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進入2025年以來,嘉義、台南接連發生好幾次強震,位在台南科學園區的科技大廠,像是台積電、聯電、群創等,都一度停機,連夜搶修才恢復生產。尤其是台積電,更是展現高度韌性,化解全球供應鏈的疑慮。
近期國內地震頻傳,特別是2025年1月21日,嘉義大埔地震引發劇烈搖晃,台南與嘉義,均發生6.4規模的地震。而位在台南科學園區的台積電、聯電、群創等科技大廠,都因地震影響一度被迫停機,廠商連夜搶修才復原。
多數大廠已升級防震,展現生產線韌性
其中,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位於南科的18廠和14廠,傳出部分機台設備移位,晶圓破損的情況,不過隨即在1月23日,多數生產線已恢復正常運作,僅有少部分設備在進行校正中,即便後續幾日餘震仍不斷,但因為台積電的應變措施得宜,損失情況皆在可控制的範圍內。而且,損失對照台積電的獲利數字,可說是只占微幅一小部分。
若真有災情,此時,台灣半導體業產業群聚效應就將展現優勢,工程師可隨時南北調度,或是不排除會透過三班趕工制,降低地震帶來的影響,來迅速恢復生產線,同時也可彈性調整其他廠區進行產線的支援,將損失降到最低。
事實上,台灣半導體業者在地震應對和災害預防上具備豐富經驗,各家廠房機台防震設備,近年來,均持續呈現升級的態勢,只要測得四級以上地震,重要機台就會啟動防護機制成為待機狀態。
以採取最高標準的台積電為例,有鑑於台灣地震發生頻繁,因此近年來,公司在防震方面,即採用超越法規的標準做好管理措施,包括台南科學園區的新建廠房增設浮動樁,使進入晶圓廠的地震波強度降低25%、高架地板震動台測試與機台錨定改善、爐管機台裝設隔震平台、部署地震預警停機系統、塔式晶圓儲存設備增加止滑片,防止滑動天花板加強斜撐來避免掉落。
此外,台積電也會定期全面檢視所有廠房與設施,陸續裝設阻尼器補強廠房結構,同時更積極採用新的設備減震與隔震技術,來降低地震可能對營運帶來的風險。至於地震管理機制,則以「人員零傷亡、工廠短期回復運轉,降低客戶營運影響」為執行方針,並據此訂定跨廠區地震緊急應變與營運持續計畫,不斷提升抗震能力,有系統地將地震對公司造成的危害降至最低。
台積電多次抵禦強震,將危機化為轉機
整體而言,在過去幾次的強震發生過後,台積電總能以最快的速度,讓生產恢復正常,成功將危機化為轉機。畢竟,在過去防震措施不斷強化(如建築物及機台耐震機制之建立)、本島上中下游群聚效應顯著而即時支援、供應鏈高度配合、工程師24小時隨時待命的情況下,此則是在台灣以外的地區,無法進行複製之處。
台積電以此高度韌性,化解全球供應鏈的疑慮,更可說明台積電近來除了布局海外市場之外,更持續深耕台灣的重要原因。例如,2024年4月3日,花蓮發生的7.2級規模強震即為最佳案例,台積電廠房在48小時內,就完全恢復正常的運作,且對於全年度的營運,幾乎無造成明顯的影響;而2025年1月嘉義的地震,雖造成台積電將於2025年第一季認列扣除保險理賠後的相關地震,損失約53億元,但仍無損於公司2025年全年合併營收24~26%的目標。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APIAA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