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歡慶39週年 歡慶39週年 全年最低訂閱優惠全面啟動!只要 2.5 折起

比亞迪銷量竄上全球第一,超低價成「特斯拉殺手」?

中國電動車掀價格戰,全球車廠嚴陣以待

邱祐慶
user

邱祐慶

2024-04-17

瀏覽數 8,600+

比亞迪曾是業界笑柄,但現在已是全球最大電動車廠。達志影像
比亞迪曾是業界笑柄,但現在已是全球最大電動車廠。達志影像
00:00
00:00

本文出自 2024 / 4月號雜誌 全民搶當碳金富翁

全球電動車市場放緩,但中國車廠比亞迪似乎未受影響,計畫往海外擴張,2023年銷量更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動車廠。比亞迪是如何做到的?

對全球的電動車產業來說,今年可謂是多事之秋。 

首先,是市場榮景不再。 

今年初,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在發布去年第四季財報後表示,2024年的銷售將放緩。 

《路透》引述市場分析公司Canalys的數據顯示,由於各國政府的補貼減少,電動車對買家的吸引力下降,2024年全球電動車市場成長率將放緩至27.1%。 

其次,市場前景不佳,不僅新創受到衝擊,連科技巨擘也撤退。 

今年2月,蘋果(Apple)放棄耕耘十年、耗資上億美元的電動車計畫「泰坦」(Project Titan),研究經費轉投AI領域。  

而電動車新創也是哀鴻遍野。例如曾獲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力挺的Rivian、一度被譽為「特斯拉殺手」的Lucid,以及鴻海代工的Fisker,這三家公司在近期公布財報後,股價全面崩跌。專家甚至表示,這些新創哪一天突然破產,都不意外。  

不過,在這樣的市況下,也不是沒有異軍突起的贏家,那就是中國的「比亞迪」(BYD),甚至「超車」電動車龍頭特斯拉。《紐約時報》報導指出,比亞迪在2023年第四季銷售量正式超越特斯拉,一躍而為全球最大電動車廠 

讓出寶座的特斯拉,股價則不斷走下坡,在中國的銷量也跟著放緩。《彭博》引用中國乘用車製造商協會(PCA)數據表示,20242月,特斯拉在上海超級工廠的出貨量為6.03萬輛,相較2023年同期,下跌了19%。 

德意志銀行的分析師羅斯納(Emmanuel Rosner)提到,為迎戰比亞迪,特斯拉在中國推出一系列獎勵措施,包括針對Model 3Model Y進行5.9%和2.8%的降價,以及保險折扣和優惠融資計畫等。 

顯然在電動車領域,來勢洶洶的比亞迪不只領先許多百年車廠,更讓特斯拉大感威脅,甚至被封為「特斯拉殺手」。 

比亞迪「超車」特斯拉

比亞迪「超車」特斯拉

曾是業界笑柄,如今脫胎換骨 

「比亞迪曾是這個產業的笑柄,」中國汽車產業分析師鄧凱舉例,2007年廣州車展上,比亞迪展示車塗著不均勻的紫色烤漆,車門和門框尺寸也不合,讓歐美人士看傻眼。 

就連馬斯克在2011年受訪時,也曾對比亞迪嗤之以鼻,蔑笑表示:「你們曾(在路上)看過它們的車嗎?」 

不過,現在沒人會嘲笑比亞迪了。 

現在的比亞迪已是全球最大電動車廠,20242月更將海外出口比例提升到19%,創下新高。目前比亞迪正在巴西、印尼、墨西哥和泰國等地建立生產線,迅速擴大對歐洲的出口。 

目前比亞迪有八成以上的銷售來自中國,過去兩年的銷量,甚至以每年增長100萬輛的速度成長。如果以美國市場來看,上一個車廠有這種表現的,要追溯到1946年的通用汽車。 

「比亞迪的成長,在汽車業界幾十年的歷史中幾乎未曾見過,」福特(Ford)博物館館長安德森(Matt Anderson)這麼形容。 

今年1月,馬斯克在財報會議上警告:「老實說,我認為如果沒有貿易壁壘的話,中國車廠很可能會把世界上絕大多數的競爭對手給摧毀。」 

比亞迪和其他中國車廠在歐洲市場的快速擴張,也促使歐盟對北京政府的補貼進行調查,可能將徵收關稅。 

《紐約時報》分析,房地產危機和股市下跌,已讓中國消費者對買車更加謹慎,但與大多數競爭對手相比,低廉的製造成本,讓比亞迪在銷售放緩的長期趨勢下,具備更強大的生存能力。 

巴菲特投資、奧迪設計師改造 

比亞迪是由現任董事長王傳福於1995年創立,曾為摩托羅拉(Motorola)和其他電子消費產品公司生產電池。王傳福自己的母校中南大學,正是以電池化學研究而聞名,不過,他的夢想是生產汽車。 

2003年,比亞迪在西安收購一家燃油車車廠,但公司一開始曾因品質不佳而遭遇麻煩,直到中國汽車市場的快速成長,比亞迪銷量才跟著成長。 

2008年,股神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以2.3億美元(約新台幣72.4億元)購買比亞迪近10%股份。這不僅給比亞迪帶來資金,也從此打響全球知名度。 

8/17賴佩霞新書分享會 | 在基隆塔來一場心靈對話,立即報名!

