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賴清德國慶演說解析》提了8次中華民國,學者:刻意降低引戰火力

林仕祥
user

林仕祥

2024-10-10

瀏覽數 9,000+

總統賴清德首次的國慶文告,明顯增加中華民國的曝光度。張智傑攝
總統賴清德首次的國慶文告,明顯增加中華民國的曝光度。張智傑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總統賴清德首次的國慶文告,明顯增加中華民國的曝光度,除了一開始就說「慶祝中華民國生日快樂」,還在3千餘字的文告中,提了8次中華民國,前總統蔡英文常用的「中華民國台灣」則僅出現2次。學者認為,綜觀整篇文告,賴清德有刻意降低引戰火力的意思;而不避談中華民國,也是不希望在野黨繼續在這方面做文章,希望融合社會歧見。

賴清德國慶文告全文,從113年前中華民國的創立開頭,期間歷經75年前的古寧頭戰役、66年前的八二三戰役,以及45年前的美麗島事件等歷史事件,最終在各方努力下,走向多元民主的社會,並用晶片驅動全世界。內容雖以內政為主,但對國名、兩岸議題的論述,頗讓許多人耳目一新。

不走模糊路線,銜接中華民國與台灣

「他沒有走模糊路線,把藍營的中華民國113年放到台灣的論述來,這對賴總統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轉變!」成大政治系教授王宏仁受訪分析,文告除了提到古寧頭、八二三戰役,也講到美麗島事件,這套歷史論述,與北京對台灣的論述完全不同,凸顯兩岸互不隸屬的概念。

王宏仁解讀,雖然賴清德將中華民國113年的論述,包容在台灣裡面,但其中也強調,現在全世界之所以認識台灣,是因為「台灣」這一概念,而非「中華民國」,又適度的將彼此切割,顯示彼此的關係是一個「銜接」。

政大外交系教授黃奎博也給賴清德這篇文告給予好評。他認為,賴清德這次講話,「降低一些政治上不必要的衝突、敏感性,」除了輕描淡寫帶過互不隸屬的論述,也減少「中華民國台灣」6字出現的頻率,並用較高的視角,去看台灣未來的發展,「有刻意降低引戰的火力。」

「如果不看他不放棄自稱『務實台獨工作者』;如果不看他不符憲法地稱國家為『中華民國台灣』;如果不看他的『互不隸屬』,說不清楚到底是『兩國論』還是『兩府論』;如果不看他在國慶講話前,對於重大國政的不妥協、不讓步,那麼賴清德的這篇演說,就有一定的格局。」黃奎博評論道。

黃奎博認為,由於賴清德自稱自己是務實台獨工作者、堅持民進黨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再加上過去的兩岸史觀,刻意從1949年一刀切,讓他今天的說法,大家只能「觀其言、聽其行」。賴清德的論述,在短短幾週內出現明顯落差,可能是為了爭取更多人支持他的「互不隸屬」論述。

至於文告中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台灣」的內容,他認為,這樣的說法是往國民黨的主張靠攏,應不至於激起北京方面更激烈的反應。

政大外交系教授黃奎博認為,賴清德這次講話,「降低一些政治上不必要的衝突、敏感性,」。黃菁慧攝

政大外交系教授黃奎博認為,賴清德這次講話,「降低一些政治上不必要的衝突、敏感性,」。黃菁慧攝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不避談中華民國,不讓在野陣營做文章

王宏仁則分析,賴清德不避諱提到「中華民國」4字,對內方面,可以減少在野陣營做文章的機會,以凝聚國內共識,符合這次國慶文告「跨」的主題。他表示,賴清德沒有否認「中華民國」的存在,雖提及中華民國在國際社會曾被「驅逐」,但台灣人民並沒有因此就自我放棄,並闖出一片天。可以說,這篇文告巧妙的銜接中華民國、台灣這兩段歷史,試圖將不同立場的人凝聚在一起。

而賴清德在文告中也提到,有意願和中國就氣候變遷、防堵傳染病、維護區域安全等3個領域進行合作,代表賴政府並沒有意願「完全排除兩岸之間的合作機會」,只是這個合作方式要跟世界各國一樣,要有一個「平等」的基礎。但他也強調,兩岸真的能就這些議題展開合作,也不代表台灣就是中國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王宏仁也認為,賴清德有意藉由這篇文告,暗示兩岸之間的體制並不相同,北京在包括俄烏戰爭、以哈衝突等國際議題上,並沒有盡到應盡的義務,並持續改變台海現狀,也有向北京方面喊話的意味。

綜觀賴清德的首次國慶文告,訴求對象以國內為主,作為少數政府,希望能藉此凝聚國內共識、穩定施政。然而,現在好話已說出,接下來的就看為政者,能否展現更多的政治智慧,進一步化解社會對立的氛圍。

綜觀賴清德的首次國慶文告,訴求對象以國內為主,作為少數政府,希望能藉此凝聚國內共識、穩定施政。張智傑攝

綜觀賴清德的首次國慶文告,訴求對象以國內為主,作為少數政府,希望能藉此凝聚國內共識、穩定施政。張智傑攝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