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政經環境劇變-台塑要離家?

溫曼英
user

溫曼英

1989-01-15

瀏覽數 18,400+

政經環境劇變-台塑要離家?
 

本文出自 1989 / 2月號雜誌 第032期遠見雜誌

在溫室效應的影響下,金黃色的暖洋把正月的台灣鋪陳得冬意闌珊;但對千百家被環保、工潮逼得束手無策的石化中、下游業者而言,這卻是一個淒寒徹骨的冬天。

清晨七點,林口長庚高爾夫球場。剛打完九個洞的台塑企業總經理王永在,接過小妹遞上的早報,一眼就看到頭版所登「高雄縣大連化工廠罷工四天」的消息。這家國內唯一生產醋酸乙烯的公司的生產線,預計十天之後才能恢復正常。

重環境、輕經建

面對在座的記者,王永在悲從中來地搖頭扼腕:「完了!完了!」這深沈的感嘆,同時流洩著他對台塑六輕設廠案曠日廢時的無奈。

近兩、三年來,各地的環保抗爭如火如荼。從鹿港反杜邦、後勁反五輕、蘭嶼鹽寮反核、台電永安廠,到暴民占領廠區索賠不貲的林園事件,一步一腳印地替台灣開出一條「重環境、輕經建」的大道。

而預計投資六百億台幣的六輕案--台塑企業烯烴廠計畫,因反其道而行,先是慘遭宜蘭利澤工業區三振,又在經濟部核准的堂堂官印下,被桃園觀音鄉民杯葛。前後延宕兩年多,目前仍不知何時才能破土興工。「現在是一談到化學就到處挨打,」國喬石化總經理詹紹啟感同身受地指出:「反對石化廠變成政治上的時尚,好像非得這樣才算漂亮。」

更令資方心痛如絞的是,舊曆年關將近,工會紛紛主動開索年終獎金。去年因國際價格暴漲,獲利豐厚的石化原料公司,甚至接到「分享」三十到五十個月薪水的要求。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者私下直亮亮地掀出底牌:「一切要求最好不要太離譜,否則把資本家逼走了,錢不投資在國內,對台灣經濟沒有好處。」

事實上,台灣企業主「出走」的消息,早已不是新聞。近一年間,僑福建設董事長黃周旋觀察,部分廠商「不計利害,像飛蛾撲火一樣地對外找出路」,有的避到勞工便宜的東南亞、中南美,有的則甘冒「三不」政策的大不韙,轉駐同文同種的中國大陸。

企業熱衷向外走

據官方估算,約有九百家廠商到泰國,兩、三百家到了大陸……。但知情業者的瞭解遠超過這個數目。「光是福建沿海就有六、七百家台灣去的製鞋、成衣、塑膠加工廠……,總計共有一、兩千家台商在大陸。」權威人士說。

跨海出走的氣氛還在繼續擴散、蔓延。幾個月前,在台灣經濟研究所舉辦的「公元兩千年石化產業諮詢會議」中,一位資深化工專家要求同時考慮中國大陸的發展計畫,「否則結論必然不夠全面。」他強調。近期的業者聚會裡,大家交頭接耳、互相打探向外走的機會,更是普遍的一景。

除了環保和工潮的壓力,國喬總經理詹紹啟分析,中油五輕、台塑六輕案的難產,已造成石化上游不足、中游擴充計畫落空,「下游自然得往有原料的地方走。」他說。

出走的廠家一直限於中小企業。然而,令人聞之驚愕的是,素被視為「工業投資風向球」的台灣第一大企業--台塑,在六輕案受挫的低潮下,經來往大陸的記者、企業界之口,最近也流出已赴大陸投資的各式傳聞。

台塑到大陸投資?

一位一個半月前從廈門回台的財經記者指出,台塑已準備到大陸投資化纖廠,合資對象是廈門特區建設開發公司,目前正進行可行性研究。她言之鑿鑿地轉述建發公司如何積極探詢台塑的相關資料,諸如:社會一般對王永慶的評價如何?他是不是國民黨?有沒有國際地位?台塑賺不賺錢,是否因扯了爛污才想跑去大陸?台塑有沒有行賄,為什麼政府對它這麼好?

另一位經常出人大陸的投資顧問,則引據可靠消息來源說,王永慶曾由大陸最大的企業家榮毅仁陪同,到北平參觀;王永慶和印尼華僑林紹良合資,已在產油的泉州買了一塊地……。

這一則比一則敏感的傳聞似假還真,難求實證。曾任台塑美國JM廠總經理,現投效國際卜蜂集團扮演大陸投資要角的陳定國,在香港接受本刊電話採訪時,根據本身經驗,否定台塑已赴大陸投資的可能性。

「傳說是不要成本的。」他意帶調侃地表示。在美工作的一年裡,這位前台大商研所所長體認到王永慶喜歡明朗、討厭彎曲的率直個性。「到環境曖昧的大陸投資,和王董事長的性格與興趣都不合。」他相信。

