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的二次美國總統任期將於2025年1月20日正式展開,各國政府、全球私部門、第三部門機構都在評估可能帶來的影響。由於川普團隊在選舉期間、選後便不斷拋出不同版本的報復性關稅,對盟友、非盟一律拋出10%,甚至到60%的關稅,不只迫使是中國,各主權國家或經濟體都改以「風險」來解讀、研究川普政府。
川普政府可能引發的風險,並不只是相對可量化的經濟風險,對企業來說,氣候變遷、地緣政治、公共衛生、減碳綠能、甚至是解放軍軍事演習,一樣會產生明顯而立即的衝擊。更遑論邁向和談但進度不明的俄烏戰爭,惡化的中東情勢,失控的南韓政局、以及急速變動的中朝俄關係。
當俄羅斯總統普丁也開始對7300多公里外的台海情勢表態,夾雜國際政治、地緣衝突的新型態的風險,非常有可能顛覆企業短中長期的營運前景,甚至構成可觀的威脅,進而壓縮獲利;新型態的風險,不是轉嫁給產物保險公司就有辦法處理。
什麼是營運持續計畫(BCP)?
日本安全保障戰略研究所研究員岩本由起子分析,傳統的「危機管理」處理的是「突發危機發生時,將損害降到最低」,包括平復異常事態的一連串的工作,例如向媒體和利害關係人發送訊息、緊急應變方案等,是以短時間的現場處置為中心;「營運持續計畫」(BCP)乃是事前評估可能的風險,並訂定方案,即便在危機發生時,也能維持重要業務的營運,不只是降低損害,更重要的工作是建立一套程序,確保事業主體得以維持至正常狀態,因此是具有長期性、戰略性的特質。
台灣企業經歷新冠疫情2年的挑戰,在「供應鏈韌性」的作法上已經建立世界標準,夠資格成為其他國際企業取經、師法的對象。
不過,供應鏈韌性是否足以應付接下來的挑戰,專家仍有不同看法,岩本由起子認為,在強化供應鏈基礎上,還要進一步確保各個細項為:1. 員工安全、2. 保護資訊系統、3. 緊急財務戰略、4. 建立快速資訊傳達機制等,「就企業永續和提升在地信賴等面向,全面推進BCP的工作刻不容緩!」岩本由起子強調。
在風險敏感程度最高的半導體產業領域,川普上任後的各種可能情狀,已經開始不同程度左右企業決策,中經院第二研究所助研究員江泰槿分析,例如在半島體產業方面,台灣半導體業正面臨「Taiwan+1」的戰略轉型,這股趨勢的連鎖效應反映在聯電、世界先進、力積電等專注於成熟製程的廠商,陸續接獲來自各國的設廠邀約。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政府的戰略意圖,已經超越了單純的「Plan B」,而是著眼於建立以美國為中心的在地供應鏈,特別是在半導體先進製程領域。
BCP是打臉「台海戰爭論」的有效說帖?
《經濟學人》曾將台海說成世界上最危險的區域,川普上任後,外媒、期刊等難保不會繼續炒作此議題,江泰槿認為,台灣長期存在的「五缺」問題,尤其是水電資源不足的困境,加上地緣政治風險的考量,都是跨國企業評估時的重要指標。因此,政府必須致力消除外商的政治疑慮,以提升台灣作為投資據點的吸引力,「台灣在向外招商引資時,BCP會成為有效說帖。」
建構BCP不只是大企業的課題,也不是高風險領域企業的專利,不會排擠目前執行的ESG項目,岩本由起子以中小企業的角度切入,剖析「營運持續計畫」是利大於弊,「BCP可以確保事業體的持續性和競爭力,因為中小企業一樣需面對利害關係人,也是社會整體經濟穩定不可或缺的一環,更能對地方做出具體貢獻。」
在台日本企業已改變思維?
2022 年11月,美國眾議院前院長裴洛西訪台以及共軍圍島軍演4個月後,《日經新聞》曾針對50家在台日本企業進行問卷調查,詢問台海有事之際,避難和BCP計畫,總共獲得23家企業回應。
具體上初步為預購長期機票等作法,而且只有戰爭單一事態,其他極端狀態如颱風、地震、氣候變遷下的營運計畫,或是在通訊封鎖之下,如何保持與現地法人台灣社員的聯繫,轉移管轄權,如何與政府部門聯絡,則缺乏探討。
「事前擬定BCP計畫,是企業經營的義務。」市值超過3兆日幣,2018年疫情前投資台灣,疫情期間虧損兩年不撤資,今後還要進一步擴大投資,深耕台灣的東証上市企業高層人士堅定表示。
(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