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位高、名重、權大、但影響力小

高希均
user

高希均

1989-01-15

瀏覽數 13,100+

位高、名重、權大、但影響力小
 

本文出自 1989 / 2月號雜誌 第032期遠見雜誌

當一月二十日中午布希宣誓為第四十一屆美國總統時,全世界的焦點又將集中在這位白宮的新主人身上。他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性早已被公認。戰後國力鼎盛時期,有人譬喻美國總統有帝王的威望,教皇的榮耀以及元首的權力。但是,繫世界安危於一身的美國總統,在今天的局勢中,真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嗎?這真是以前不會想到,但現在不得不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選民不熱衷投票

話要從近年來美國選民不熱衷於投票選總統開始。

在這次布希--杜凱吉斯的選舉中,據估計只有五0%的選民投票,是一九四八年以來最低的一次。與西德、法國、英國、日本等七0~八九%的投票率相比,一半的美國選民居然放棄了這個重要的選擇。

過去選民對總統選舉不熱衷的解釋不外是:投票登記麻煩、中產階級以下的人民(尤其是少數民族)不關心政治、候選人本身缺乏吸引力--所謂「二者之中選一個次壞」,誰當總統都差不多。

現在另加的一個解釋則為,「美國總統是愈來愈不重要」,「總統的影響力是愈來愈小」,既然總統不這麼重要,那又何必多此一舉去投票?

二、雷根的處境

總統影響力的下降,不是空穴來風的。美國時代雜誌遠在大選前就發表過一篇「為什麼總統顯得那麼渺小?」的專論。基本論點是:總統的責任在加大,限制在增加,影響力與權力在縮小。大選後的紐約時報又登了一篇著名經濟學者蓋勃勒斯的文章。他指出:「根據所有過去的標準,總統這個職位已經顯得相對的不重要。」

這位民主黨籍已退休的哈佛大學教授又以譏諷的筆調,嘲笑雷根之所以在第二任內很少開記者招待會,不僅是因為雷根對很多問題缺少判斷與瞭解,而同樣重要的是,「當他被記者詢及那些事情時,事實上他對那些事情並沒有什麼影響力。」

雷根是戰後最受人民喜愛的總統。這位個性溫和但原則堅定的總統,在卸職前無法掩飾他對總統影響力日衰的失望。

在卸職前的一次演講中,他憤慨地指出:「國會、利益團體與新聞媒體」這個鐵三角削弱了總統的權力,阻礙重要的施政。他以巨額的財政赤字為例來說明他要減少政府支出,因鐵三角的反對而不可得。

在他的第二任內,雷根變成了一位「傷痕累累」的領導人:國會既沒有順利通過他提的預算,也不支持他的中南美外交政策,甚至於也否決了他對大法官人選的提名,更不必提伊朗軍售質詢帶給他的難堪。

卸職前夕的雷根,仍是一位受歡迎的總統,但不是一位有重大影響力的總統。被認為「最有權力」的美國總統,近年來在一次又一次的國會投票中,無情地被卸下了那高估的權威外衣,使世人瞭解:如果犯法,就會像尼克森一樣,羞辱地下台;如果政策不受國會多數議員支持,就會像雷根一樣,不得不接受。 民主政治就是這樣有規範地,無情地在運作。

三、為什麼影響力小?

總統影響力這樣的轉變是好是壞,尚難判斷,但值得指出的是:大概有五個因素削弱了他的影響力:

第一是國會。在三權分立的國家,當總統是屬於一個黨(共和黨),而參眾二院被另一個黨(民主黨)控制時,總統當然就難以順利地推展他的政策。

第二是官僚系統。有人諷刺地說:總統只是宣布官僚系統所決定的事項,扮演一個象徵式地重要角色而已。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大家都熟知雷根對台灣友善,但是在國務院層層官僚系統下,他也無可奈何。

第三是利益團體。這些團體常以強大的聲音與雄厚的資金,設法爭取對他們有利的法案或政策。總統在各種壓力下,不得不做各種政治妥協。在妥協下,總統不是在勇敢地推動那些「自以為是」的政策,而是消極地在接受他「不以為是」的妥協。

第四是媒體。民主國家中的媒體對在位的政黨與總統通常都是批評多於稱讚--懷疑他決策的動機,預測他推行的困難,報導他失敗的措施。媒體不僅在批評總統做了而做好的事,也批評他該做而還未做的事。

有「偉大的溝通者」之稱的雷根,認為媒體沒有公平地向讀者陳述他的觀點,削弱了他與國會爭辯的影響力。

第五是國內外的大事。因事件複雜性(如國際上戈巴契夫的片面裁軍、如國內社會福利措施的修正),都已不再是白宮主人一手所能駕馭。

面對這些變數,一位評論家感慨地說:「在西方世界,沒有一個政府領袖像美國總統那樣受人重視,但是,也沒有一個政府會像白宮那樣無能為力。」

這個說法似乎過分悲觀了些。美國總統當然仍有他的影響力,只是主客觀因素在變,因此總統要認清:他不能隨心所欲;人民要認清,總統不是萬能的。

四、台灣的領導

在台灣的現況下,總統與行政院長是二位最有影響力的首長,台灣的領導階層也正遭遇到美國總統類似的經驗:國會中有民進黨尖銳的挑戰與國民黨本身內部的矛盾,使重要法案一再擱淺;社會上利益團體在台前與幕後的公然操縱,影響政策的正常擬訂;媒體的強大影響,常常左右政府的決策及它的時間表。

與美國官僚系統有所不同的是:我國大多數的部會在用人及待遇等的限制下,一直缺少足移的優秀人才,也就缺少優秀的幕僚作業。有人形容一位部長「他的構想在他辦公室誕生,也在他辦公室夭折」,沒有好的幕僚,怎麼可能把構想變成政策方案?與美國相同的是:首長都無法使官僚系統反應靈敏,放棄本位主義。

如果今天的美國總統都不能靠職位來充分發揮他的影響力,那麼在我國強人時代已一去不返的局面下,要怎樣才能產生有效的領導?

我國的領導人物,除了妥善運用職位上賦予的權與名之外,還要儘量發揮三種特質:

--要以偉大的識見來描繪中國的遠景,更要以空前的魄力來逐步推展。並且正告在台灣的中國人不要在蕞爾小島上不斷的內鬥--台灣的前途在中國的統一。

--要發揮親和力,來培養強烈的共識,凝聚民心。減少當前流行的分離、對抗意識。

--要發揮說服力,來贏得國會、媒體及利益團體的支持。

此外,在民主制度還沒有建好的時刻,領導人物的公正無私、廣闊胸懷,更易建立信服。「無私」就是不折不扣地把國家利益放在黨的利益與個人的利益之上。「無私」就是聽取不同的意見,借重各方的人才。有了這樣的總統與行政院長,台灣的民主政治更能走向成熟,中國的民主前景更有希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