而王永慶的胞弟--台塑總經理王永在,更用「胡說八道」一句話,就四兩撥千金地推掉一切相關質疑。一位退休財經官員雖以經濟學觀點分析,「任何一個國家金錢的流勢,都是到可以取得更多投資利益的地方」,但連和台塑長久敵對的華夏塑膠高級主管,都不以「純經濟」觀點為然。他們認為,台塑一向和政界高層關係密切,單看人面也得配合政府政策,「不會去惹這類麻煩」。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工作精神被侵蝕

不過,台塑企業的接棒人--南亞塑膠經理、主掌六輕建廠案的王永慶長子王文洋,並不諱言台塑正嚴密注視大陸市場的變化。「當然要研究,否則政策一改變,再做就來不及了。」三十七歲的他說。

深受目前社會法紀蕩然、工潮風起雲湧刺激的王永在,在言談間,也栩栩流露對大陸「低工資」的嚮往。過去兩年來,台灣的化學品製造業平均月薪上升了二一%,還為請不到工人發愁;大陸一般工資只合台灣的五%,他樂觀假設:「如果再多給一點,他們就會拚命幹囉。」

事實上,無論台塑是否打算到大陸投資,在台灣政、經環境及社會價值觀的快速變遷中,這個民營企業的龍頭長期建立的工作精神已遭狂流侵蝕,則是不爭的共見。

撇開藍領一工難求不談,近來台塑在招募基層幹部時,同樣感受壓力。以往令人尊仰的「刻苦耐勞、腳踏實地」文化,似乎不再具有吸引力。例如,去年台塑徵求大專以上人員,竟發生供過於求的窘狀。不少人接到上班通知不去報到,報到後,在下廠輪班訓練期間就離職了。

停止成長,就是下掉

台塑素來「不求利高、但求量大」的追求第一的企圖心,曾使企業無往不利地內擴外張,現在,似乎也因膠著的六輕案蒙上陰影。

七十三歲的王永慶每天仍是三點不到就起床,摸黑跑步、游泳,一意超越體能、年齡的限制。不同的是,他開始不自覺的唉聲嘆氣。一天總要見他兩、三次的王文洋這樣形容自己的父親:「他以前很衝,碰到這種推不動的情況,有點氣餒了。」

台塑主管相信,企業一旦停止成長,就是掉下去。事實上,除了六輕案外,台塑跨國經營的腳步邁得強勁有力,並沒有「往下掉」的跡象。

光只去年,台塑在香港便投資了做轉口的欣培貿易,標下新界千坪土地準備興建發貨倉庫,又經威宏投資公司申請收購永安銀行股權,想要踏入金融業。在美國,台塑一舉投資上億美元,希望在德州拉瓦卡港附近建七輕廠。

為什麼六輕案左右著台塑經營層的喜怒哀樂?究竟建不建六輕對台灣的經濟有多大影響?

一位瞭解市場的石化專家分析,對台塑集團而言,若六輕建廠成功,原本台幣一千億元的營業額可再增加一千億以上,換句話說,整個集團的規模將擴大一倍。若與同行比較,台塑不僅從上游到中、下游有完整的系列產品,且因能生產高附加價值的關鍵性原料及工程塑膠,便進一步地堅固了石化業的霸主地位。

而工業局官員則著眼於六輕高達六百億的投資,在國內設廠所能創造的關聯性效果。諸如:增加就業機會、提高供應不足的泛用塑膠和人纖原料的自主性,並支援電子、電機、機械等策略性工業的發展……。

鄰國策馬追進

國際間衡量一個國家的石化工業,往往以乙烯產能做標準。如果六輕案按兵不動,中油五輕案也被封殺,到今年九月,正傾力擴建輕油裂解廠的韓國,產能將增達一百二十五萬噸,已含笑趕上台灣(九十萬噸);中共跟進的潛力,也被業者引為十年之內的心腹大患。

「我們中華民國的人比較寶貴,怕污染、不能蓋,人家拚命蓋。」提起鄰近地區的發展情形,王永在的態度在無奈中,還摻合著情緒化的憤世嫉俗。

值得探究的是,工業先進國如何解決因工業污染造成的抗爭?企業應擔負那些防治污染的責任?

在美國工作近二十年的杜邦環保技術服務部經理魏幼文指出,訴諸法治應是可行之道。去年七月,美國開始施行在國會爭論近兩年的環保法案--SARA TITLE 3。這個法案規定,工廠每年必得詳細公布製造中可能傷害人體的成分及處理方法,讓員工和老百姓都知道所造東西的危險性,萬一碰到緊急情況,應如何應變。

一切依法行事

而一般化工廠設廠前,先得通過政府的環保標準,取得許可證,再由政府通告當地居民。居民如有任何意見,可在六十天內反映,政府辦公聽會,予以解釋、辯論……,若還不能解決,最後一步是法庭相見。

關心台灣經濟前途的人指出,在環保、勞資爭端層出不窮的今天,「法」應是一切行事的基準。唯有政府出面執法,伸張公權力,才能維護經濟秩序。

「要是讓這個問題再拖下去,在台灣投資工業的信心沒有了,企業也只好四處流亡了。」一位石化業者黯然地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