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初,一群台灣人出發到越南胡志明市,參加了相親活動,並且走訪了越南南部下六省地區、和湄公河畔的貧民聚落。
不過,他們並非是來挑選越南新娘的相親團,而是由梁修身導演率領的公共電視劇組勘景團。今年,將歡慶十周年的公共電視,鎖定新移民的議題,預定於7月,首度上檔台灣第一部以外籍配偶為主題的連續劇《不要叫我外籍新娘》。
這齣連續劇將創下許多「第一」,除了是台灣第一部以外籍配偶為探討主題的連續劇,也是台灣連續劇第一次前往越南出外景,更第一次起用多位毫無演藝經驗的外籍新娘擔綱演出主角。
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截至去年底,台灣的外籍與大陸配偶總計有38萬4000人,多於整個桃園市區或新竹市區的人口。
其中,來自東南亞地區的外籍新娘占了13萬4000人,而越南新娘更是東南亞新娘的最大宗來源,占57.5%。
即便近20年來,這批台灣新移民,以及她們的下一代,已經逐漸成為台灣的新族群;但是她們在台灣社會生活裡,從名稱、處境到生活適應,各方面仍顯得格格不入。
外籍新娘應正名新移民女性
梁修身這幾年開始留心,住家社區中庭,不論是清晨、黃昏,往往聚集著帶老人家出門散心的外傭與外籍新娘,操著老人家聽不懂的印尼話、越南話,三五成群地談笑。
為數可觀的外傭、外籍配偶,已經成為台灣日常生活中稀鬆平常的一景,尤其是來台落地生根的外籍配偶,更引發了梁修身的興趣。
於是,他開始接觸外籍配偶的相關團體,前年甚至還被台灣南洋姊妹會選為常務理事!
而《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其實是台灣南洋姊妹會2005年所出版的台灣第一本外籍配偶創作集,書中集結了十位外籍新娘,以努力學來的中文,一字一字書寫而成的隨筆文章,記錄著嫁來台灣後的生活點滴,是句句發自肺腑,真誠樸實的小品。
創立南洋姊妹會的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夏曉鵑便曾強調,「外籍新娘」雖是一種台灣人習以為常的泛稱,但是仍帶有歧視意味,因此希望發起正名運動,請大家多給予尊重,稱呼她們為「新移民女性」!
早在前年,梁修身便以這本書做為連續劇腳本的主要靈感,還找來曾以《黑狗來了》等片入圍金馬獎、也入圍過金鐘獎的編劇黃素玉,開始蒐集外籍新娘的故事題材。
去年,梁修身在澎湖離島大倉島上,拍攝了《移民天堂》的單元劇,同步呈現偏遠小學廢校與外籍新娘的議題,便是為了拍攝越南新娘的連續劇而暖身。
去年,公共電視有鑑於台灣外籍配偶愈來愈多,便以「新移民」做為2007年度大戲的主調,展開劇本甄選,短短一個月的報名收件時間,吸引不少知名導演前來角逐。
最後,經過三輪的淘汰賽,由早有準備的梁修身勝出,並於今年2月實地前往越南勘景,3月9日開拍,並於4月前往越南展開實地拍攝。
戲劇呈真實,婆媳問題最棘手
《不要叫我外籍新娘》的劇情講述了四個越南新娘勇敢嫁來台灣後的不同人生際遇。
觀察細膩的黃素玉,透過書籍資料與密集訪談外籍新娘,歸納出外籍新娘嫁來台灣所遇到的各種生活處境,為四位外籍新娘設定了不同的人生課題。
第一位新娘嫁來台灣後,被驗出感染愛滋病,面臨被驅逐出境、遣返回越南的命運;第二位新娘是嫁來台灣才發現,她真正要嫁的是罹患腦性麻痺的哥哥,但自己卻愛上代兄來越南娶親的弟弟。第三位新娘是嫁來台灣,才發現先生離過婚,還有兩個小孩,而且前妻還會常常回家。第四位新娘則為了幫越南的娘家還債,嫁來台灣居然還被人蛇集團從夫家押走,被迫賣淫還債,最後離婚收場。
這些情節看似戲劇性,其實都真實刻劃了新移民女性來台後的困境。