2012年,隨著其他競爭對手推出更時尚的車型,消費者變得更挑剔,導致比亞迪的汽車銷量和股價暴跌。當時產業高層和分析師曾懷疑,比亞迪能否克服這次挑戰。 

2016年,王傳福聘請奧迪(Audi)著名設計師埃格(Wolfgang Egger)和數百名品味大膽的汽車工程師,對比亞迪的車型進行徹底改造。 

2020年,比亞迪推出震撼市場的「刀片電池」,更輕便、更便宜,足以彌補三元鋰電池在續航里程的差距。 

同一年,特斯拉也開始在中國大量生產和銷售汽車,電動車熱潮就此席捲全國。比亞迪使用平價的電池化學材料和埃格的新設計,為電動車熱潮做好準備。 

最便宜車款9個月賣28萬輛 

後來中國血統的比亞迪使出殺手鐧,就是「降價促銷」。 

根據《路透》估計,比亞迪在2023年已有13個車款降價約17%,2024也將延續作法,針對多個車款調整價格,幅度超越其他競爭對手。 

舉例來說,比亞迪暢銷車款Atto 3降價近12%,而新台幣30.5萬元的海鷗(Seagull)則降價5%。 

海鷗是目前比亞迪最便宜的車款,去年20234月推出後,僅僅九個月就賣出28萬輛,甚至創下單月賣出5萬輛的紀錄。 

中國招商銀行分析師史吉指出,比亞迪在2024將會提供更多折扣,雖然會對毛利率造成壓力,但因供應商成本削減,而得到舒緩。 

另外,也有十幾家中國車廠跟隨比亞迪的腳步,加入這場價格戰,包括吉利、廣汽、理想和小鵬,降幅約在9%到17%之間。 

2023年,瑞銀發現比亞迪的海豹電動車製造成本,比品質相似的福斯(VolkswagenID.3車型低了 35%,原因就是比亞迪採用較便宜的電池。 

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找來奧迪著名設計師對車型進行徹底改造。達志影像

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找來奧迪著名設計師對車型進行徹底改造。達志影像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福斯有三分之二的零組件外包,相比之下,海豹四分之三的零組件都由比亞迪自行生產;同時,也受益於中國低廉的勞動成本。 

20241月,王傳福宣布,比亞迪已招募近4000名工程師研發自駕技術,並將投資該技術超過1000億人民幣(約新台幣4400億元)。 

比亞迪深圳園區的工程師劉強強向《紐約時報》指出,自他一年多前從通用跳槽到比亞迪,所屬團隊的員工人數幾乎增加兩倍。 

但比亞迪也不是沒有隱憂,例如在中國的成功經驗,不一定能複製到歐洲等大型市場。 

品管缺少專業把關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比亞迪在2024年要實現海外40萬輛的銷售目標,有一定的難度,部分原因是因為全球電動車銷售增長放緩,以及比亞迪自身的品質控管。 

汽車產業資訊公司Jato Dynamics的數據顯示,比亞迪2023年在歐洲銷售約1.6萬輛汽車,低於2022年設定的內部目標。 

儘管比亞迪在2023年的整體營收約40億美元,幾乎是2022年的兩倍。但隨著電動車成長率放緩,自2023年夏天以來,比亞迪市值雖保持在700億美元以上,超過福特汽車和通用汽車的市值,但已下降超過五分之一。 

此外,比亞迪的品管也遭到質疑。 

20241月,倫敦一輛比亞迪公車發生火災,英國當局因此召回近2000輛同款公車。調查發現,車輛的暖氣、通風和空調系統存在問題,如果沒有好好檢查,可能會發生火災。 

除此之外,從中國出口的車款,在銷售給消費者前,需要進行比其他車廠更多維修。專家指出,部分原因是比亞迪處理遠程物流缺乏經驗。 

舉例來說,有些車輛抵達日本後出現表面凹痕或刮痕;而在歐洲,在一些從中國進口的車輛裡,甚至發現有黴菌。《紐約時報》分析,汽車在長途運輸過程中原本就容易滋生黴菌,卻沒有先接受專業處理過程,就運送到國外,這才是更大的問題。 

比亞迪的品管問題層出不窮。一位比亞迪高層就形容,這就像去一家高級餐廳用餐,卻發現盤子有破損。在中國成功的經驗,為何無法順利複製到其他國家? 

比亞迪內部人士表示,中國高層制定的全球銷售目標會按地區細分,並傳達給當地業務負責人,但往往不考慮每個市場的具體情況。目前王傳福和其他高層也開始介入歐洲的業務營運。 

看來,正式坐穩「全球最大電動車」寶座之前,比亞迪還得闖過許多關卡。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