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家便利商店董事長潘進丁率領著台、日方合作伙伴,在下著綿綿細雨的濕冷早晨,共同剪下紅色綵帶的那一刻起,在台創立18年的便利商店第二品牌全家,正式跨越2000店的門檻。位於內湖科學園區辦公大樓的全家第2000店,首度導入多重複合式專門店概念,樓中樓的挑高空間裡,集咖啡館、烘焙坊及書店於一身,測試消費者的接受度。
突破〉玩創意玩出複合新店型
2005年底,潘進丁在內部高階幹部會議中定調,將以全新的「3N」成長策略,包括New Business(新事業)、New Area(新市場)以及New Format(新型態店舖)來帶動全家下一波成長。
而第2000店等於為潘進丁「3N」成長策略中的New Format跨出第一步。看到日本Family Mart以時尚都會風的新店型「Famima」,虜獲女性消費者的心,創造第二波成長,潘進丁緊急下令,要求內部員工丟創意,把2000店當實驗店,催生新店型。
為了不讓實驗店受該區域業績牽絆,而顯得左支右絀,潘進丁破天荒把實驗店業績掛在總部之下,用意就是讓員工盡量玩、隨便試。
「新店型必須經過長時間測試,不可能一炮而紅,」直到現在,潘進丁仍難以描繪出新店型的樣貌,也不排除直接引進Famima,不過他確定,全家不會操作低價策略,「日本的低價便利商店並沒有成功,」擅於比較國際流通業趨勢的潘進丁分析。
拓展〉開發郊區迎戰飽和魔咒
潘進丁的第二個N,是發展新事業。
相較於競爭對手7-ELEVEn在各個領域開枝散葉,事實上全家顯得保守許多,關係企業的設立幾乎全為了支援本業,像是全台物流、全網行銷或便利達康。
在國內便利商店的高度競爭之下,潘進丁不得不提出「新事業」計畫,也就是島內的多角化,藉著伸出觸角,為成長再添新動能。
但專注本業的潘進丁仍不忘補充,「最好還是選擇跟便利商店相關的產業。」
至於第三個N、新市場,則是全家挑戰3000店、取得三成市占率的戰略主軸。
只是,台灣便利商店密度在全球居冠,全家還有開店空間嗎?潘進丁笑著說,「2000年開第1000店時,就有人告訴我,市場已經飽和,但六年後,我們還不是又開出1000家店!」
潘進丁觀察,不管日本或台灣零售業都逐漸進入寡占的時代,如果能把加盟者當顧客服務,口碑效應擴散,自然會有加盟者自願從同業轉換到全家。
以往的全家,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經營都會區,導致許多外縣市鄉鎮,完全找不到店跡,包括潘進丁屏東老家附近,而這些空白地區,未來將是全家新開拓的重點。
「已開店的同業如果再展店,容易引起加盟者的不滿,但全家有大好機會新開店舖,」被形容做事像辦案的潘進丁,仍不改過去擔任警官的嚴謹、細膩。
登陸〉用多國化反轉老二宿命
然而對潘進丁而言,新地區還包括跨出台灣。
台大國企所教授趙義隆指出,國內市場老二的國際化程度,通常會比老大更積極,中外皆然。
三年多前,日本Family Mart看上台灣全家與中國同文同種的優勢,協同伊藤忠商社和頂新集團,登陸上海。
至今全家在中國已展店105家,單店平均營業額當地外資第一,更進一步在12月揮軍廣州,成效比7-ELEVEn還要好。
潘進丁希望藉多國化反轉「老二宿命」。
他最喜歡拿麥當勞與肯德基的例子來分析,麥當勞在全球各地的市占率都高於肯德基,唯獨在中國只有肯德基的一半,「華人經濟圈如果成功,範圍已經很大,更何況,還有向南延伸的可能。」
儘管上海全家的物流配送、情報分析系統仍處於暖身,但從單店一天可以賣出比台灣高出十倍的黑輪看來,中國便利商店的時代到了。
準備明年大舉在華東、華南展店的同時,全家卻不急著找廣州的下一站,正如肯德基之所以成為全國品牌,也是先打好基礎建設,穩固好橋頭堡,「只要我們在上海、廣州成為第一品牌,其他城市就會主動找上門,」潘進丁說。
有人認為,台灣全家不過是日本Family Mart登陸的一顆棋,但潘進丁堅定地強調,「我進大陸不是為了日本全家,而是為了台灣全家,」他說,也許持股比例不是最高,卻是台灣全家幹部一個無限大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