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工研院院長 李鍾熙:台灣需要新的獲利公式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2006-06-29

瀏覽數 22,950+

工研院院長 李鍾熙:台灣需要新的獲利公式
 

本文出自 2006 / 6月號雜誌 全球必修杜拜學

2005年5月《BusinessWeek》以台灣為封面──〈台灣為什麼重要?〉(Why Taiwan matters?),內容提及近年台灣已在IT、資通訊供應鏈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只要台灣受到影響,全球都會跟著波動。

但,同樣也是去年11月,國內媒體報導台灣的高科技硬體產值急遽下降──製造的台灣不復存在。以筆記型電腦為例,2004年有78%的筆記型電腦是由台灣廠商提供,但不一定是台灣製造。台灣最後一條筆記型電腦生產線,也在去年9月結束,外移到東南亞、大陸。

舊模式 高效率的台灣製造

本來企業要全球經營,轉移到成本低的地區是很自然的事,然而,台灣的經濟和就業怎麼辦?從10年來平均每人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停滯不前就可看出,台灣競爭力正在下降。

過去10幾年經濟發展如此迅速,主要是因為製造的傑出,對全世界來說,台灣也創造出不可替代的價值。過去世界還維持著三大陣營互相對立:第1世界自由民主、第2世界是共產國家,第3世界是較落後的國家。台灣利用身為第1世界裡最低成本國的優勢,迅速發展。但隨著第2世界的開放及第3世界的發展,它們替代了台灣。台灣過去引以為傲的商業模式也面臨挑戰。過去一向有效的製造與供應鏈優勢,現在恐怕也失靈了。

從前,台灣擅長於高效率量產製造,從OEM(代工製造)到ODM(代工設計製造),產品是圓是扁都不重要,只要符合要求。現在要轉向品牌、提供系統服務,才能進入高價值創新階段。台灣的製造還有機會,但必須更快進入下一波──進階製造,如奈米材料、TFT-LCD(薄膜液晶顯示器)。

舊優勢 強韌的基礎建設

台灣正朝向國際研發中心的角色轉變。台灣GDP排名大約在世界20∼25名左右,投入R&D(研發)的經費支出占GDP的2.45%,約19億美元,與世界各國相比不算低。另外,2004年在美國取得的專利數,台灣排名第4,僅次於美、日、德,領先南韓。

很多知名品牌都在台灣設立研發總部。當然也會在中國設置,但活躍的研究型大學以及中小企業,都是企業不捨台灣的主因。

台灣國家基礎建設這幾年也突飛猛進。台灣線上(Taiwan is getting online)愈來愈普及,政府機關學校的上網率達100%、家戶上網比率達67%、手機用戶超過760萬、企業上線達83%,這些都是做研發很重要的條件。

另外如高速鐵路及Wi-Fi(無線區域網路協定)城市的建設,讓台灣社會從實體到虛擬,都因網絡連結而成為更緊密的整體。像台灣這種全長400公里的島嶼,有了高速鐵路後,整個局勢都會改變,台北到高雄時程縮短為一天就可來回,新的工作模式、新的景觀(landscape)、甚至服務形態將應運而生。

扎實的基礎建設讓台灣成為一個條件很好的實驗研究基地,因為最新的研究產品、服務方式、使用方式都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下推出、測試。這是台灣未來發展一個相當重要的基礎。

新思考 轉變概念研發生活

20年前,工研院為台灣帶起資通訊產業和IT高科技產業,但未來還能不能再次扮演火車頭的角色,就要開始做改變。

第一個改變就是要從終端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社會的需求是什麼,帶動「需求導向」的應用創新,跳脫代工的思惟模式。

最特別困難的一點就是「品牌」(branding),品牌需要從更高的切入點著手,而且不管是直接或間接,都必須得到社會或消費者的認可。

一般的企業公司做不來,只能鎖定製造某個零件,除此之外,所需的資源和風險性也較高,這個部分由工研院來進行會比較恰當。

為了推動需求導向的研發應用,工研院成立「創意中心」來連結生活與科技。傳統的製造思惟與「生活風格」(life style)的距離很遠,現在我們邀集了消費者行為、建築、大眾傳播、社區規劃等研究者,和工程師與科學家一起腦力激盪,構想如何規劃「需求導向的應用概念研發(Application Concept R&D)」。

