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你是「河殤」的顧問之一,能否談談你對「河殤」主題的看法?
答:「河殤」是一部關於中國傳統社會和傳統文化的反思片。它的主題,據我的理解,就是探討我們這個在歷史上創造了燦爛文化的偉大民族,為什麼近一百多年以來陷入了困境?為什麼我們現在同世界發達國家在經濟上、技術上有這麼大的差距?是什麼力量阻礙了我們的前進?
爭論愈多,影響愈大
「河殤」把這歸結為傳統社會結構和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我以為,「河殤」的基調是好的。
問:「河殤」播出以後,在中國大陸和海外都引起了強烈的回響。有人喜歡,但也有人提出批評。你怎樣看待這種分歧?
答:拍攝「河殤」正是為了激起人們的深思。
如果「河殤」播出以後,平平淡淡,沒給人們留下什麼印象,那麼「河殤」就是失敗之作。如果人們看了「河殤」,一片稱讚聲,那麼「河殤」的效果也不能算好。因此,有爭論,既是正常現象,也有助於引起人們的思考,激發人們的憂患意識。
問:聽說中共高層有人批評「河殤」,是嗎?
答:每一個觀眾,不管他是官還是民,都可以發表個人見解。這就是文學批評的自由。據我所知,官方並沒有批評「河殤」。官方對一部具體的文藝作品採取不干預的政策。我認為這是對的。
問:要是學術界有人組織文章來批判「河殤」呢?
答:這有什麼好處?我不願意看到這種現象的發生。如果學術界真的出現這種情況,那麼可以肯定「河殤」的影響會更大,於是會有更多的人去抄錄「河殤」中的警句。對「河殤」不公正的批判所起的振聾發聵作用,也許比「河殤」本身大一千倍!
問:你認為那些非難「河殤」的文章能說服你嗎?
答:「河殤」當然不是完美無缺的。你想,中外古今,「河殤」所涉及的領域如此廣闊,怎麼能沒有缺陷呢?何況,其中許多問題都是有待深討的。但我想,「河殤」是一部文藝作品,又不是一部經濟著作或一篇歷史學論文,何必對「河殤」苛求呢?
黃土長城何罪之有?
用科學論文的標準來評論「河殤」,是不妥當的。正如用文學評論的眼光來看待一本經濟學專著也很不妥當一樣。雖然我是「河殤」的顧問之一,我始終認為其中一些學術觀點可以商榷。
問:你對「河殤」中的那些觀點有不同意見?請舉出一兩個具體的例子。
答:可以舉兩個例子。例如,「河殤」解說詞中說:「戰國晚期,秦戰勝了楚,意味著黃土文化對海洋文化的勝利。」這是不對的。秦統一中國,固然是黃土文化的勝利,即使楚統一了中國,仍然會建立黃土文化的國家。不能誇大地理環境的作用。
歷史上的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何嘗是海洋文化的代表呢?瑞士是內陸國家、山地國家,為什麼黃土文化不曾在那裡生根呢?又比如說,修築城牆,這不只是中國封建君主才感興趣的事情;歐洲封建主們,照樣修築城牆。
買不起傳統文化
「河殤」解說詞中說:「我們的祖先為了保護中原文化,一直把修築城牆當做頭等童要的大事,而城牆則阻礙了中國文化的創造與發展。」這種說法未免有些片面。看看西歐、英國、法國、德國歷史上所遺留下來的城牆難道還少嗎?為什麼他們的科學、文化在近代有那麼快的發展?
社會經濟的複雜性在「河殤」解說詞中確有被忽視之處。我舉了這樣兩個例子。但我仍然認為,「河殤」是一部好的文藝作品。我們不應該用經濟學、歷史學論文的水平來要求它。
問:有些不同意「河殤」觀點的人,可能是因為擔心中國傳統文化會被全盤否定。他們的顧慮是多餘的嗎?
