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今(1)日至11日前往中國大陸,行程包括廣東、陝西與北京等地,外界也預期將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會面,「馬習二會」的氣氛濃厚。不過,曾經遙祭黃帝陵多達六次的馬英九,此行將首度前往黃帝陵親自拜祭,令人好奇這個「天下第一陵」究竟有何故事?
4月1日至11日,馬英九將率台灣青年赴廣東、陝西、北京等地尋根交流。在本次行程中,馬英九將參加「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公開資料顯示,馬英九在擔任中華民國總統的八年期間,曾六度遙祭黃帝陵,今年是首次親身赴地參加典禮。
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據《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崩,葬橋山」。因此黃帝陵古稱「橋陵」,位於大陸西北地方的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在大陸官方1961年公布的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黃帝陵編號古墓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歷代帝王和名人皆曾在此祭祀黃帝。
「天下第一陵」源自春秋時期,漢武帝也祭拜過
歷史上最早舉行的黃帝祭祀始於春秋時期。西元前422年,秦靈公在今陝西省寶雞市的吳山南面修築高台設立祭壇,第一次將軒轅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供奉祭奠。西元前110年,漢武帝北方巡邊回朝途徑黃帝陵,在橋山修建黃帝廟,親率18萬將士拜祭黃帝。這是史上第一次由皇帝主持的祭奠活動,也是迄今為止祭祀黃帝人數最多的一次。
根據大陸《中新社》報導,自此橋山成為各朝各代舉行國家大祭之地。炎黃子孫拜祭黃帝,是同根同脈同文化的共識,慎終追遠亦成為炎黃子孫共同的文化傳統。。
1912年3月,時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親自撰寫「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的著名祭文,並派出代表團祭祀黃帝。1937年清明節,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在黃帝陵舉行共祭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儀式,開創了國共兩黨共祭黃帝陵的先河。
而自2004年起,公祭黃帝陵典禮正式成為大陸國家級祭祀,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規範化黃帝陵公祭儀式。公祭典禮開始時間是上午9時50分,其寓意為「九五之尊」。公祭典禮流程中的擊鼓鳴鐘環節,擊鼓34響,代表31個省、市、自治區,加上港澳台崇敬先祖的共同心聲;鐘鳴九響代表祭祀是最高等級,因為「九」是中華禮數中最高位級的數。
「橋山之陽,謁陵祭祖,是中華民族亙古不變的傳統盛事,」大陸一位歷史學家指出。延續至今,陝西省黃陵縣每年4月都要舉行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台灣,遙祭黃帝陵自1998年起改為在清明節前一日舉行。
華人返黃帝陵尋根,連戰、吳伯雄、蔣孝嚴、宋楚瑜都去過
全球華人有規模地「重返黃帝陵」尋根祭祖始於上世紀八、九○年代,至今拜祭數逾百萬人次。前來拜祭者中不乏名人,如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攜夫人1984年專程拜謁黃帝陵並留言「世界各族皆兄弟,黃帝子孫獨人傑。」此外,連戰、吳伯雄、蔣孝嚴、郁慕明、宋楚瑜、洪秀柱等台灣知名人士也曾前往拜祭。
同時,黃帝陵也是個旅遊景點,是大陸等級最高的5A級景區。景區由黃帝陵和軒轅廟兩部分組成。在軒轅廟內,栽有相傳為黃帝親手所植的「黃帝手植柏」,樹齡超5000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樹。樹高20多米,胸圍11米,蒼勁挺拔,亭亭如蓋。
在黃帝陵所在的橋山,還有一片占地面積1300餘畝的古柏群,是大陸目前最古老、保存最完整、覆蓋面積最大的古柏群。在這裡生長有8萬餘株古柏,其中千年以上的就有3萬多株。《中新社》在一篇文章中點評,古柏群歷經千年風霜,仍是黛色參天,浩然壯觀,象徵著古老的中華文明生生不息、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