印度之後而亦步亦趨。
這次高峰會議也無助於解決一些較小的紛爭。印度近年來多次指控巴基斯坦支持旁遮普省錫克教恐怖活動,雙方為此關係益形惡化。巴基斯坦支持恐怖分子的程度很可能不如印度所宣稱,但恐怖分子以巴國為藏身之所則是不爭的事實。
班娜姬己表明不支持恐怖分子;但就如她掌握不了巴國的阿富汗政策一樣,她也掌握不了巴國的旁遮普政策。因為她為了爭取軍方支持以登上總理之位,曾承諾將上述政策的決定權留給軍方。
在旁遮普省北方的喀什米爾未定界,印巴雙方仍然零星戰火不斷。當年巴基斯坦與印度分離後的第一仗,便是因喀什米爾而起。由於兩國至今皆自認擁有那塊地區的主權,因此目前的上策,充其量也許是將雙方可憐的士兵隔離,免得他們繼續互相開火;在那種山區,冰雪比敵人還危險。
兩國國內的政治現實,阻礙了雙方進一步的和平。兩國政客總愛把國內問題的責任推到外國頭上,用慣了這種藉口,真會不捨得不用。
在巴基斯坦,即使班娜姬不這麼做,強大而有民族自大傾向的反對勢力也會照用不誤。至於拉吉夫,他本來就是使用此一藉口的個中老手,今年面臨全國大選,恐怕更是想不用也不行了。牛津、劍橋的情誼是敵不過政治利益的。
另一個角度看裕仁
一九0一年裕仁以日本神武天皇一二四代嫡傳子孫(因此據說也是太陽女神與風暴男神之後)的身分降世時,誰也料不到這位「神人」日後竟會成為英勇的「凡人」(譯註:他於一九四六年下詔,宣告自己是凡人),對二十世紀下半葉造成奇妙而深遠的影響。現在他死了,該是提醒世人重視其貢獻的時候了。
忍受無法忍受的事
一九二六年裕仁登基的時候,雖然還是「神人」,但他不能採取行動阻遏軍國主義的氣焰,否則他自身王位難保。
一九四一年發動太平洋戰爭完全是民意所趨。不但許多愛國的日本人熱烈支持戰爭,甚至不少亞洲人民也冀望藉著這場戰爭,讓他們脫離「可惡的歐洲殖民主義」之宰制(結果確實如此)。
一九四五年裕仁宣布無條件投降,並稱這是全體日本人的公意(其實不然)。這是裕仁對本世紀的最大貢獻。
假如裕仁堅守「優柔寡斷」的原則,戰爭可能還會延續一段時間。在那個絕大多數研發原子彈的科學家對放射線的後遺症一無所知的時代,日本也許還會多吃上好幾打原子彈。
那麼,原先集結於亞洲北方的蘇聯軍隊,或許會揮軍南下,和中共小老弟並肩作戰;一面打日軍,一面打中國國軍。然後,也許東亞大部分地區會淪為蘇聯的附庸,就如東歐的遭遇一樣。
長崎遭原子彈轟炸的翌日,裕仁天皇透過收音機廣播,宣布由於「戰況的發展對日本不盡有利」,因而決定「忍受無法忍受的事」;他這項決定不啻將自己送上斷頭台待宰。
按照日本傳統的做法,所有決策必須獲得決策階層多數人的同意,才可以宣布實施。然而裕仁在一九四五年,卻只根據少數決策階層成員的意見(雖是精英的卓見),遽爾宣布投降。他這種做法使他同時承受來自兩方面的殺身威脅;一方是因戰敗而瘋狂的日本人,一方是因戰勝而瘋狂的白人。
為之死,為之戰
盟軍暫管日本的初期,仍有不少人主張對天皇處以絞刑。早先,英國首相邱吉爾在波茨坦會議中建議讓日本人「光榮」投降時,杜魯門立即表示日本的光榮已不足惜。但邱吉爾提出睿智的觀點:「有一種物事(指天皇),日本人願意為之死,為之戰。這種物事對他們的意義超乎我們的想像。」
麥克阿瑟當年在東京召見裕仁,原以為他會以哀求的姿態為自己開脫。但這位小矮個兒劈頭第一句話就感動了那位大高個兒,他堅定地說:「我的百姓一切過錯盡歸我承擔。」
邱吉爾曾堅信,西方國家於第一次大戰後不該強迫德國取消帝制,那樣做造成一種真空狀態,使希特勒有機可乘。雖然他未及眼見日本簽署停戰協定,便鞠躬下台,所幸戰後的日本沒有出現類似德國當年的真空狀態。由於裕仁天皇領導日本棄絕戰爭,擁抱重商主義,軍國主義終於無法在日本復甦。
救了西方
重商主義抬頭促使日本脫胎換骨,終而變成超級國際經濟強權。若非裕仁一九四五年做了勇敢的決定,今天的日本可能是一片滿布放射物質的荒漠,而亞洲各國則可能受共產黨轄制,敵視西方。
裕仁天皇救了西方。
美國為什麼單挑利比亞?