答:有這種想法的人是出於好心,他們想維護中國的文化傳統。在中國,不能說沒有人要全盤否定中國的傳統文化,但「河殤」的幾位年輕作者不是這樣的人,他們從來沒有打算否定中國傳統的文化。
再說,一個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是不會被否定的,有什麼可怕的呢?可怕的是:留戀那些不該留戀的東西,把並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誤以為是精華,從而拚命維護它們。這就大錯特錯了。
我認為,優秀傳統文化能否被保持,取決於兩個條件:一是我國的經濟實力,二是國民的素質。從經濟上看,只要我們的生產發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從政府當局直到普通老百姓,都會重視傳統文化。
都是文革的錯
現在,有許多縣市的博物館因缺乏經費,而無能力安裝防火、防盜設備,這能夠片面地怪那裡的文化領導人不重視傳統文化嗎?只能怪我們的經濟實力差。名人字畫和工藝品,現在主要是外國人、華僑來購買,一般老百姓買不起。難道是他們不珍視傳統文化成果嗎?不是。而是因為他們窮,想買但買不起。我相信,經濟上去以後,自然會重視傳統文化。
從國民素質來看,這些年來,對教育的重視不夠,再加上文革中把好的社會風氣敗壞了。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與文革有關。「河殤」要反對的,正是文革那一套「左」的東西。因此,不應當責怪「河殤」及其作者。
問:照你這麼說,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不會失掉的。但為什麼一些海外的人到了大陸,總是看到某些不好的東西,如不講社會公德、服務態度很糟、效率低下,甚至用不正當的手段和外國人拉關係、謀取私利等等?
答:我們不必諱言社會上存在這些醜惡現象。但不應當把這些醜惡現象同我們的民族性聯繫在一起。我認為它們正是在我們的民族性被扭曲以後才出現的。
文革的破壞性最大。文革期間,是非顛倒,把壞的說成好的,把該受譴責的說成是該歌頌的。社會風氣敗壞了,影響一兩代人,所以文革的後遺症不可低估。
問:有人說,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河殤」罵了龍,等於罵了我們的老祖宗。你認為呢?
答:龍是封建文化的產物。龍不是善良的象徵,而是代表神祕、專橫、暴虐。「河殤」反對崇拜龍,難道就是反對老祖宗?龍等於老祖宗?我不這樣看。普通老百姓不是龍子龍孫。誰願意把龍當做自己的老祖宗,這是他的自由,我們同樣有反對龍的崇拜的自由。有人說,龍的形象可以把炎黃子孫凝聚在一起,我認為,這是表面現象。真正使炎黃子孫團結在一起的力量,是我們大家對民族命運的關心,而決不是那種張牙舞爪、形象可怕的龍。
辛亥革命中,革命者不用龍來號召;抗日戰爭中,我們也不用龍作為凝聚同胞的象徵。可見,過年過節舞龍燈,是和舞獅子、踩高蹺一樣,玩玩而已。端午節賽龍舟熱鬧一下,也未嘗不可。但何必把我們都說成是龍的傳人呢?
留給觀眾評價
我想:「中華」這兩個字對海外華人的吸引力是永遠存在的,不是任何東西可以替代的。
問:你認為關於「河殤」的討論會告一段落嗎?
答:其實,這個問題又可以分為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有關「河殤」這部電視片的爭議。我認為,這場爭議可以到此為止。不要對一部文藝作品、一部電影或電視片老是糾纏不清,爭個沒完沒了。這是不必要的。電視就是電視,讓觀眾自己去評價吧!
另一個問題是有關中國傳統文化及其優缺點的評論,以及有關中國傳統文化命運的研究,是阻擋不住的。這方面的爭論將會長期繼續下去。實際上,這場討論從五四運動起就開始了,七十年過去了,討論仍在繼續。「河殤」所引起的討論,只不過是這一長期爭議的一個新插曲。
問:有的評論文章說,「河殤」是啟蒙的巨著,是畫時代的作品,它喚醒了千百萬人,使他們不再迷戀過去,不再故步自封。這種評價恰當嗎?
以經濟發揚文化
答:評價似乎過高了。「河殤」的基調當然是好的,但它畢竟是一部電視。我不認為一本小說、一首歌、一部電影或電視片就其的能喚醒幾萬萬人。經常看到這樣一種情況;有些人看完了某部電影、電視片後,心情激動不已,但隔了不久,印象又淡薄了,心情又不激動了。
真正能喚醒十億中國人的,是經濟建設的成就,是經濟發展所提供給人民的高收入水平、良好的社會秩序、健康臥社會風氣。經濟建設的成就最有說服力。它能夠證明,中國人民是富於創造性的,不但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而且在現代也使中國在經濟、技術、科學研究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人們天天接觸到經濟建設的成果,它們是客觀存在的。它們在振奮民族精神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一百部「河殤」之類的電視片也比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