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歡慶39週年 歡慶39週年 全年最低訂閱優惠全面啟動!只要 2.5 折起

馬英九訪京第一站看醒獅,親見盧溝橋事變「活歷史」

館內還有兩岸首個台灣抗日史實展

邱莉燕
user

邱莉燕

2024-04-08

瀏覽數 9,400+

馬英九前總統至「七七事變」的發生地盧溝橋,還見到了一位親身經歷過戰事的93歲鄭福來。馬英九基金會提供
馬英九前總統至「七七事變」的發生地盧溝橋,還見到了一位親身經歷過戰事的93歲鄭福來。馬英九基金會提供
00:00
00:00

馬英九前總統的北京之行中,「七七事變」的發生地盧溝橋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是重要一站,為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地點。橋上醒獅象徵著中華民族覺醒,還見到了一位親身經歷過「七七事變」的93歲老人。

盧溝橋位於北京市豐台區永定河上,在天安門西南方向約16公里,曾是連接北京市和河北省的交通要道。盧溝橋其實是一處古蹟,始建於金朝大定年間,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該橋因欄杆上501只形態各異的石獅子而聞名,「盧溝曉月」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盧溝橋因欄杆上501只形態各異的石獅子而聞名。蘇義傑攝

盧溝橋因欄杆上501只形態各異的石獅子而聞名。蘇義傑攝

廣場有盧溝醒獅展示

盧溝橋畔的宛平城舊址內,坐落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這是大陸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國人民抗日歷史的專題紀念館。建於上世紀80年代,現占地面積3萬5000多平方米的抗戰館,周邊是以明清風格為主體的仿古建築,正前方廣場中央矗立著象徵中華民族覺醒的「盧溝醒獅」。

館藏文物目前共有3萬套,文物藏品以民國20年(1931年)至民國34年(1945年)抗日戰爭時期的各種歷史文獻和實物為主,同時也收藏日本自清同治13年(1874年)以來侵略和占領台灣的各類文物,內容涉及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方面。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以武力鯨吞中國的野心,藉口一名士兵「失蹤」,悍然炮轟宛平城,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中國不分黨派、地域、行業、年齡、性別團結一致,展開全面抗日戰爭。

象徵中華民族覺醒的「盧溝醒獅」。蘇義傑攝

象徵中華民族覺醒的「盧溝醒獅」。蘇義傑攝

抗戰館解說員向馬前總統一行介紹說,當時的兒童捐出了自己的撲滿,車夫捐出了自己的辛苦錢,更有新疆各民族為志願抗戰,集資購買10架新式戰鬥機,全在館內一一陳列。原本集中於上海等東南沿海的工廠紛紛陷入敵手,為了保存經濟實力,沿海各戰區的廠房紛紛遷往內地,繼續生產抗戰物資。  

「鎮館之寶」之一是一頂布滿了大大小小彈孔的鋼盔,為七七事變中駐守盧溝橋的國民革命軍第29軍戰士所戴。這頂鋼盔於1985年修復宛平城城牆時出土,是陪伴抗戰館成立以來時間最久的文物之一。此外,館內還有抗日名將傅作義用過的望遠鏡、南京受降現場使用過的桌椅等藏品。

抗戰館解說員向馬前總統一行介紹館藏。馬英九基金會提供

抗戰館解說員向馬前總統一行介紹館藏。馬英九基金會提供

馬英九一行人還見到了盧溝橋事變親歷者鄭福來,高齡93歲的他,很多鄉親都在盧溝橋事變中被日軍侵略者殘忍殺害,20歲時擔任第一任盧溝橋鎮鎮長之後,便把講述自己親身經歷的過往當成了使命,70多年來從未間斷。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活到100歲,我就要講到100歲!」年老的鄭福來再一次走上盧溝橋,講述起那段苦難而不屈的歷史,只是這一次的聽眾從往來遊客,變成了馬英九和台灣大學生們。

馬前總統與鄭福來互動後不禁感慨說,很認同鄭福來老先生說的,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必須告訴子孫,我們紀念抗戰,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要記取教訓,自立自強,振興中華。」

8/17賴佩霞新書分享會 | 在基隆塔來一場心靈對話,立即報名!

每到清明時節,大量民眾前來該館通過獻花、寫寄語、觀展等多種方式,表達對抗戰英烈的哀思,緬懷追憶。清明節當日,該館會提供免費鮮花,供觀眾祭奠抗戰英烈。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是大陸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國人民抗日歷史的專題紀念館。蘇義傑攝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是大陸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國人民抗日歷史的專題紀念館。蘇義傑攝

隱藏版景點:台灣抗日史實也有展出

館內特設的台灣抗日史實展廳,對台灣來的嬌客更是隱藏版的參觀亮點。201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台灣光復70周年之際,「台灣同胞抗日史實專題展廳」落成,舉辦了兩岸首個全面反映台灣民眾抗日史實展。

該展再現了台灣被割讓、台灣民眾反抗日本殖民統治、台灣光復的歷程,共展出355張珍貴的歷史圖片,416件珍貴的歷史文物。

館內特設的台灣抗日史實展廳。蘇義傑攝

館內特設的台灣抗日史實展廳。蘇義傑攝

2010年起,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工作人員先後七次赴台灣搜集文物,大部分文物由台灣抗日志士後代或台灣抗日史研究專家所捐贈。

館藏中,既有台灣抗日志士姜紹祖為籌措抗日經費的借據,也有李友邦及台灣義勇隊、台灣少年團原始檔案,還有吳濁流簽名的《亞細亞的孤兒》等珍貴文物。

做為後代,台灣人雖然不可能再親身體驗戰爭期間的艱辛,但應仍能從歷史展示中窺得些許,感悟先烈們抵禦外辱、不分你我的革命精神。

「台灣同胞抗日史實專題展廳」內展出。蘇義傑攝

「台灣同胞抗日史實專題展廳」內展出。蘇義傑攝

參訪結束後,馬前總統發表談話表示,「今天來這裡,實地看了1937年盧溝橋事變的發生地,實在是感慨萬千。抗戰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國家禦侮戰爭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戰區最廣、犧牲最大的民族禦侮戰爭。紀念七七事變,不能只是回顧歷史,最重要的要記取教訓。」

馬英九說,無論在大陸還是台灣,兩岸人民都曾被日本軍閥欺凌迫害,傷亡慘重,我方雖然裝備、訓練落後,實力不足,明顯處於劣勢、但眾志成城,歷經四萬多場大小戰役浴血苦戰,死傷322萬將士,包含268位殉國將領,以及將近2000萬的無辜百姓後,終於成功抵禦外侮。

「現在的年輕人多半不知道,當年我國到底為二戰勝利與世界和平做出了多大的貢獻。但當年這些不屈不撓、可歌可泣的壯烈事蹟,在87年後回顧,仍然令人熱血沸騰、肅然起敬。」

馬英九繼續表示,自己一向認為,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戰爭的錯誤或可原諒,但歷史的真相不能遺忘。紀念七七事變、紀念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的目的在於感念先烈先賢的奉獻犧牲。

「我們後輩必須牢記,歷史的錯誤不可再犯,身為炎黃子孫,我們必須學會和平解決爭端,為人類謀幸福,求和平。我希望我們年輕人,能牢牢記住這一點。」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