雷根顯然強過卡特的地方之一,是他報復敵人的本領。卡特想援救人質,結果直升機困於沙漠;雷根卻先後成功地轟炸利比亞、在遊艇上逮捕一名恐怖分子、攔截飛機逮捕另一名暴徒,且因而聲望大增。因此,在泛美客機遭放置炸彈而失事於美國之後,美國百姓一再公開表示,為了正義,他們渴望英國能施以至少同等程度的報復。
元月四日,兩架美國戰鬥機在地中海公海水域上空擊落兩架利比亞戰機,或多或少滿足了美國人的復仇心願。美國國防部宣稱,利機無視於美機的迴避行動,一再「惡意」進逼,美機在生死關頭被迫開火。
十年糾葛
國防部長卡路西稍後表示,美機擊落利機後,即未有進一步戰鬥行動,美方認為事件到此結束。但利比亞領袖格達費上校則揚言報復,且不出所料地提出另一種說法;他的飛機在例行巡弋任務時,遭美國「預謀性」伏擊。
不論何方說法屬實,這件事其實不太出人意料。事件發生之前,利比亞已連續數週籠罩於惶恐不安的氣氛中,因為據傳美國有意轟炸利比亞一座正在興建的化學工廠。利比亞自稱那是一座「無辜的化學工廠」,美國卻堅稱這座工廠將生產威力強大的化學武器。但這次事件發生後,美方矢口否認與化學工廠有關。
格達費與美國的糾葛已歷時十年;差不多每回衝突,輸家都是格達費,但美國與歐洲的關係也受到傷害。一九八六年四月,美國懷疑利比亞涉嫌歐洲多起爆炸案,於是在佘契爾夫人首肯之下,自英國境內的美軍基地派機對利比亞進行報復性轟炸,許多其他歐洲國家齊聲譴責美國的行為;尤其在獲知美機誤殺利國平民後,譴責更為強烈。
美國這一次在缺乏充分證據的情況下,即認定利比亞興建化學武器工廠,引發了它與北約盟國間另一次齟齬。西德指責美國判斷草率,美國則抱怨歐洲各國過於軟弱。美國細數格達費罪狀;在歐洲各地製造爆炸事件、供應愛爾蘭共和軍軍火,與巴解恐怖分子密切往來……,美國並且對於歐洲人竟然會相信利比亞可能在沙漠中建造一個四圍布有地對空飛彈的普通化學工廠,大大嘲諷一番。
在利比亞戰機被擊落後不久,英國外交部宣稱收到一項足以證實利比亞計畫生產化學武器的可靠情報。不過,即使歐洲各國相信英國的情報,他們會同意美國有權摧毀嗎?利比亞並沒有使用化學武器的確切前科,比較值得擔心的應該是:利比亞的化學武器最後可能流人比他們更危險的分子手中。
招惹的都是強敵
所謂更危險的分子,指的不僅是恐怖分子。中東地區近月來中程導航飛彈數量倍增,已經令美國起了戒心。伊拉克製造的飛彈可以直接攻擊伊朗首都德黑蘭;敘利亞向蘇聯購買的飛彈,可以直接攻擊以色列的特拉維夫;即使比較和平的沙烏地阿拉伯,也從中共手中獲得一批可以輕易攻擊潛在敵人的飛彈。
阿拉伯國家說,他們需要這些飛彈,以便抗衡以色列自製的飛彈與核子彈。但這些阿拉伯國家由於沒有自製的核子武器,也許會禁不起誘惑,而在飛彈前端加裝化學彈頭。
以色列目前正運用美國星戰計畫的經費,開發一種可以擊落這些飛彈的火箭。雖然在研發成功之前,以色列對「化學飛彈」毫無招架之力,但是很顯然格達費招惹的都是強敵。這次飛機被擊落的事件,應該足以警告他暫停興建化學工廠;假如他一意孤行,利比亞人最好隨時準備躲空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