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目標,就是把一場災難的銀髮海嘯,變成國家發展動力!」立法院上週五(4月26日)成立了迄今最大的議題型次團「壯世代政策及產業發展促進會」,過半(63席)、跨黨派立委加入,上百位學者專家也成為後盾。在政黨對立的當下,這場活動,為何能成為橫跨政治光譜各類人的共識?賺熟齡族群的錢,真的是年輕人唯一機會?這又跟修法有什麼關係?
壯世代促進會成立大會上,鈴聲鈴鈴大響不斷,提醒所有立委返回議場進行表決,但在立法院群賢樓9樓的大禮堂,多位跨黨派立委齊聚在迄今最大的議題型次團──「立法院壯世代政策及產業發展促進會」的成立大會。
包括立法院院長韓國瑜、副院長江啟臣,以及三黨立院黨團小黨鞭:洪孟楷、莊瑞雄、黃珊珊,全都出席致詞。顯示在當前政黨高度對立的當下,如何解決日漸嚴重的人口老齡問題,正成為朝野具高度共識的國安議題。
「今天來到這裡其樂融融,離開這裡,等一下我們到議場要劍拔弩張,」民進黨立院黨團書記長莊瑞雄致詞時的一席話,透露這幅藍綠白三造和氣融融的坐在一起,有多麼的難得。
國民黨立院黨團書記長洪孟楷強調,在人生發展階段,每個人最終都會面臨自己的壯世代(年齡在55歲以上的族群),「既然每個人都會面臨,我們當然要超前部署,」讓大家未來生活都能愈來愈好。包括他倡議許久的的成立「運動發展部」,其中一項目的就是希望壯年樂活,「8歲到88歲都有健康的身體,」跟壯世代的理念不謀而合。
日本高齡化經驗,不一定適合台灣
壯世代促進會發起人兼會長、民眾黨立委吳春城指出,壯世代是一個字改變一個世代,以日本為例,日本雖然是老化、且先進的國家,但在他與日本的交流過程中,發現日本對高齡者仍是「銀髮族」思維,認為高齡者是弱勢團體,應該退休。但這些戰後嬰兒潮的壯世代族群是「新人種」,具高壽、高知識、高資產這3項特色,「我們不能用對待老人的角度來看他們。」
從人口結構趨勢來看,1970年,台灣的人口年齡中位數僅19.3歲,人口結構成金字塔模樣;但預估到2040年,年齡中位數將達52.4歲,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占30.1%,人口結構愈來愈像金字塔型。人口老齡壓力一日重過一日,代表台灣的思維、政策都必須大調整。
以2025年投入職場的新鮮人為例,畢業後一腳踏進的就是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占總人口的20%,代表在可見的將來,這個年輕人一輩子都活在高齡化社會,「我們不能再告訴孩子們,未來他們面對的社會,是一個青春無敵的社會。」
台灣崩潰世代將來臨
另外,由這個現象延伸的扶養比問題,更顯示台灣已沒有蹉跎的時間。目前台灣扶養比是4比1,代表4個人扶養1個老人,但到了2040年將來帶2比1、2057年是1比1,之後分子就會大於分母,進入「崩潰的世代」。
「這個問題有沒有解方?有,且只有一個解方,就是把分子拿下來當分母,」吳春城解釋,當被扶養的人不再只是一位「寄生者」,仍然是一個生產者與消費者,台灣就壯起來了,這是他為這個世代取名為「壯世代」的其中一個原因。
擔任立委前,就積極推動壯世代相關議題的吳春城指出,儘管在現行的政治體制下,立法部門與行政部門多為對立關係,「但我發現,在推動過程中,行政部門非常支持。」壯世代促進會的成立,目標是推動壯世代白皮書,為每個部門重新定位核心任務。
壯世代族群分4類,需求各不同
他強調,若依資產及現金流為象限,壯世代可分成4種如下:
高資產、高現金流的「貢獻型」;
高資產、低現金流的「安穩型」;
低資產、高現金流的「活躍型」;
低資產、低現金流的「社福扶持型」。
其中「貢獻型」壯世代,掌握全台絕大多數的財富,但針對這一族群的產業僅有「養老產業」,導致他們無法釋放手上的財富,未來壯世代促進會將推動「長壽經濟」,讓年輕人賺高齡者的錢,「這是下一代唯一的機會。」
而非現在所有產業都講求年輕化,「專注在賺年輕人的錢,不賺高齡者的錢,有夠奇怪,」財富在高齡者手中卻不賺,年輕人沒錢,卻全部在賺年輕人的錢,這樣發展下去,將是一個病態的社會。
同時,「安穩型」壯世代,這些人手上雖握有高資產,但每天省吃儉用,將資產視為遺產,導致財富流動凍結,壓垮年輕世代。針對這一族群,未來壯世代促進會將要求金管會、財政部修法,鼓勵他們釋放手上的財富。
針對「活躍型」壯世代,壯世代促進會也將要求相關部會修法,進一步讓這些人釋放到勞動市場,緩解缺工、扶養比問題。
最後的「社福扶持型」壯世代,才是現行傳統社福政策的主要關注對象,如此才能永續發展,「現在每年社福預算已高達8000億,還是沒辦法好好照顧這些人。」
銀髮海嘯也能成就GDP
吳春城說,壯世代促進會將分成8個組:壯金融組、壯勞衛組、壯產業組、壯體制組、壯國際組、壯教文組、壯建設組、壯族群組,分別對應立法院8個委員會。各組每2個月召開一次會,換算下來,每週都會有一個小組開會。將匯集專家學者的建議,提供63位立委參考,「讓我們不分黨派、齊心齊力,把一場災難的銀髮海嘯,轉變成國家的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