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牛排教父鄧有癸跨界燒肉:和牛俱樂部「WAGYU CLUB」如何突圍?

段詩潔
user

段詩潔

2024-09-11

瀏覽數 7,750+

鄧有癸有「牛排教父」的稱號。蘇義傑攝
鄧有癸有「牛排教父」的稱號。蘇義傑攝
00:00
00:00

有「牛排教父」稱號的鄧有癸,在縱橫餐飲服務業五十年後、燒肉店百家爭鳴之際,卻選擇此刻跨入燒肉市場,他以「WAGYU CLUB」和牛俱樂部作為起點,腦袋裡打得是什麼算盤?

「其實已經太晚了!」鄧有癸坦言。台灣幾十年前就有燒肉店,當自己還是鐵板燒廚師時就常去吃。不過,「當時就是把肉切一切拿出來,客人自己烤,技術含量不高。想不到現在發展成這樣,尤其日本和牛開放後,肉的選擇性越來越多,技術性也越來越高。」現在燒肉店也可以賣牛排,他恍然大悟,燒肉與牛排是可以結合的。

戴著眼鏡、表情嚴肅,鄧有癸試了一口甜點,旁邊的同仁們屏息以待他親嘗的結果,這是「WAGYU CLUB」是日常的景象。

談到燒肉,鄧有癸認為最近發展得相當快,尤其在日本,燒肉的呈現方式已經不若以往,各類燒法、技法和工具,相較於以前肉切下去、客人自己烤,現在技術性很高,要幫客人烤肉、連切肉都有專門的技師,整個環境都不一樣。

而「WAGYU CLUB」就有一間溫度維持在14度、專門修肉的工作室。鄧有癸解釋,和牛脂溶度比較低,在一般環境修肉,脂肪會溶解,但和牛的香氣必須包在油花裡面,可以想像成,若是一大盤肉慢慢烤,最後幾塊肉脂肪溶解了、味道就沒那麼好吃。

鄧有癸解釋,和牛脂溶度比較低,在一般環境修肉,脂肪會溶解,但和牛的香氣必須包在油花裡面。蘇義傑攝

鄧有癸解釋,和牛脂溶度比較低,在一般環境修肉,脂肪會溶解,但和牛的香氣必須包在油花裡面。蘇義傑攝

外場不再是服務生,而是燒肉師傅

牛排與燒肉究竟有何不同?一個重點在於客人用餐的節奏必須要掌握,「跟以前做鐵板燒一樣,現在很計較客人吃的速度,如果客人聊得開心就得烤慢一點,才能恰到好處。」

年度激省!$3,680 帶回24期遠見+高質感行李箱

鄧有癸也帶進熟悉的西餐與法餐模式,不是只注重肉,從前菜到甜點的部分,團隊不少都是有米其林磨練的底,每一個細節都會去考慮。在他眼中,從鐵板燒到牛排,再到燒肉,「只是換一個方式呈現牛肉」。

特別的是,燒肉店的外場不是只要服務好,肉還要烤得好,必須具有廚藝的部分。目前「WAGYU CLUB」正在建立三級師傅的制度,認為可以提升職業尊嚴,鼓勵外場人員提升,成為技術性師傅。「以前是端盤子,現在必須會表達、會講解、會料理,不再是服務生,而是燒肉師傅。」

然而,餐飲業面臨的困境,當然缺工是最明顯的,但鄧有癸提醒,師傅養成教育也是一個關鍵,雖然有學校教育,但是遠遠跟不上餐飲業發展的速度。舉例來說,在美國,就學時申請去名廚的餐廳實習是擠破頭,要實習到有成績才能畢業,通常畢業後已經具備十八般武藝,因此進入餐飲業後發展快、升遷也快。但在台灣,實習比較像是一個過程,畢業後才真正開始。因此,鄧有癸也投入一些時間在餐飲學校講課分享,希望能讓學生早點進入狀況,畢竟餐飲業訓練廚師需要很長的時間,也希望能加速這個過程。

目前「WAGYU CLUB」正在建立三級師傅的制度,認為可以提升職業尊嚴,鼓勵外場人員提升。蘇義傑攝

目前「WAGYU CLUB」正在建立三級師傅的制度,認為可以提升職業尊嚴,鼓勵外場人員提升。蘇義傑攝

鄧有癸分享:「我用旅行來修煉自己」

從小學徒到牛排教父,鄧有癸說,自己從事餐飲的前十年,雖然喜歡做菜,但就像大多數人一樣,把它當成賺錢工具,好像不是一個志業;做鐵板燒廚師時,與客人互動頻繁,客人反饋很多,深被鼓舞,漸漸地餐飲就成為了一生的志業。

「尤其我們那個年代,當廚師比較不被重視,但其實廚師不是那麼簡單,面對客人,不是只有煮而已,所有的知識與生活,都跟料理有關係,也必須有各種生活與感官的東西去互動,因此必須持續充實自己。」例如當時有不少老外客戶,鄧有癸還特別去學英文進修,日語也要有點基礎,「持續學習就是關鍵」。

餐飲對鄧有癸來說,是不會停下來的工作,也是無窮無盡的世界。他的工作與生活、旅行全都堆疊在一起,無論是情報蒐集、充電學習,就是邊走邊看,有餐廳看餐廳,有建築看建築,鄧有癸分享:「我用旅行來修煉自己」。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