隨身聽就是一種應用概念研發,它成功地將音樂從桌上移到身上。而最近最成功的就是iPod,其中並沒有任何了不起的原理原則,它的突破來自於應用,提供了新的閱聽模式、商業模式,進而改變了生活方式。

由此看來,現在最需要的是「概念」。

就產業結構來看,台灣的產品都不大,但若能有一個成功的概念,以台灣中小企業的「韌性」,以及勇於創業的「賭性」,就能再創台灣的優勢。

新方向 加入服務,iT變成It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現在開始有人談「服務科技」(service science),工研院最近就成立了服務業科技應用中心(Technology Center for Service Industries),要善用科技創造更多服務機會。過去工研院的往來對象幾乎都是製造業,但現在台灣GDP有70%是服務業貢獻的,而服務業其實相當需要科技輔助。

以前服務不能運送、不能外銷,現在透過網路和新科技,不但可以異地服務,ATM(自動存提款機)就改變了人與銀行的關係,其中包含的硬體、軟體,以及整個金融系統,將構成一個全新的服務形態。

服務還可以將客戶拉到台灣來,比如觀光。以前研發談的是科技,但現在科技人也要談高齡化社會、個人化消費,從趨勢中創新構思社會可能出現的新需求、新服務和新科技。

創意需要腦力激盪,工研院創意中心(NEXT Consortium)便招募各界人士組成創意社群。包括院內各所推選的創意小組、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及產業界的創意團隊,構思「再創新」(re-invent)。

現在我們要用服務帶動科技成長。IT已普遍存在於生活周遭,以前的IT,T(Technology)比I(information)還要大,現在資訊比科技重要,所以從「iT」,變成了「It」。

新作法 著手打造科技生活

工研院推動服務導向,就要將生活與科技結合。

首先,智慧醫療讓家庭及地方診所能分擔相當程度的醫護功能,社會開始從以往的集中化趨向分散化。

數位生活也是,像現在的軟性電路及顯示技術,讓螢幕、鍵盤可摺疊、可「收」在口袋裡,未來電子書就可利用這種技術。

而服務最需要的網路和通訊,目前正著手WiMAX(遠距無線通訊),Wi-Fi覆蓋範圍約100公尺,但WiMAX可達30公里,服務更滴水不漏。

物流宅配也有創新應用。傳統配送系統一次只能運一種貨品。但現在卡車裝備全溫層物流宅配晶片,可個別調節溫度,整個運輸和宅配變得更有彈性。提升的不止是配送效率,更將倉儲與車輛的概念融合為一──要將功率使用最大化,收納最多功能。

除此之外,利用RFID(無線射頻辨識技術),貨品就會即時主動辨識。沃爾瑪(Wal-Mart)全面要求供應商使用RFID,倉儲和運送的管理都更有效率,甚至物品的上架與否、銷售量等都可以控制。

未來的永續家園,將使用到太陽能、綠色建材等材料,永續發展也將帶動替代能源的研發,這波的油價上漲,關係到開發中國家的成長率,這也會加速新能源的到來。

新模式 更開放才有機會

工研院成立了太陽光電、醫療器材、無線辨識、影像顯示、資通訊系統晶片五個科技中心,要做為發展未來明星產業的基礎。

要運用專利智財權來創造新商機,讓活用科技的能力,成為台灣的核心優勢。

因此,第1步就是專利(IP)組合,要將本院專利和外界專利結合起來,第2步就是要做商業化經營的規劃。

這兩階段我們都和外部廠商密切合作,共同規劃,希望能在三個月內將產品投入一個10倍大的模式中,比起以前自己研發、透過政府還要靈活。援引各界的優勢來做組合,比起孤軍奮戰更靈活。

產業育成也是工研院的工作重點,5月初工研院獲美國企業育成協會(National Business Incubation Association, NBIA)頒發「年度最佳育成中心獎」。這個獎頭一次頒發給亞洲,過去20幾年都是給歐美,對我們來說是極大的肯定。

世界改變的速度相當快,現在台灣需要的,是一個新的獲利公式。如果我們能以更開放的態度與外界合作、激發創意,我想這就會是台灣的機會與力量。(洪綾襄整理)

李鍾熙小檔案

學歷:美國伊利諾理工學院博士

美國芝加哥大學企業管理碩士

美國哈佛大學進階企管班

現任: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