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政治危機不斷!8月初延燒至今的「木可門」、4300萬選舉補助款購房,重創支持者的信心後,這兩天檢廉「兵分48路」偵辦京華城案查出涉賄,北檢今(30)日上午大動作搜索柯文哲住家及民眾黨中央黨部,並於中午左右將柯文哲帶回偵訊,柯文哲走前高喊一句話表示自身清白。到底事件的關鍵京華城案,出了什麼問題?民眾黨的未來又該怎麼辦?
前一天才宣布請假三個月,沒想到今天又遇到大危機。面對大批媒體的蜂擁,在被檢調帶走前,柯文哲在住家門口微帶怒氣說,「這是台灣歷史上第一次在野黨主席住家、辦公室和黨部被搜索,我非常坦蕩,知道自己沒有問題,但執政當局要清楚說明有什麼證據理由,要做這個動作(搜索)。」
而北檢也回應指出,有關柯文哲涉犯貪污治罪條例的圖利罪一案,檢察官上午指揮廉政署持法院核發搜索票,依法執行搜索柯文哲、彭振聲等2名被告住處及辦公處所等共計7處。執行搜索民眾黨中央黨部的部分,僅侷限在柯文哲辦公室,且柯文哲於搜索過程中未抗拒,也願意配合到案接受詢問,檢察官未實施拘提之強制處分,其人身自由也未受拘束。
北檢強調,本案偵查過程,均遵守正當法律程序,依法實施偵查作為,並嚴守偵查不公開作業辦法相關規定,絕無踰越偵查必要範圍之情事。
京華城容積率暴增至840%,檢方認為有貪腐
整起事件會鬧這麼大,關鍵在於京華城的容積率如何從560%大幅增長至840%?檢方認為其中存在貪腐。而京華城的容積率從560%增長至840%的時間點,正好就在柯文哲第二任台北市長任期內,導致這場涉貪疑雲,燒到了柯文哲身上。
除了柯文哲被帶走外,其夫人陳佩琪也以「證人」身分同被約談。除了柯文哲夫婦外,整起案件牽涉多人,包括台北市議員應曉薇、威京集團主席沈慶京、應曉薇助理吳順民等3人也被收押獲准,而上述3人犯行,台北地方法院給出明確的跡象。
北院指出,應曉薇有收受沈慶京交付的款項,且款項超過新台幣4749萬元,沈慶京雖聲稱款項是匯給應曉薇相關協會的「慈善捐款」,並非賄款,但應曉薇收款的時間與應曉薇為京華城案向台北市政府陳情,且陸續以市議員身分提出陳情案,請求都發局再次研議,或將案件送都委會研議,相關時間均吻合。
北院稱,可認檢察官已釋明沈慶京以有掌控力之公司捐款相關協會的行為,名義上是捐款,但事實上是希望透過應曉薇市議員的身分,為京華城公司陳情或以市議員職務召開各協調會等手段,拿到其所期望的容積率,並給與應曉薇的報酬,「自屬於賄款,並非捐款。」
北院審酌,沈慶京行賄金額經檢方查緝已達4000萬餘元,而京華城違法容積因而獲得利益可達上百億元,對社會公益性影響甚鉅。共犯應曉薇、吳順民收賄金額或獲利,待檢察官陸續追查,若僅命沈慶京具保、或限制住居等侵害較小手段,實不足以確保後續偵查、審判或執行程序進行,因此裁定沈慶京自8月30日起羈押2月並禁止接見通信。
繼應曉薇、沈慶京之後,柯文哲是否會成為下一個被聲押的對象?成為外界下一個關注點。
監院報告也只時任柯市府有重大違失
其實,京華城容積率暴增這件事延燒已久,多年來數位台北市議員對柯文哲的這項作法質疑聲不斷,連監察院也認為其中有重大違失。回顧整起事件,早在今年5月,柯文哲就被檢調列為被告。
監察院今年1月公布的調查報告即指,2021年11月1日,北市府在欠缺法令依據之下,逕自創設所謂「韌性城市貢獻」、「智慧城市貢獻」、「宜居城市貢獻」等獎勵項目,給與按「第三種商業區」之基準容積率(上限為560%)外加最高20%的容積獎勵,換算給與獎勵的「容積樓地板面積」約5585坪,不僅逾越上位法規「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第25條與內政部訂定「都市計畫細部計畫審議原則」第8點的容積率上限規定。
同時,北市府給與的容積獎勵額度與申請人貢獻(負擔)程度之間亦屬失衡,難認有該市府宣稱的所謂「對價性」,足見本件容積獎勵細部計畫修訂的規劃提案、審議及核定過程,均有重大違失,「監察院提出糾正,要求改進。」
隨著政治獻金帳目疑雲、4300萬選舉補助款買房,再到京華城案等一系列風波之後,柯文哲及他創立的民眾黨支持度呈雪崩式下滑,白營似乎已提前面臨泡沫化危機。
未來如何力挽狂瀾?各方意見不一。台北市議員詹為元即指,民眾黨為一人政黨,柯文哲若倒,全黨即有可能泡沫化瓦解掉,白營若要在接下來的台灣政壇有所角色,當今之際唯有全力拯救柯文哲。
民眾黨得跟柯文哲切割,才有翻身機會?
而文化大學廣告系教授鈕則勳則認為,民眾黨可能要與柯文哲有一定程度的「切割」,並由立委黃國昌、前立委蔡壁如兩人之一接替帶領,才有可能恢復元氣。
京華城案的下一步進展,將牽動台灣政壇的海嘯,全民眾所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