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無需跳出舒適圈,也能持續成長

郝旭烈
user

郝旭烈

2024-11-16

瀏覽數 5,450+

只有嘗試多了,擁有更多的「習慣圈」,才會知道什麼是自己最舒適的狀態,才能選擇並找到自己的舒適圈。Unsplash by Christin Hume
只有嘗試多了,擁有更多的「習慣圈」,才會知道什麼是自己最舒適的狀態,才能選擇並找到自己的舒適圈。Unsplash by Christin Hume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要跳脫舒適圈才能成長。」但問題是,我們經常沒有分清楚這裡到底是「舒適圈」還是「習慣圈」。我們只有不斷嘗試多個「習慣圈」,才能找到真的「舒適圈」。

記得有次在企業內訓結束之後,一位學員過來跟我聊天,閒談之間,突然問了我一個問題:「郝哥,要怎麼樣才能夠跳出舒適圈,讓自己可以持續不斷地成長?」

我一邊收拾東西,一邊輕鬆地問他:「所以,您現在的圈子很舒適嗎?」

被我這麼反問一下,他愣了幾秒,然後表情無奈又不置可否,幽幽地回我:「我也不知道耶?」

「對啊!不僅你不知道。事實上,連我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經找到舒適圈?何況,如果真的讓我給找到了舒適圈,我才捨不得跳呢,跳什麼跳?好不容易找到舒適圈,把圈子擴大點不是挺好?」我稀哩呼嚕、劈哩啪啦地說了一串。

他聽著我連珠炮似的回答,似懂非懂地點頭。

後來我在回家的路上,又細細品味了他的問題,反問了我自己:「誰規定一定要跳出舒適圈,才能夠持續成長?」

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圈?

很多時候,如果我們提出的問題本身就已經是「問題」,那就很難找到想要的答案。更何況,如果問題本身就包含了自己的信念和答案,別人給的意見也是徒勞。

像前面這樣的問題,本質上,提問者的邏輯就已經認定:「想要成長,就必須要跳出舒適圈。」

然而,到底什麼是「舒適圈」?又為什麼「成長」就必須要跳出舒適圈?

記得第一次在職場上聽到老闆告訴我「要跳出舒適圈,才可以讓自己成長」,大概是在我工作一年半左右的時間。

那個時候,一方面是我跟老闆的關係好,一方面我也直覺,這樣子的論述有問題,所以我就忍不住跟老闆打趣說:「老闆,我都還沒找到舒適圈呢,還要往哪兒跳?充其量,我在這邊工作了一年半,也只不過是『習慣』了這邊的工作環境。但我又沒有其他工作經驗,沒有比較,怎麼知道這邊是『比較舒適』,還是只不過『比較習慣』?」

聽我一連串不打結的回覆,老闆也樂得對我說:「你這小子說得還挺有道理的,看起來我也不知道這份工作是不是我的舒適圈?」

後來,老闆和我還乾脆放下手邊工作,針對「舒適圈」這個話題討論了半天。

結果我們的結論有了共識,那就是:如果好不容易找到舒適圈,你的初衷不就是為了那個舒適的感覺、那種舒適的享受嗎?既然如此,「幹嘛還要跳出去?」

如果要脫離舒適,只是為找到舒適;這個邏輯是不是也太怪了?

持續擴大舒適

後來我似乎愈來愈明白,我們待的圈子,只不過是個「習慣圈」,因為習慣才會感覺稍微的舒適。

但是只有嘗試多了,擁有更多的習慣圈,才會知道什麼是自己最舒適的狀態,才能選擇並找到自己的舒適圈。

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訂《遠見》輕鬆帶回Arowana好箱!

想要有個好選擇,先要有很多選擇。

不過話又說回來,既然都已經找到了舒適圈,幹嘛還要跳出去呢?

「擴大舒適圈」不就好了?

圈子變大,快樂變大。

記得第一次去台東參加鐵人三項,就感覺那個活水湖,是一個超大游泳池。我在裡面游泳的時候,就有那種擴大舒適圈的感覺。

不過,也曾有人問我,那些似乎沒錢買摩托車,卻騎著自行車上陽明山的人兒,感覺好像就是找不到舒適圈,但是一直在「跳脫舒適圈」的一群。

其實,我也曾經這麼認為過。

但是後來自己騎腳踏車之後才驚覺,只要靠近這群人,就會發現當他們看見「坡」要來臨的時候,雖然滿身飆汗,但是嘴角仍會不自覺露出經典動漫《飆速宅男》主角「小野田」般的微笑,甚至感覺還在唱著「HiMei HiMei……」快樂的歌曲。

原來,我們以為的跳脫舒適圈,很多時候是別人的享受舒適圈。

與其放棄舒適,為了追求舒適。不如尋找舒適,持續擴大舒適。

其實,我們確實生活在自己的圈子;只不過,很多時候,要很有覺察地知道它只是習慣圈,而未必就一定是舒適圈。

嘗試才能找到舒適

至於是否舒適,沒有更多的嘗試,是比較不出來的。

記得我第一次離職時,我的一位學長告訴我:「不管新的工作如何,給自己多一點選擇,才有發現自己天賦、遇見更好自己的機會。就算換了之後失敗沒找到天賦,心情不愉悅、不美麗,也沒有關係,繼續找也就是了。」

沒有嘗試,哪懂舒適?

失敗,讓我們懂得謙遜;謙遜,讓我們靠近成功。

就算有一點小小的成就,絕對不是自己有多麼的優秀,而是因為懂得自己的不足和局限,所以願意讓自己繼續前行,不停地看見。

打開局限,更多發現。打開成見,更多看見。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尚學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本文轉載自《哈佛商業評論》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