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人而言,眼前台灣有一籮筐的問題待解決,談10年後、2015的未來,或許太奢侈。
今年行政院舉辦第二次經發會之前,前行政院長蕭萬長就先發表一份2015台灣願景,提出人均所得3萬美元宣言,當時就引來一些揶揄:「眼前日子都過不下去了,還談那麼遠幹嘛?」「這是不是畫餅充飢,捨近求遠?」台灣陷入泥沼太久了,最可怕的結果是,大家對未來也失去了想像。
但沒有一個先進國家不談未來的。沒有。
要創新,先瞭解未來
尤其台灣要進入創新社會、產業要轉型,更需要未來想像。政大商學院科管所,課程設計以創新聞名,而要創新就必須時常對未來有許多想像。為了達到這個教育目的,每年科管所老師會帶著學生走訪歐洲未來研究機構。
去年科管所一行人走訪了八個歐洲國家,包括芬蘭、瑞典、丹麥、德國等,訪問了八個未來研究機構。當時也是科管所教授、現任校長吳思華回國後就感受很深地說,這些國家都很熱中研究未來,他們會推想未來的社會、產業、生活、科技面貌,從這裡再去推估未來需求,並且設計出產品的原型。
從歐洲經驗,吳思華校長認為,過去台灣科技研發的思惟,著重在科技突破。但是光有科技突破是沒有用的,專利愈來愈多,也帶不來什麼利潤與好處,必須從未來需求端來看,才能找到產業創新的機會點。
本期封面故事的誕生,背後這是這樣一個著眼點。
當政府陷入弊案疑雲的烏煙瘴氣中,看到一群工研院與資策會為主的20多人研究小組,馬不停蹄跑遍世界、持續一場又一場開不完的會議,一一諮詢專家學者、設計大型問卷調查,預計要花三年時間,提出2015年的願景台灣時,這是令人振奮的消息。
《遠見》記者深入訪問這個研究團隊後更發現,這份調查預計經費6000萬,堪稱台灣史上最貴的一份未來報告。諮詢對象超過2000人,也是台灣史上動用人數最多的一份未來報告。包含了意見精英、企業經理人、年輕族群、甚至連住在台灣的外國人也納入諮詢對象,因此也是涵蓋族群範圍最多、企圖尋求最大共識的的一份未來報告。
這份報告正進入第一年結案階段,《遠見》搶先披露研究成果,除了替讀者描繪未來趨勢、分析產業機會外,更希望找回社會對未來的想像力。
當有一天未來研究成為台灣的顯學,提出未來想像也不再被揶揄是阿Q時,台灣或許才真正進入了先進國家。
句點不要來得太快
本期另一篇重要文章,是台灣廣大服務業最關心的《遠見》一年一度服務品質大調查。今年的十個業態中,有五個新增、五個保留去年業態。
值得注意的是,五個去年的第一名,今年全部換人做做看,可見服務的品質無法一致,仍是台灣服務品質的最大挑戰。今年完成10個服務業態調查後,我跟多位顧問以及神祕客開會,顧問們一致強調的是,不管客人有何需求,服務業者要致勝,但「句點也不要來得太快,」即使做不到,也不要馬上拒絕客人。努力後就算做不到,一般而言客人也會感激在心。而消費者適時鼓勵第一線工作者,對好的服務主動讚賞,也可以激勵起服務熱情,形成正向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