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進入AI時代,許多人的焦慮感愈來愈嚴重,有人擔心自己的工作被取代,有人擔心跟不上日新月異、推陳出新的數位工具,更有人擔心不了解的東西愈來愈多,怎麼學得完……。因此,本文提供了「不焦慮配方」。
關於知識與學習焦慮,這個話題被談很多年了,因為以下這五個原因,只會愈來愈嚴重:
- 你周邊一定有愈來愈多作者、老師、知識工作者。
- 與AI有關的工具愈來愈多元、愈新奇、愈吸引你,不得不趨之若鶩。
- 各型課程本來就很多,但文案包裝會愈來愈厲害,KOL愈來愈強大。
- 小社群愈緊密,你的「圈內感」必須愈來愈強,才能跟上圈內人。
- 沒聽過的專有名詞,只會愈來愈多。
但往往學習的速度,跟不上學習愈發多元的速度;薪水漲的速度,跟不上你花錢學習的速度。
很實際吧?!
學習五大建議
我也算是圈內人,我想提提幾個建議,免得我跟許多朋友說「不要一直上課」,卻讓大家誤解我的意思。
首先最重要的,一定是「學習目標」。
建立學習目標,可以簡單分成:我知道、能操作、能應用、能賺錢。
四個目標不一樣,我相信投入程度會完全不一樣。
但你的成本除了金錢以外,還有時間。
其次,是「預算」。
不是每個人都跟我一樣,健身都能找一對一教練,雖然說效果較佳,但成本考量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決策點,除非必要,我不建議借錢學習,我是說真的。但若真必要,也要考量還款能力,畢竟看我粉專的朋友,不是每人都月入十萬以上。
但我很怕你每個都視為必要。
最好是能從收入內,提撥固定比例學習,我覺得比較符合常態與需求。
第三,是「標竿」。
我會建議大家能尋找學習標竿,就是「我想跟他一樣」的意思。不要找離自己太遠的人,能上去兩階的人,我覺得是比較恰當的。不建議一下子去找太強的老師,他能指導你的地方會很有限,因為你體會不了,這跟教學技巧無關。
注意:學費僅是參考指標之一,不是愈貴愈好,價格是老師篩選學習者的指標之一,不是全部,大家可以多比較與打聽,不難問出來。
第四,是「圈子內的人」。
老師因為要宣傳,都會有人推薦,看看上課的人都是誰。這也不能比較出社群屬性,多觀察一下就會知道。
你會說:我只是單純想學習,不想管圈子內的人,怎麼辦?
我會勸你就不要花錢學習了,免費資源或是閱讀,就能解決你的問題了。
最後,想想我是「想要還是需要」。
大多是想要的多,需要的少。人會需要的技能當然不是愈多愈好,而是愈精愈好,您所謂的多,可能只是「我想知道」而已。
若是技能學習,關鍵肯定是操作,沒有操作的技能學習,我認為用處不大,真的。這也是我鼓勵大家不要花時間拍投影片、做筆記,而是要花時間練習的原因。
減少知識焦慮可以這樣做
關於知識焦慮,你可以做的幾件事:
- 先利用免費資源,其實還不少。閱讀與聽演講,是我認為最中道的方法。注意刻意練習:策略、環境、教練三元素。沒聽過的名詞,一定能用更簡單的方式來解釋。線上課、實體課,一定要分清楚功能與效用。
最後提醒幾件事:你該焦慮的是身材跟口袋;真不知道,可以私訊來問我。認識自己的「學習說明書」。不要跟風,除非你把學習當社交或業務開發。過於美好的,都不要相信。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本文作者為知名職場專欄作家、陸易仕國際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本文轉載於謝文憲個人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