嫁來台灣11年,在台北勞工教育電台主持「寶島湄江情」節目已有兩年時間的越南新移民嚴沛瀅,原本也要在劇中演出新娘角色,但因時間不允許而作罷。
看過劇本的嚴沛瀅,深受感動,很高興總算有連續劇以新移民為題材;但她也坦言心懷忐忑,希望這部連續劇能反映新移民的真實處境,受到台灣觀眾的正面認同,而不是加深大家對於外籍新娘的刻板印象。
就她觀察,新移民女性遇到最普遍的問題,就是婆媳問題,以及婚前完全不知道先生的過去,這些未知的命運,在劇本中都有不少著墨。
梁修身指出,劇中較少著墨的是新台灣之子的教養問題,「因為這些外籍配偶自身遭遇的問題都還很多,十幾年來都沒有獲得真正的解決!」所以劇情主要仍鎖定外籍配偶。
實際體驗相親,仲介業不人道
在今年2月初帶領劇組展開越南五日勘景行程中,梁修身感觸最深刻的,就是實際體驗的相親過程。
梁修身一行人從17位新娘,篩選到最後剩下五、六位。而這17位姑娘,只有一位讀到高二,其餘都是國中以下學歷。
「相親過程,就像是豬牛拍賣會!也像以前美國南方黑奴,只差人不是被關在籠子裡!」他萬分感慨地說。
越南女孩為了改善家人生活,遠嫁給韓國人、台灣人已經蔚為風潮十多年,當地素質參差不齊的婚姻仲介業者也應運而生。
由於越南國土南北狹長、交通不便,帶台灣人或韓國男性到鄉下相親,十方不方便,因而胡志明市出現了「養媽」的角色。這些業者負責到窮苦的南越鄉下「蒐羅」願意遠嫁海外的姑娘,整批離鄉背井運送到胡志明市,集中住宿於養媽家裡,以便「被挑選」。
然而,與其說是住在養媽家,不如說是住在養媽租來的新娘集中營。
前越南台灣商會聯合總會會長夫人廖育珠,從她胡志明市的住家窗外往下看,就正對著一棟新娘集中營,越南姑娘的房間擺設、生活起居,一覽無遺。
廖育珠提到,通常在養媽租來的一棟小公寓裡,可能就擠滿了50到80位越南姑娘,一間三坪的狹隘房間裡,就能讓五、六個越南姑娘擠在一起生活起居、晚上打地鋪睡覺。
在養媽家生活的這段期間,越南姑娘唯一的生活重心,就是天天盼著客人來挑選新娘,每日的生活、外出也都受到養媽控制。
一旦相親者上門,養媽會先帶客人到公寓,先行挑選出20位不等的候選人,再相約在餐廳以光明正大的飯局做為掩飾,在酒席間逐批淘汰篩選。
飯局間,越南姑娘必須任由客人發問、品頭論足一番,被淘汰的便摸摸鼻子立刻離去。而最後被挑定的新娘,則當場還必須被驗明「處女」正身。甚至,眼前的未來夫婿是什麼長相、什麼條件,她都沒有「say no」的權利。
因為在養媽家裡住愈久,欠養媽的錢愈多,如今雀屏中選,可以擺脫負債,一方面卻也開始為自己茫然未知的下半輩子感到忐忑不安。
根據仲介業者表示,越南姑娘待在養媽家裡,快的話一到三個月就可以嫁出去,而一直滯銷的姑娘,最後可能會被養媽推入火坑,賣淫還債。
南越多窮苦,遠嫁重洋脫貧
為了忠實呈現越南的生活與風光,梁修身一行人,足跡踏遍胡志明市郊區沿河的貧民窟、南部的古芝,甚至遠到離胡志明市三、四小時車程、也是下六省中越南新娘人數最多的芹苴省、湄公河畔等地。
南越生活窮苦,許多貧民沿湄公河大小支流搭建高腳住宅,家裡木板拼貼起來的地板都是大縫小洞,看得到房子底下水波粼粼;而臨河的空間一律都是廚房,煮飯用的是河水,廁所也很天然,直接往河邊一蹲就解決。
資深媒體人楊渡的弟弟、申昌機械公司經理楊炤杰,在越南經商多年,他笑談曾經陪朋友到南越農村娶親,女方家的廁所竟然得先爬高到樹上,再對準底下的池塘解決!當場嚇壞男方帶來的一行陪客。
梁修身已經挑定一戶胡志明市郊臨河的貧民住宅做為場景,希望能傳達越南姑娘們為了改善家貧,不顧一切毅然選擇遠嫁重洋的初衷。
除了場景真實,這齣連續劇的選角也煞費苦心;為了如實呈現越南新娘的面孔,梁修身在選角上採取大膽的作法。去年底,梁修身透過南洋姊妹會、賽珍珠基金會、中央廣播電台的越語節目放送徵求招募越南新娘擔綱演出的消息,並且還在大台北地區100多家越南小吃店張貼「你想演戲嗎?你想當明星嗎?」的徵選海報,結果有30人來報名,目前已錄取5名會讀中文、30歲以內的越南女性,展開演技訓練。
