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認為,所有事物的最佳途徑,都是經由相反方向前進:因損失而獲益,因獲益而損失;想更快抵達左邊,你得先向右走。這也是奧地利式投資方法論的核心,勝利方式並非來自當下決戰,而是尋求中間優勢(他稱之為「勢」)的迂迴方法。(本文節錄自《資本之道》一書,作者:馬克.史匹茲納格爾,方舟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你必須喜歡賠錢,討厭賺錢,喜歡賠錢,討厭賺錢……但我們是人類,我們喜歡的是賺錢,討厭的是賠錢。所以我們必須克服自身的人性。」
這就是「克里普的悖論」(Klipp’s Paradox)──睿智的老練芝加哥穀物交易家克里普無數次重複這個悖論,我因而得知了一個原型投資法,並很快把這個投資法納為己用。
這個投資法就是迂迴途徑(roundabout approach,我們稍後將其稱為勢和烏維格(Umweg),最後則稱之為「奧地利學派投資法」〔Austrian Investing〕):我們追求的不是立即獲利的直接途徑,而是立即虧損的艱難迂迴途徑,此中間步驟會帶來更大的潛在獲利優勢。
曾使用此一古老策略的人,包刮軍事將領和企業家──他們是文明的毀滅者,也是創造者。事實上,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正運用此邏輯,以有機方式進行高效的成長。但若有人催促或強迫使用此策略時,卻會毀掉它。
由於這個策略難以執行,所以它一直是最少人走的迂迴道路,它太過違反我們的本性,也違反我們對時間的感知(而且在華爾街幾乎不可能執行此策略)。
這正是為什麼它最終會如此有效。不過,願意改變思考方式、克服人性、遵循《資本之道》的投資人,一定有執行此策略的能力。(延伸閱讀│他0050獲利了結買瑪莎拉蒂?財金教授:這不是一夜致富的故事)
我們要如何解決這個悖論?為什麼繞道會比直行更有效率?為什麼向右走可能是通往左側終點的最高效率途徑?這種做法只是為了混淆視聽嗎?是因為空話聽起來特別聰明嗎?還是這個方法掩蓋了某些世界共通的真理?
想要獲得解答,得先深入反思何謂時間,以及我們如何看待時間。我們必須改變維度,從直接(immediate)進入中間(intermediate),從非時間(atemporal)進入跨時間(intertemporal)。
我們必須堅定地看著前方,遠離現在正在發生的、可以看見的事物,轉向即將發生的、當下還看不見的事物。
我把這種新視角稱為景深(depth of field,我將此光學術語用在時間上,而非空間上),指的是我們能敏銳感知長遠未來的能力。
長期是一種遠視,短期是一種近視;景深則把焦點放在兩者之間。所以,我們不要以長期或短期思考。我們應該如同克里普悖論所要求的,以完全不同的方式來思考時間,也就是跨時間思考,時間是由一系列彼此呼應的「現在」所組成,每個片刻都會為下一個片刻做準備,這些片刻彼此連接,就像一首偉大的樂曲,或一根細繩上的許多串珠。
從《老子》來看,所有事物的最佳途徑都是經由相反方向前進:因損失而獲益,因獲益而損失;勝利並非源自取得一場關鍵勝仗,而是當下以迂迴的方式等待和準備,藉此在未來獲得更大的優勢。
《老子》指出,在各種兩極狀況之間,在不平衡與平衡之間,存在著一種接續和更迭的基礎通用過程;每一種情況都有其反面。「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
對克里普和老子來說,時間不是外在的事物(exogenous),而是內在的事物(endogenous),是萬事萬物的主因──而耐心便是最寶貴的財富。
事實上,克里普可說是道家的哲人,他用一個簡單的原型訊息,概括了他如何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危險期貨市場中生存,並蓬勃發展了五十多年。(延伸閱讀│巴菲特說投資股票要像「結婚」:長期擁有、別盲從別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