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矮的房舍,熙攘的菜市場,加上傳統仔店(雜貨店),位處台中縣的東勢山城,有種渾樸篤厚的況味。文大新聞系畢業的吳國城、吳鎮坤創辦的社區報《山城週刊》,也是用低調、踏實的方式,服務鄉里3000訂戶,長達27年。
2005年,《山城週刊》打敗《公共電視》等台灣主流媒體,一舉奪得卓越新聞獎社會公器獎。評審一致認為,《山城週刊》創刊以來不曾拖期或停刊,在拮据環境中堅持社區服務宗旨,不黨不派,堪稱是社區報的典範。
事實上,《山城週刊》早已成為台中縣東勢、石岡等五鎮鄉民不可或缺的意見傳聲筒、情感交流站。
「大報關心國家大事,新聞的死角,就要靠我們社區報來努力,」吳國城強調。從地方文化活動、申請補助機會、農民栽種心得,到市政問題,都是《山城週刊》關心的焦點。
監督/社區農民的監察院
當WTO造成進口水果衝擊,引發東勢農民反彈,《山城週刊》立即大幅報導,促使政府訂立進口水果救助辦法。幾次台肥有意漲價,《山城週刊》撰文反應農民的困境,讓台肥延遲了七、八年才調漲。路面髒亂,《山城週刊》一報,第二天就馬上解決。東勢三合一農業社的曾光明坦言,「《山城週刊》對我們很重要,有什麼問題就找他。」
開的是中古老爺車,用的是7塊錢一枝的原子筆,吳國城的生活簡樸,與同鄉同學吳鎮坤創辦《山城週刊》,也是基於一個簡單的原因。「新聞學教授說,美國盛行社區報,所以民眾對周遭事物都很瞭解,」當時擔任助教的吳國城反觀台灣,民眾熟悉國家大事,對家鄉事物卻所知有限,於是返鄉創辦社區報的念頭,逐漸在心中萌生。
師長的教導不只促成刊物的創辦,也確立了《山城週刊》的編輯原則。不偏黨派,不登選舉廣告是其一。此外,當公家單位補助社區報辦活動,吳國城也鮮少去主動募款。「別人辦活動都會賺,我常常都是拿錢出來倒貼,」髮鬢斑白的吳國城苦笑說,若跟人募款,屆時此人有求於己,要拒絕很困難。
一人身兼記者、攝影、編輯、排版、發行,往往一個月只有區區新台幣1~2萬元收入,必須靠兼差批發農藥才能貼補家用。辦社區報需要犧牲奉獻的志工精神,吳國城卻甘之如飴。「做社區報賺不了什麼錢,但我覺得有意義,就一直往前衝,」1954年出生的吳國城很看得開。
分享/專業與生活交流站
東勢鎮務農人口眾多,農民讀者的需求,讓吳國城看到農業專版的可能性,這也形成《山城週刊》的一大特色。不同於許多農業雜誌刊登學者的理論文章,《山城週刊》直接訪問得獎的農民,巨細靡遺記錄他栽植果物的全天過程,噴藥、施肥、剪枝等細節都寫得清清楚楚。
「有上進心的農民,自己會主動請教成功的農民,但這麼做很花時間,還要送禮,有時可能也問不到什麼,」吳國城自豪表示,《山城週刊》代表讀者訪問,還印刷好送到訂戶家,一年才區區300元,讀者只要看到一篇有用,就值回票價。
吳國城回憶,有次訪問一位得獎的梨農,農友熱絡地招待,表示自己原本只是個載農藥的三輪車夫,都是因為按《山城週刊》的報導栽種新世紀梨,才越種越專業,還賣得農會最高價。
詳實記載當地生活,《山城週刊》也成為東勢居民的心情交流站。921震災後,《山城週刊》即以口述歷史的報導方式,幫助鎮民心靈重建。震災周年時更舉辦徵文比賽,形成討論,「專家說地震陰霾要不斷說出來,才會自然紓解,」吳國城深信,社區媒體雖小,但發揮空間很大。
保存/史料與教材藏經閣
《山城週刊》幫社區寫日記,也幫文物留紀錄。在不重視書面資料的時代,更顯重要。比如劉家伙房、東勢文昌廟等古蹟,在921震災紛紛倒坍,幸虧《山城週刊》之前的文字與圖像紀錄,讓修復工作有所依循。
學校要編鄉土教材,會延請《山城週刊》提供資料,有心人想研究東勢歷史、聚落發展,也會輾轉找到東勢山城的小辦公室。吳國城拿出一本論文,扉頁印著「感謝山城週刊提供資料」,他表示很多事都是無心插柳,只是呆呆地做,沒多想過。
經營社區報,廣告不多,訂戶有限,是個不賺錢的辛苦差事,吳國城常笑自己是呆子。然而自我解嘲背後,卻是很高的自我期許,「社區報小是小,但當它成為社區居民的論壇,有什麼事就能獲得解決,」看著同期創立的台灣150多家社區報,迄今只剩13~14家,吳國城自我勉勵,「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們記錄地方文史,今天寫了以後就會成為歷史。」
吳國城 小檔案
現職《山城週刊》總編輯
經歷/2005年獲財團法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社會公器」獎
學歷/文化大學新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