「來報名的,坦白講都算是嫁得好的!」梁修身提到,外籍新娘嫁來台灣,尤其中南部,婆家會減少她們的外出機會,以免她們和同儕有互相比較生活情況、或有朋友援應,而容易產生逃跑的機會。「很多外籍新娘身上都沒有半毛零用錢,婆家也不讓她們上識字課,更別說讓媳婦拋頭露面來出演戲了!」
當異地新娘,像一堆沒根浮萍
儘管目賭胡志明市滿街嘈雜、壯觀的摩托車陣,仍然遠不及相親時,越南姑娘涉世未深、卻汲汲營營要脫貧嫁人的臉孔,來得令梁修身等一行人難以忘懷。
返台途中,在胡志明市機場,一個看似要遠嫁的越南姑娘,在攝氏30度的高溫下,硬是被家人穿上厚重的冬衣外套,讓離別的氣氛更僵結。來送行的十幾位家人靜默無語,新娘的母親一再地打開大包小包的行李箱確認,新娘的父親則一直站在最外圍,表情木然。直到新娘走進海關,父親才突然衝到人群最前面,拍打著玻璃窗跟女兒揮手喊再見。又是一個離鄉遠嫁去異地當新移民的新娘。
當這樣嫁來台灣的新娘,已經龐大到成為台灣的一支新族群時,她們卻還像是一堆沒有扎根之處的飄萍,未受到應該有的認同與幫助。
《不要叫我外籍新娘》說的是不僅僅是新移民女性的甘苦,也是台灣人都應該正眼相待的故事,更是政府、社會應該積極解決的社會問題。
移民署成立,外籍配偶降溫?
曾經,台灣每五對新婚夫婦中,便有一對中外聯姻,外籍配偶人數每年以2萬人速度暴漲的顛峰盛況,如今已不復見。
因為外交部自2005年起,即加強外籍配偶境外訪談嚴審措施,使得去年外籍配偶僅9524人,繼2005年減少6530人後,去年又續減了4284人。
原本便占外籍配偶最大宗的越南籍新娘,去年就減少了3160人,減幅最大。
加強面談制度兩年來,今年1月2日掛牌的移民署統計,約有3萬多名外籍配偶未通過面談,而被打回票的申請案,要重新申覆極為困難。
然而即使政府開始嚴加控管外籍配偶,但是將近20年來台灣政府長期忽略管理新移民,已經在國際上產生負面印象。
美國國務院去年7月提出的世界販運人口情形報告中,在全世界190多個國家裡,台灣竟和許多開發中國家並列為第二級嚴重觀察名單,比前年的第一級觀察名單更退步。
社經地位低,台越婚姻污名
駐胡志明市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陳杉林坦言,各種光怪陸離的申請面談者,辦事處早已經見怪不怪。有入獄的重刑犯託人來越南娶親,目的是為了能照顧台灣年邁父母。而肢殘智障的台灣新郎,更是常見。
根據辦事處統計,去年到越南娶妻的台灣男性共有2499人(此亦即越南新娘的人數),以31到40歲為最大宗,其次為41到50歲;而這些台灣男性的職業,有高達97%屬於藍領工人階級。
而台灣男性的教育程度,高達59%為國中學歷,再者是34%的高中職學歷。
越南新娘的教育程度,則52%為國小,33%為國中,可說有85%都在國中以下。
而越籍配偶的年齡則以21到30歲為主,高達76%,其次是20歲以下,占了13%。
為台灣許多大型食品廠代工果汁的台商佳美公司總經理游明達,在越南經商多年,戀愛娶了越南高官的女兒,還是一位美麗的提琴手;但是游明達卻飽受台越婚姻的污名之苦。
他苦笑,每當太太的越南友人知道她嫁給台灣人,總是狐疑地揣測,游明達是不是缺了胳臂、還是斷條腿?
陳杉林指出,在政府決定加強面談制度以前,確實只要來面談就可以過關,所以越南新娘每年來台人數,還曾高達1萬3000人,但現在已經因控管而呈現降溫。
儘管外館面談制度轉嚴,移民署也已經成立,但對於怎樣輔導已經來台的新移民女性,並幫助她們的下一代更融入社會,還需要更多的社會資源以及共識。(林孟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